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人从古至今的衣饰总体呈现干净、整洁、朴素大方,多用多彩的特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断有新的服饰衣着出现。
头饰:清代,男性不蓄发、梳辫子。官、绅、士、儒年过30,一般农民60岁方留胡须。姑娘留发扎单长辫,婚后在脑后盘发髻,俗称“盘头”。辛亥革命以后,男人剪辫剃须,遗老仍留小辫或改留长发,状似妇女“剪发头”,唯脑门上剃光。民国时理发始用推剪,青年留有西发、平头、分头、抛顶等,中、老年多剃光头;部分妇女剪去发髻,改为“剪发头”。姑娘梳单辫子,已婚妇女有的留“短发”,有的仍留“盘头”。建国后,发型日渐繁多,男人留“西发、大背头、平头、青年头、上海式、学生式”;农村老人以光头居多,姑娘留双辫;幼女有“儿童式、蝴蝶式、小辫子、朝天辫”等。成年妇女以剪发者较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镇和少数农村青年留披肩头、烫发、染发,各式各样的发饰出现,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发式更为讲究,消费比较传统的头饰也高得多。
服饰:古今服饰的变化无法具体说清楚。唐代,受长安都城的影响,关中西部一带兴盛长裙,宽衣大衫,系腰带。妇女衣着红、紫、蓝、绿各色。明代大体与今演古装戏服装相似。清代和民国初,着装有大襟式和对襟两种,大衣襟者居多,大襟有长袍和短褂之别,男女均穿“大档裤”。冬季,富人士儒多穿长袍马褂,衣料多为绫罗绸缎,衬以羊皮、狐皮或丝绵,做工颇为讲究。夏天穿长衫或短褂,非绸即纱,质优色艳。贫人穿短衣袄,土布为料,色以红、绿、青、黑、白者居多。农村男子一年四季腰系黄白色布腰带。民国中期,中山装、学生服盛行,西服在县城视为“洋装”。逢有盛典,着长袍、马褂者也不乏其人,配以礼帽,很有“时尚”味道。面料被细布取代了土布,阴丹士林布和纯蓝布风靡一时。城里人普遍穿中山装,少数政界人员穿西装、戴礼帽,配以墨镜、皮鞋和手杖。农民仍穿土布缝制的大襟衣、便裤。少年学生多穿童子军服和学生服装。孩子们的服饰极具特色,头上多数佩戴颇具艺术特色的老虎帽、兔娃帽、猫头帽等工艺品帽子,身穿五颜六色短衣,胸戴绣有花饰的护襟。若是夏天热时,年纪小些的孩子胸脯戴有大红布绣的有动物、花卉之类的花裹兜。
解放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陇县人的服饰变化较大。有文化的男青年与国家干部多穿中山装、列宁服、解放军服、学生服、青年服、工作服和各式大衣。女青年多穿列宁服务、春秋衫、两用衫、轻便衫、拉链衫、各式大衣与女裙。“文革”中,青年人普遍穿起红卫兵服装。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人、农村人穿着从色调上已无大区别,年青人上身大部分以西服、休闲服、夹克服、也有中山装服、长短大衣之类,女性服饰更是五花八门,总体而言比较时尚、华丽、个性化,特色明显。
转自:陇县县委宣传部
编辑:陇县广播电视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