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陇县社火

(来源:网站编辑 2022-10-26 08:59)
文章正文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陇县社火起源于宋元,普及于明清、盛行于建国前,发展在改革开放的 上世纪80 、90 年代。现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的群众性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 社火 ” 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其渊源是劳动人民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 “ 百戏 ” 广场娱乐活动。起初,人们把社火称之为社虎,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1]  。可谓集传统艺术之大成,融民族精华于一体。

中文名   陇县社火  
分    类   民俗   地    区   陕西省  

目录

1

2

3

4

陇县社火历史沿革 播报

陇州地台社火

陇州地台社火 [2]  

陇县社火历史悠久,作为古代陇州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种传统民俗礼仪活动。两千余年繁衍不衰,传承至今,以其内容丰富,素有民间艺术瑰宝和“东方的狂欢节”之称,陇县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3] 

陕西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北魏时期在县内设东秦州,西魏改为陇州,1913 年改为陇县。 [4-5]  陇县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国家企事业单位都要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正月十五元宵节,集中在县城游演,扮装团队多达二百余个,游演者达四五千之多,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据有关专家考证,陇县社火是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文化历史遗存。 [2]  [4]  [6-10]

陕西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这片黄天厚土的八百里平原上,至今还流传着光彩照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水而居,渭河流域“社火”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1] 

“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12]  也由于陇县地处西部山区,地形变化较大,像高跷、马社火等适合在坡度较大的地方表演,而像高芯、挈社火、抬社火这一类装扮复杂的社火,就需要在坡度相对较小的地方进行。正是因为陇县的山地坡度变化大,所以才存留了种类繁多的社火样式。 [12] 

陇州社火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于隋唐,盛于宋、明、清时代。复兴于中国成立之后,是陇州民间艺术的一绝,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 [6]  [10]  [13]  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 [10]  [12]  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白虎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陇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俗。 [12] 

陇县社火形式种类 播报

陇县社火形式多样。有重现古战场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背社火(挈社火),血腥恐怖的“血社火”,双脚踩蹬、玄妙精彩的高芯社火;多伴有威武雄壮的锣鼓队、传神夸张的社火脸谱及意趣横生的秋千、跷板,形式多样的舞狮舞龙、跑旱船社火表演,传神夸张的疙瘩脸谱社火等。 [3]  [7-8]   [12]  陇县社火因形式曲雅新颖,艺术种类繁多,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深受陇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 [1]  [6]  [12] 

陇县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二十多个种类。 [4]  [11]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造型艺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社会发展等内容。 [13] 

马社火 :是骑骡座马的社火,马背骑有社火角色,每个角色装有头盔、衣着、脸饰、道具等齐全精悍的巧妙装饰。这种社火给人一种驱妖迎春,赛福比美和打仗行军的威武神奇的感觉,它最富有传统性和广泛性,清至民国期间,马社火特别盛行。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骡马饲养减少,马社火仅在半山区村还有遗存。大部分乡村已被拖拉机、汽车社火取而代之了。 [1]  [6] 

背社火 :当地称挈社火,表演时由一身体强壮的小火化装成故事人事,将背架绑于肩,让十岁左右的儿童扮成同一故事中的人物利于所背芯子之上,即形成一组背社火。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大人背小孩这一习惯动作演变为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古朴稚拙的风格,据专家介绍,在中国各地社火中,背社火陇县一家独有。 [1]  [6] 

高芯社火 :陇州民间流传的集体表演艺术,用钢筋做成高达 5 至 7 米的转动或固定铁芯等造型支架铁芯上由儿童装扮角色,凌空表演,千姿百态,玄妙无比。其特点就是给人以惊险、玄妙、优美、健康之感,它能引人入胜,百看不厌。 [1]  [6] 

步社火:由于农村耕作的机械化程度加强,已经很少有农民在家中养马用于犁地等耕作用途,所以每逢春节村里扮演社火都已很难找到足够的马匹用来骑乘表演,骑马游村走户只能换作步行。 [1]  [6] 

陇县社火主要特点 播报

社火艺术有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它表现规模大,气氛热烈,表演集中,是一种综合性的广场表演艺术,这种表演艺术是其它艺术表演无可比拟的。其特点:一是社火活动始终贯穿着祀神的宗旨;二是社火活动由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三是耍社火是群众精神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四是社火节目丰富风格独特;五是社火阵容的庞大可包揽一切。 [1]  [11] 

陇县历史悠久,景观别致。在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下,孕育了古老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社火。冠有民间社火指向的陇州社火,以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等特点,深深地烙刻在群众心中,它不但传承了民俗民情,释放着泥土气息,更以其自娱性的强大生命力而丰富着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是陇州民间艺术的一绝。 [13]  而马社火,是陇州最普遍、规模最大的社火。

各类社火表演队前,均有“黑虎灵官”开道。各类社火表演队的锣鼓队阵容庞大、节奏激烈。传神夸张的陇州社火,以其脸谱形成主要特色。 [1]  [11] 

传神夸张的陇州社火脸谱

社火纯属哑剧表演形式。它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长时间的类似舞蹈雕塑造型的表演,观众只是从社火所扮人物所绘画的脸谱上读懂内容,这就要求脸谱设计有谱可依。陇州民间艺人根据对所扮角色的理解进行细致大胆的创作。在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征方面刻画十分细致、具体、直观,不仅勾勒人物眉眼口鼻,还要勾出符合此人物身份、性格的特殊标志。如关羽左颊上的 “ 七星痣” ,杨七郎额上的虎形,典韦额上的双 等等。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形成鲜明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产生绮丽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原始清晰之感。 [1]  [11] 

陇县社火发展前景 播报

陇州(今陇县),是一个地处陕西省省最西端的山区大县。自古以来,就以“陇州社火”而闻名天下。新中国成立后,陇州社火表演更是空前,陇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 [10]  规模越来越大,内容更丰富多彩,表演技艺更加精湛感人,而且一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装扮形式。 [13] 

陇县人有 “ 小初一、大十五 ” 的习惯称法。陇县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举办的“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使各乡村的社火表演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也增加了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县等发展农村经济的生产生活内容。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  [6] 

2001年,陇县挈社火参加了“德国文化节”;在2003年举办的“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上,该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称号,这也是中国首家荣获该项殊荣的市县。2003年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之乡”,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州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7-8]   [10]  [12]  2013年被授予“中国民间社火艺术之乡”,陇县地台社火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和民俗礼仪表演金奖”。 [5] 

据统计,陇县每年参与、表演社火的人最少要达到10多万人,占据陇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陇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广大群众对社火的热衷程度比任何活动都高,基础非常厚实,许多乡村的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社火道具和表演风格,这是中国任何县域无法比拟的。

在陇县党政部门重视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传承发展了民间艺术,激发了城乡群众齐奔小康的精神士气。人民群众求发展,增团结,促进和谐的社会局面已初步形成。 [12] 

zhua曲子白渡白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