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陇县概述(1)

(来源:网站编辑 2022-11-03 03:55)
文章正文

陇县位于渭北黄土高原南部,陕西省西陲。东连千阳,南接宝鸡,西、北与甘肃省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灵台县毗邻。全县总面积2285.2平方公里,辖2镇17乡,人口22.14万。县城距省会西安市250公里。境内森林茂密,草地广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关中西部一个资源丰富、物阜民康的山区县。
    一
    本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千河谷地繁衍生息。夏朝,陇县属雍州之域,《史记·夏本纪》所载的“导岍及岐”就指此地。商为矢国领地。西周为秦非子食邑。公元前776年至前762年,秦建?F邑,秦襄公、秦文公在此建都14年。战国时,秦设?F县。北魏更名?F阴县,于县设东秦州。西魏改县名为杜阳,改东秦州为陇州,陇州之名始起。北周复改县名为?F阴。隋改县名为?F源,撤陇州。唐复设陇州,辖?F源、?F阳、吴山、南由、华亭五县。民国2年(1913),改陇州为陇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陇县改属宝鸡市管辖至今。
    本县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和秦祁地槽褶皱北部的接壤处。地理坐标,东经106°26′32"至107°8′11",北纬34°35′17"至35°6′45"。南部陇山高耸,峻岭重叠;东、北部千山横亘,丘陵沟壑密布;中部千河贯通,地势平坦;西南、西北两山向千河谷地倾斜,构成明显的山地——台原——川道阶梯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800.2至2466米之间,相对高差1665.8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台原广布,川道狭长。
    本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立体小气候环境。北部山区为半干旱温凉区,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雨量较少,春旱突出。中部川道为半干旱湿润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南、西部山区分别为湿润温凉区和寒冷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日照2033.8小时,大于等于5℃的年平均积温3915.1℃,年均降雨量600.1毫米,年均湿度71%,年均无霜期198天。这种气候给农作物种类和品种的适生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本县农业形成了“品繁以显物阜,质优独富特色”的特点。但是,霜冻、干旱、冰雹等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本县林密草茂,万木峥嵘,生物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65.6万亩,占总面积的48.3%,其中森林136万亩,人均6亩。关山有天然林104.2万亩,是陕西省五大林区县之一,生长有杨、椴、松、桦、栎等74科、163属、385种木本植物。著名的活化石植物银杏,古生孑遗植物连香,珍贵用材树种红豆杉、水曲柳,价值较高的观赏树种玉兰、金钱槭、花叶丁香,高级饮料原料树种沙棘、猕猴桃等都有生植。森林覆盖率32.8%。木材总蓄积量819.7万立方米,人均占有37立方米。年生产木材1万多立方米,占宝鸡市木材总量的三分之一。林区有金钱豹、毛冠鹿、林麝、野猪、獐子、苏门羚和鸳鸯、画眉、黄鹂、金雕等珍禽异兽216种,其中10余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经济林木以核桃、水梨、茅栗、山杏、苹果、柿子为主。核桃最高年产150多万公斤,产量列陕西省第二。有野生植物千余种,其中五味子年产量100万公斤,沙棘果50万公斤,山楂50万公斤。牧地面积57万亩,其中天然草场35.44万亩。野生牧草352种,均属灌木草丛类,以木、莎、豆、菊科为主。饲草生长量3.78亿公斤,载畜量折羊单位8.7万只。富有科学营养价值的大豆、豌豆、小豆也占有一定数量。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本县中药材品种繁多,质量上乘,素负盛名,《图经本草》、《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在陇山采制药物。清康熙《陇州志》记述境内有中草药百种以上,目前已知的中药资源按基源共757种,中药材品种1549种。大黄、当归、薏米、党参、鹿茸、麝香等药材闻名全国,为陕西省当归、大黄生产基地县。药材远销全国各地,被誉为“药材之乡”。1983年,日本第四次生药研究者访华团曾来县,对大黄栽培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县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矿产资源初步探明的品种和储藏量有:煤97亿吨,石灰石7491.6万吨,陶土319万立方米,石墨D级矿床138万吨,白云岩4710万吨,石英石C级储量3.8万吨,磷234万吨,大理石3000万立方米。煤已有500年的采掘历史;大理石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色泽高雅,其中“陇州红”尤为名贵;陶土耐火度强;石墨可选性好。铅、锌、钼、铜、金等稀有金属也有一定藏量。
    本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49条主要河流,密布于千山之谷。地表水年径流量5.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补给量7242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1.5万千瓦,可开发量4.2万千瓦。各河系总水头9570米。千河为境内第一大河,横贯全境中部谷地,注入渭水,境内流长68.75公里,流域面积1958平方公里。另外,边家庄村至刘家咀村有泉30余眼,泉水冬温夏凉,盛暑不涸,清冽甘甜。城西北7.5公里处的温河沟老龙殿泉群,冬季平均水温15℃,故称“温溪不冻”,名列“陇州八景”。
    二
    本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全县人均耕地3.4亩,林地7.5亩,牧地1.4亩,均高出陕西省和宝鸡市1倍以上。地形山、川、原兼备,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容易培肥。虽积温与降水条件与全国相比属中等偏下,光照于农作物生长“两料不足、一料有余”,但有关山、千山两道林区
    绿色屏障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使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农业生态环境较好。多样化的立体小气候环境,为农、林、牧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宜于粮油麻、林药果、马牛羊生长繁殖,尤以种植业、养殖业见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素享“富有陇州,十年九收”之誉。
    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在这里从事农耕,并以畜牧业著称。秦汉之际,铁制农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隋唐之交,种植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以后,农业经济遂开始由牧区农业向农区畜牧业转变。唐高祖时,朝廷曾遣水利郎中姜行本在陇州督修“五节堰”,引千河之水通漕灌溉,陇州亦向朝廷进献嘉麦。明清之后,种植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耕作方法不断改进。明万历年间,有夏秋地21.5万亩,到清康熙时,已增至39.4万亩,民国30年(1941),耕地面积已达67.6万亩。农作物面积、品种、产量都有增加。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薯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大麻、辣椒、薏米等。由于耕作方式和栽培方法沿用旧的习惯,生产水平很低,农业发展极为缓慢。建国前夕,粮食平均亩产仅50公斤左右,经济作物产量也不高,商品量不大。

[1]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