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召开
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总结交流
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
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在国家粮食安全、自然灾害防治
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
各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有哪些好做法好成效?
一起来看!
粮食安全
增雨防雹 保障粮丰农稳
仓廪实,天下安。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载体,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组数据,昭示着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服务农业生产的拳拳初心: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气象部门在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091架次,火箭高炮增雨作业9万次,实施人工防雹作业28万次。气象部门始终牢记职责、积极行动,让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成果润泽大地,助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效益。
增雨抗旱 天降甘霖润民心
2022年夏天,一场罕见的高温干旱在大地蔓延: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少雨天气过程,连日的40℃以上大范围高温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大地喊渴,农民心焦,多地请求支援!
中国气象局专题部署、多方协调,一场应民需解民忧的气象行动就此展开:组织9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和国家级业务单位共同会商、锁定作业时机,迅速协调常驻内蒙古、甘肃、辽宁的增雨飞机驰援江西、河南、湖北等干旱严重省份,与六大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密切联动、调动1.2万名地面作业人员向干旱区域集结……气象部门累计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0架次,作业影响面积66万平方公里,为炎炎烈日下的广袤农田洒下“甘霖”。
2022年针对南方旱情,多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据统计,2022年8月1日至27日14时,全国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02架次,累计飞行293小时。 来源:央视新闻
为缓解旱情注入“硬核”力量的背后,是气象部门长期深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成果积淀。六十余年前,萌芽于吉林的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正是应农业发展需求而生;而今,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仍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不变初心。在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高位推动下,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提质增效,在田间激荡回响——
是“解渴雨”,为粮食增产添底气。
吉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等均居我国前列,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800亿斤。今年4月中下旬至5月,正值农作物播种至出苗的关键期,全省降雨持续偏少,部分地区出现旱情。
为给作物及时“解渴”,吉林省气象局迅速部署——从5月19日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与白城、松原、长春和四平等地气象部门密切联动,紧抓天气过程开展空地协同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田间旱情。目前,吉林省人工增雨覆盖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为全省粮食产量连续跨上700亿斤、800亿斤台阶贡献力量。
是“救命雨”,让解除旱情有利器。
6月,正值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兴安盟旱情形势严峻,部分地区达到重旱以上等级。对此,中国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和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气象局等积极开展联合会商,确定自治区首个两架飞机“立体交叉作业”增雨计划,最大程度减缓旱情。
监测显示,截至6月11日20时,本次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达27.8毫米,全盟旱情基本解除,土壤墒情明显改善。“感谢气象部门的暖心服务,我家的200亩玉米地保住了!”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联丰屯种植大户党从喜终于舒展了愁眉。
是“及时雨”,让作物生长有力量。
滇中及以北地区的秋粮栽播正在紧密进行,却被气温偏高、平均降水较常年偏少7成以上的天气拖慢了节奏。云南省气象局从4月开始组织增雨飞机在丽江、大理、保山等地实施作业,在昆明、玉溪等8州(市)开展地面增雨作业。
截至6月12日,两架飞机累计实施增雨作业41架次,全省16个州(市)开展地面增雨作业2763点次。一场场“及时雨”,让全省已栽种夏玉米、烤烟等地块旱情得到缓和或解除,也为滇中及以北尚未完成秋粮栽播任务的地区实施满栽满插、查苗补缺提供了有利条件。
防雹减灾 趋利避害解民忧
催云播雨润泽大地,化雹为雨守护农田。气象部门加大对粮棉主产区、设施农业区的防雹力度,根据瓜果、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情况,不断完善人工防雹作业布局,创新、协同、高效的人工防雹作业,为高敏感农作物撑起“安全伞”。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防雹作业新模式。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我国南方地区乃至全国冰雹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冰雹成为当地烤烟、苹果等支柱产业发展的一大威胁。
贵州省气象部门以威宁为试点,在全省范围建立冰雹上下游联防机制,在冰雹源和路径上游区域加大用弹量,及时抑制雹云发展;在以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区域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基础上,通过广泛应用局地预警指挥雷达,构建起防雹预警及时、指令传输通畅、作业指挥准确的基层作业和管理模式——“威宁模式”。
“过去冰雹灾害严重的时候,种植的烤烟基本无收益,有时本钱都收不回来,现在尽管偶有冰雹,但影响不大,每年收益都很好。”威宁县牛棚镇烤烟种植户李井荣笑着说。
强化联防联动,织密协同一体防护网。
陕西气象部门围绕冬小麦生长、春耕春播等特定需求,制订分时段、分区域的特定目标空地协同跨市际联合作业方案,并建立跨区域飞行计划审批和重大服务空域保障“快速通道”。目前,陕西省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稳定在5万平方公里,实现32个产粮大县、26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5个特色产业优势区全覆盖。
陕西陇县女子防雹连苏家塬炮点的女民兵们进行作业训练。图/唐宇琨在同样饱受冰雹灾害影响之苦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气象部门形成了地、县、作业点三级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业务服务体系。2022年,阿克苏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共应对70场强对流天气过程,实施人工防雹增水作业210次,受灾面积同比减少171.15万亩,经济损失同比下降77%,770万亩棉花等经济作物得到有力保护。
坚持因地制宜,注入减灾增收新活力。
“那年家家户户损失惨重,苹果几乎绝收。”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种植户杨双牛对1992年的那场冰雹灾害记忆犹新。
岗底村以盛产“富岗苹果”而闻名,冰雹是制约当地苹果产业发展的一大自然因素。内丘县气象局在岗底村苹果园区建成了首座小气候观测站,并建设标准化人工防雹作业点,炮手24小时轮流值班,紧抓有利天气过程进行人工防雹作业。2022年,在气象服务的助力下,全村215户村民人均收入达43000元,曾经的贫困村变成“富裕村”。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气象部门将继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全方位提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能力,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森林防火
用好云水资源 护佑绿色林海
当前,受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影响,世界多国森林草原大火等巨灾频发。我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同样面临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叠加的严峻挑战。
森林草原防灭火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及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洒下“甘霖”。
下好先手棋 防患于未“燃”
把火灾隐患解决在“源头”,是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关键。
干旱是森林草原火灾的“推手”,人工影响天气则为源头防范火灾风险提供了可选方案。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接连出台,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各级政府纷纷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继印发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文件,建立了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工作机制。
中国气象局高位部署,各级气象部门加强主动、互动、联动,持续提升全链条全环节工作效率和质量。
气象部门想在前、做在前,当好森林防火气象服务的“前哨兵”。今年春季,辽宁省防灭火工作形势复杂严峻。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关于切实加强当前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提示函》。省气象局于3月29日进入春季森林草原防灭火气象服务特别工作状态,与省森防指联合发布高森林火险预警12期,发布火场气象服务专报4次10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密切监视天气形势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空地联合增雨作业,累计增雨量达8.138亿立方米,有效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在吉林,今年以来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沙,3月达到历史同期高温第2位,入春以来全省出现10场较大范围的大风沙尘天气,火险形势异常严峻。各级气象部门防患于未然,陆续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应急演练,长白山气象局、白山市气象局联合参加长白山管委会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开展的春季森林扑灭火应急演练,依照流程实时开展气象监测、信息收集及数据传输工作。
4月2日至4日,河北省迎来春季首场透雨。在本次降水过程到来前,太行山、燕山山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持续偏高,林火多点散发,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河北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人员研判作业时机和催化影响区域,滚动订正作业方案,积极协调空管部门,保障飞机作业顺利实施。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强化与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业务联动,与京津冀区域业务联合,协同北京、天津联合制订作业方案,在张家口地区和唐山地区开展作业3架次,有效提高天气条件利用率,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5月13日,黑龙江省伊春市气象局抓住有利时机,组织运12B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在松嫩平原东北部到小兴安岭南部开展飞机增雨作业。这也是小兴安岭地区首次开展飞机增雨作业,效果明显。伊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立新致电感谢。
服务全流程 护佑一片“绿”
随着我国各地绿化护林力度不断加大,林内可燃物载量有增无减。当火灾发生时,人工影响天气同样能够成为火灾扑救的有效助力。
这是三支气象“应急先锋队”——5月27日17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三桷垭乡鸡毛店村麦热依陡岩突发森林火灾,天干风大,火势迅速蔓延。凉山州气象局派出激光测风雷达组,木里县气象局派出应急监测组和人工增雨组,三支“应急先锋队”迅速奔赴现场。6月3日,历经7个昼夜艰苦奋战,大火成功扑灭,转入看守阶段。6日2时,增雨时机终于到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在离火场最近的三桷垭作业点开展两轮人工增雨作业,火场附近降下小到中雨,降低了大火复燃的可能性。
这是路途遥远的“强”支援——“完成任务,返程!”2022年8月28日,贵州省遵义市气象台副台长唐海在朋友圈发出感叹,在奔赴赤水6天后,他们顺利完成了当地森林火灾现场扑火气象保障服务。2022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合江县车辋镇旧桥村发生森林火灾,大火快速侵入贵州省赤水市境内天台山,严重威胁山下赤天化纸业、邻近化工企业及当地居民安全。25日,监测到现场有弱降雨条件后,赤水市气象局与合江县气象局联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9日,森林火灾明火已灭,现场火情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面对干旱持续的联动应对——今年春季以来,云南全省降水持续偏少,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丽江、玉溪、大理、楚雄等地相继出现森林火情。面对严峻形势,各级气象部门密切联动,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联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相关州市加密开展作业条件和时机会商。今年以来,云南气象部门实施飞机增雨作业32架次,全省16个州(市)开展地面增雨作业2281点次,空地结合影响区面积约为25.4万平方公里,为扑灭森林火灾提供支撑。
6月5日至7日,云南省澜沧县气象局组织业务人员到勐朗镇马鞍山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开展增雨作业。 图/白晓东这是面对边境大火的及时堵截——4月8日12时15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值班人员在防火遥感监控平台上发现疑似火点,在大风作用下,火势迅速向中蒙边境线蔓延,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兴安盟阿尔山市、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先后发生边境草原火灾。内蒙古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并向多个相关部门提供专项服务产品。三地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前线火情,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火情发展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增雨(雪)作业,助力边境火灾堵截。4月12日,燃烧近4天的草原大火得到控制,中蒙边境火场可视范围内均无明火,火情对我国境内未造成影响。
水库蓄水
开发云端活水 取用“空中水库”
2022年夏天,我国南方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当年7月,“汛期反枯”一词成为长江流域众多河流和水库的写照,多处河流水位创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一些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
面对严峻旱情,多地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助力干旱区域水库补水增容,为人畜饮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等提供保障。
为南水北调蓄水工程送上“及时雨”
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水域横跨鄂、豫两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通水8年多来,已累计向20多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调水超500亿立方米,工程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然而,被誉为“京津大水缸”的库区水源地在2022年夏天却“饥渴难耐”。2022年7月及后续一段时间,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土壤严重缺墒,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人民生活用水困难。据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监测分析,2022年8月24日,丹江口水库水位降至157.04米,若不及时“补水”,将影响南水北调中线输水。
这种情况下,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已无法满足需求。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门支持下,中国气象局积极行动,一方面主动对接空管部门,一方面及时统筹全国资源进行“补水”增援,调派3架国家级高性能增雨飞机前往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及陕西安康机场,作业范围完全覆盖进入丹江口水库汇水区的云团。
“在协同作用下,同一片云系,增雨时间从之前的2至3小时延长到6至9小时,而且在暖云和冷云共同催化作用下,增雨效果更加明显。”湖北省气象局首席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专家李德俊介绍。
同年8月27日,气象部门抓住增雨良机,在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开展大范围跨区域空地联合增雨作业。截至2022年8月31日,围绕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共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6架次,累计飞行45小时。在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与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及时降下的“救命水”,为缓解高温旱情、增加水库库容、保障人畜饮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水库增蓄提供气象支撑
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益频发,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愈加迫切。中国气象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平均云水资源(含水汽)为22万亿吨,是年平均降水量的近4倍,我国可开发的云水资源每年达2800亿吨,相当于7个三峡水库的水量。
如何用好“空中水库”,将飞雹化为细雨、让甘霖润泽大地,成为气象部门重点攻关的方向。
“3、2、1,发射!”4月28日20时,云南省马关县气象局人工增雨作业人员抓住有利时机,在马鞍山水库、达号水库周边作业点成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
今年以来(截至5月30日),云南全省平均降水量97.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4.8%,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1月1日至5月底,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平均降雨量仅23.1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85.6%,云龙水库干旱问题直接威胁着昆明市主城区800多万人的生产及生活用水安全。
应对旱情,云南省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水库补水。3月至5月,禄劝县气象局在云龙水库周边7个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点实施增雨作业27点次,增雨效果显著,平均相对增雨率达18.2%,有效缓解了当地干旱,解决了水库增蓄等问题。记者从昆明市防汛办获悉,截至5月30日,云龙水库蓄水量为1.48亿立方米,可基本保障昆明市供水。
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位谋划,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合力推动。2020年1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550万平方公里以上。
掷地有声,回响有力。2021年,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立,气象部门强化国家级业务龙头引领和科技支撑作用,持续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统筹推动六个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空地协同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逐步建成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增雨飞机机群初步建成,实现了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跨省作业。
今年4月20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正式挂牌的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用水试验基地。该试验基地将通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源涵养、水库增蓄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精细化气象保障,探索人工影响天气在生态保护、生态用水、生态修复等生态建设中的保障服务作用,用先进的气象技术手段减轻极端干旱事件的不利影响。
为枯水期水资源调度做足准备
对于许多人来说,除非生活用水受到影响,大多数时候对于旱情的感受并不强烈。尤其是夏季汛期来临,“龙舟水”、梅雨、台风等往往会带来大量雨水,不少网友好奇:“雨水丰沛的南方,为何也要通过人工增雨蓄水?”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究员楼小凤表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困扰我国多地发展的难题。比如,南方一些地区汛期降水多,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而汛期一旦结束,降水就会变得很少。这就要求当地在汛期防洪的同时,也要做好水库蓄水管理,为枯水期水量调度做足准备。另外,在一些对流性降水过程中,连续性、大范围降水较少,局部阵性降水特征显著,很难形成地面径流,即使在汛期,一些库塘也会出现蓄水不足影响用水的问题,需要依靠人工增雨为水库增容蓄水。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夏季持续高温热浪、雨季少雨的现象在世界各地时有出现,这对水资源的调度利用是重大考验。以前,调水主要是空间上的,比如我国的南水北调,未来,把握时间维度上的调水也将是重点之一。
在枯水期来临前,通过人工增雨(雪)提前做好水库蓄水,巧妙调用云端“活水”,是解决不同季节降水量不均衡问题的良策。
水资源格局往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楼小凤表示,蓄水型人工增雨和抗旱型人工增雨都是人工增雨,但还是有区别,抗旱型人工增雨主要着眼于旱区面雨量的变化,而蓄水型人工增雨除关注水库流域面雨量的变化外,还要关注水库入库量(或水位)的变化。
顺应时代之需,回答民生之问。挖掘利用云水资源,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未来,气象部门将在奋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全面提升防灾减灾、供水和生态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护佑水资源“生命线”。
生态建设
“扮靓”此间青绿 “增色”千里江山
从借助先进探测技术找到“雨做的云”,到研制成功雷达指挥、自动发射、立体播撒的地面作业系统,再到中国第一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I”首飞成功,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越来越成为修复生态环境的有生力量。
黄河源头第一县 人工增雨添生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也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曾经流水潺潺,一年阴雨300多天、降水均匀。但到2003年,黄河源区年均降水只有24.1毫米,蒸发量却高达429.9毫米。“什么时候下雨”成了困扰当地百姓的问题之一,加上草场大面积退化,降水越来越少,不仅大河两岸的植被生长情况堪忧,肆虐的风沙也随之而来。
2022年春夏,青海多地晴热少雨,持续的炎热天气晒蔫儿了玛多县的草原植被。这时,生态保护型人工增雨作业开始了。乌云密布之时,作业飞机呼啸而过,悬挂在机翼下方的焰条被点燃,增雨催化剂播撒到云层中,转瞬大雨倾盆而下。
这样的雨,10年间下了500多场。每年5月至10月,是三江源地区牧草生长和生态恢复的黄金时段,气象部门会择机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就这样,由云生雨,一滴滴雨涵养了一片片湖,人工增雨也为玛多县带来了一派生机。
青海三江源地区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其空中云水资源量占青海全省的74.8%,高于全国平均值,属于空中云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2016年至2021年底,青海省气象局租用人工增雨作业飞机,在三江源地区共开展飞机作业133架次,累计飞行作业时长达465小时,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持水源涵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21年青海湖丰水期湖泊面积达4637.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来面积最大。受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响,截至2020年,三江源地区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6.77%。
保护西北生态屏障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在我国西北地区,既有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青海三江源,也有“中亚水塔”之称的天山山脉,天山降水丰沛与否深刻影响着中亚地区生态环境;祁连山区降水更是河西走廊及其下游地区的重要水源,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气象力量,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试点遍布祁连山、三江源、天山、丹江口等典型区域。在重点生态保护区,气象部门持续开展大范围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及时补充生态用水,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气象支撑。
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建成,于2019年在祁连山完成首次穿越探测飞行。2020年至2022年,在重点生态保护区每年平均开展地面增雨作业约400次;组织实施飞机增雨(雪)作业12架次,为祁连山区增加降水约8.6亿吨。初秋时节,甘肃武威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成群,从寸草不生到绿水环绕,这背后离不开默默守护祁连山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当前,祁连山区有96.7%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其中,中部、东部部分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平均每年增加0.5以上,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明显。
在新疆,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天山生态保障区等为重点,围绕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不同服务需求,结合云水资源特点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实施以飞机为主、地面为辅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提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自2016年1月起,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组织克拉玛依、库尔勒、吐鲁番、和田、若羌、阿勒泰等基地,积极开展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249架次,作业飞行近1233小时。自2020年起,作业影响面积由50万平方公里扩大至60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降水量约9亿吨至12亿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打赢蓝天保卫战
除了生态涵养与修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也有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治理大气污染等。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一条长18公里的泗河绿色发展带,引来青头潜鸭、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繁衍栖息。兖州区气象局与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兖州分局签署合作协议,在泗河生态廊道兖州段配置了9套自动气象站设备,联合开展湿地周边地区旱涝特征研究,并在湿地植被生长黄金期,以人工增雨作业的方式为湿地“解渴”。
1958年,在重庆缙云山开展的燃烧碘化银影响云层试验,揭开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序幕。几十年后,“蓝天行动”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在重庆正式启动,微波辐射计、多普勒雷达等地基特种观测网全面建成;新型自动化火箭发射架、自动化高炮、“国王”增雨飞机相继亮相……
重庆市气象局坚持“每次过程不放过”,与市环保局联合开展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会商,抓住每一次有利作业机会。2017年至2022年,共组织开展飞机作业102架次,累计飞行290小时,增雨作业1080炮(箭)次,发射火箭弹3074枚,主城区蓝天天数逐年上升。
张晓霞 刘洋 马东雷 赵姝慧 玉素甫·吐尔公 赵海天 马楠 乔友刚 韩志鹏 张剑侠 杨春竹 舒子倩 周爱春 马洵 薛学武 安娜 李红梅 周蓉 邓敏佳 高迅芝 韩嘉乐 矫玲玲 袁园 李哲 曲洪亮 曲思邈 李德霞 任青峰 赵姝慧 冯英 黄霞 刘倩 杨鹏武 段雪影 李玥晖 李傲 李志宏 马学谦 宋鹏程 王彬 于仕琪 郑颖菲 对文章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