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巡妙识敌首
张巡杀退令狐潮叛军的第二年(757年),进驻难阳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向睢阳太守许远实施援助。
此时,安禄山的另一员大将尹子奇率领13万大军兵临城下。睢阳太守许远召集张巡和南弄云等将军商议应对之法。许远说:“诸位将领,城中的粮草、弓箭已不多了,只有快速杀退叛军,才能解睢阳之围。可是,敌人的兵力超过我们有几十倍,他们即使不对我们宣战,困也能把我们困死啊!”
张巡说:“太守大人,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只有将尹子奇杀死,让他们群龙无首,才是最好的退兵之计。”
神箭手南霁云说:“只要我们接近敌营,认出尹子奇,就能射死他!可是我们谁也不认识尹子奇,怎么办呢?”
张巡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有一计。”
这天夜间,睢阳城里响起阵阵的战鼓,城外的叛军以为张巡要出城进行突击,于是通宵达旦准备应战。可是到了凌晨,鼓声就停下了,也没看见一个人出城。城外,尹子奇的哨兵在搭起的飞楼上察看城中的动静,只见城楼上一个人影也没有。尹子奇听到汇报后,就命令部队都脱下战服去休息。
就在他们睡得正酣时,张巡和南霁云十几个将领,各带数十名士兵。突然打开城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直冲到尹子奇的住所。叛军的阵营顿时乱了起来。数千士兵在混乱中被杀死。
张巡和南霁云等人已经接近了叛军主帅营前,尹子奇和几个部将带领附近一些军营的士兵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谁是尹子奇呢?南霁云拉开弓箭,仔细地搜索目标。旁边张巡已指挥其他将领们射出一支支“箭”,这些“箭”是用青蒿削尖后做成的,轻飘飘的,没什么重量,射不远,即使射到身上也伤不了人,只有射到人的脸部才有些杀伤力。
尹子奇的部下见对方射来的箭没什么杀伤力,将箭拾起来一看,原来是“青蒿箭”,忙跑到尹子奇的面前报告这一重要情况。尹子奇心想:原来睢阳城里已经没有箭了。正在大喜之际,南霁云这时已判断出谁是尹子奇了,搭上真正的利箭,“嗖”地一声射了过去,一下就射中了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啊呀”惨叫一声,从马上跌了下来,立即昏死过去。趁叛军混乱不堪之时,张巡等一齐掩杀过去,直杀得叛军血流成河。尹子奇由于受了重伤,无心再战,只得下令撤军。
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要想使三军将士临阵而立于不败之地,要靠正规战术和出奇制胜相结合。张巡先进行正面进攻,然后再通过奇招,辨认出谁是主将尹子奇,将其射伤,使得叛军大乱,不得不退兵,可谓出奇制胜。
尹子奇中箭
2.洹水之战
唐建中二年(781年),河东节度使马燧击败了叛变的藩镇割据势力田悦。没过多久田悦收集了散卒,又得到淄青、成德两镇的增援,反叛势力再次兴风作浪起来。马燧再次率各军驻扎到漳水之滨。田悦命令部将王光沿河进筑月城,守卫漳水长桥,阻挡唐朝官兵南渡。马燧命令唐军用铁锁连接数万辆车,装进去土,在长桥下游将漳水堵塞,使各军得以趁水浅淌水而渡。马燧命令诸军携带十日的干粮,继续前进直到仓口(今河南省磁县、临漳之间,漳水西北)才停下,与田悦隔洹水对峙。
田悦知道马燧的军粮不足,就高筑壁垒坚守在军营中根本不出战。马燧命令军队造了三座可以横跨洹河的桥,每天前往田悦阵前挑战,田悦怎么也不出战,只是在私下里埋伏了上万名将士,打算一有机会就偷袭马燧。马燧就想出一个把田悦调出坚固阵地的办法。他下令军队半夜敲响战鼓,吹响号角,做出要攻打田悦的样子。然而大队人马却秘密出发,沿着洹河,直奔魏州而去。
他对部下说:“等到敌人追赶到的时候,我们就停下来布阵。”又命令留在原营中的一百名骑兵:“等到大队人马走后,就偃旗息鼓,带着柴禾和火种,躲藏在三座桥下,等田悦的军队全部渡过洹水后,就将这三座桥烧掉。”
田悦看到马燧撤军,怕魏州遭袭,果然带领军队过河烧了马燧的营垒,同时敲着鼓呐喊着在后面追赶马燧。马燧接到消息后,见田悦军已出,立即停止前进,先将前边的杂草树丛砍掉,开辟出一块一百步宽的空地,作为战场,又挑选五千名精兵强将在前边布阵。田悦的军队赶了十里路到达了阵地,他们手中的火把也灭了,士气也低落了。马燧突然发动猛烈的攻击,将田悦的军队打得四处逃散。
田悦想往回逃跑,然而横跨洹河的三座桥都已被烧掉了,后退无路,又无阵地,又无思想准备,结果溃不成军。士兵们为了逃命,争着往河里跳,淹死的人无法计算。此战,马燧在敌人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运用假象迷惑欺骗敌人,使其判断失误,诱敌过河,待敌过河后立即焚桥,绝其后退之路,突然发起攻击,取得重大胜利。正如孙子所说:“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3.韦皋奇谋保陇州
唐德宗时,朱兴兵在乱兵拥戴下自立,起兵叛乱,李楚琳等人也纷纷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这时,朱兴兵的部将牛云光戍守陇州,他准备设伏兵活捉陇州的判官韦皋,响应朱兴兵。没想到消息被泄露出去,他只得落荒而逃。在逃跑的途中,他遇到了朱兴兵派出的使者苏玉。苏玉正带着朱兴兵招降韦皋的诏书,准备前往陇州去招降。
苏玉对牛云光说:“韦皋不过是一介书生,很容易对付。你我一同去陇州,如果韦皋接受了诏书,他就是我们的人了,如果不接受,就派兵攻打他,杀他就像杀头猪那么容易。”
牛云光听后,欣然同意,便和苏玉率领军队又返回到了陇州。
他们来到陇州的城下,韦皋在城上责问牛云光说:“先前你不辞而别,今天又回来了,为什么呢?”
牛云光说:“先前我不知您的心意,现在我们的皇帝有诏书,要任命您做中丞,所以我才回来,想要与您和好如初。”
韦皋听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接受“诏书”。他先请携带“诏书”的苏玉入城,验看无误之后,恭敬地接收诏书。
然后他又对城外的牛云光说:“如果您没有异心,请使城中人解除疑虑,请先把兵器送入城内,再率众入城,如何?”
牛云光认为韦皋不过是一介书生,自有办法对付,也不再多想,同意了韦皋的要求,把兵器全送进了城里,然后率部众进入城中。第二天,韦皋将苏玉和牛云光的兵器收缴后,为了表示他的诚意,在馆舍大摆宴席,款待苏玉、牛云光和他们的部下。韦皋事先埋伏好了军队,在酒席上极力劝酒。苏玉、牛云光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韦皋招降了,非常高兴,和手下喝得烂醉如泥。这时,韦皋的伏兵突然杀出来,苏玉等叛敌已成瓮中之鳖,早失去了抵抗力,只得乖乖就擒。韦皋出奇制胜,轻而易举抓获了叛军,兵不血刃保住了陇州城。
正如孙子所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善于指挥战争的将帅,不会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军队展现在敌人面前,而会利用伪装的情形来蒙蔽敌人,始终让敌人的判断出错,从而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要用利益来诱惑敌人,贪利的敌人必然会来夺取;要用埋伏好的军队,来等待贪利的敌人进入圈套。
4.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不到半年,就有两个地方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一个是昭义节度使李筠,一个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他开始考虑削弱将领军权的问题。
宋太祖找来丞相赵普,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赵普说:“原因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在理。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了一场宴会,把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请入宫中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都退出去。
他拿起一杯酒,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的帮助。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当了皇帝以后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呢。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经常失眠,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讶,连忙问其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外之音来了。
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有二心?”
宋太祖摇摇头说:“你们都对我忠心耿耿,并无异心,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惶恐不安,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点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出守藩镇去做个闲官,多购买点良田美宅,给子孙留点永久的家业,还可多养些歌儿舞女,每日饮酒取乐,以尽天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人齐声谢皇恩。
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官。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
至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孙子认为,克敌制胜不能强求人力,而要致力于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
5.王曾睿智除丁谓
丁谓是北宋真宗时的权臣,依仗刘皇后的袒护,把持朝政,势夺朝廷内外。宋真宗病逝后,仁宗赵祯即位。丁谓又极溜须拍马之能迎合新主。与丁谓一同任宰相之位的王曾是个足智多谋之人,他对丁谓的揽政专权非常不满,一直想方设法地要除去丁谓。但丁谓行事非常机敏,清楚自己坏事做得太多了,朝中大臣很多都对他表示不满,所以丁谓极力阻止朝臣与皇帝接近,很怕有人趁机参劾自己。
当时朝中有不少敢于纳谏的臣子,也想设法除掉丁谓,但苦于丁谓不准朝官单独留在皇上身侧奏事的限制,只能无可奈何地远离丁谓,难以有所行动。王曾见到这种情形,心生一计,凡是朝中的政事,只要是丁谓所提议的,王曾都表示支持,一切顺从,从来不予顶撞反对。长期下来,丁谓逐渐对王曾放松了警惕。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自己没有生儿子,想把兄弟的儿子过继过来作为继承人,此事想奏请皇上恩准,可是担心大人会误会,又不敢单独留下奏明此事。”丁谓见王曾所说的并不是什么大事,而且王曾一向顺从自己,便对王曾说:“你尽管留下来没有关系。”说完自己就动身离开了朝堂。于是王曾独自见到了仁宗,并呈上一份奏疏,上面罗列着丁谓多年以来所有的奸事,其中有丁谓伙同内侍雷见恭擅自改动先帝陵墓设计等罪行。仁宗见到奏疏,非常吃惊,几天后,下诏宣布丁谓的罪名成立,免去所居宰相之职。
王曾之所以成功弹劾丁谓,除了用假象迷惑了敌人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态势:新帝刚刚继位,必定心怀抱负想要励精图治,重振朝纲,因此此时进谏,比较容易取得皇上的信任,同时丁谓在新帝面前的恩宠还不是很牢固。于是王曾伺机出击,一举拿下了丁谓。正如孙子所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用假象迷惑敌人,只要敌人麻痹大意了,自己便有机可乘,获取胜利。
6.曹玮挫敌士气
北宋时期,西夏的军队屡次骚扰西北边境,百姓的生活不得安宁。皇帝召见大将曹玮,命他带领部队前去平定西夏的骚扰。
曹玮接到命令后带兵奔赴西北边疆。西夏的军队一见“曹”字旗帜,便知常胜将军曹玮的军队到了,只要一交锋便溃逃了。
曹玮心想:“我军一到,他们便逃。我军一走,他们又来侵扰,如此进进退退总不是办法。只有把他们引出来,彻底消灭方能解除后顾之忧。”
第二天,曹军赶着敌人扔下的牛羊,抬着缴获的战利品,慢慢地往回走。西夏军的统帅听探子来报说:曹军贪图战利品,部队纪律松散,一片混乱。西夏军觉得这是进攻敌方的良机,便立即率军追赶宋军想要交战。曹玮部队磨磨蹭蹭地走到一个地势很有利的山口,随即摆阵迎战。过了半天,远处尘土遮天,只见西夏军队策马飞奔,赶到了山口处。
曹玮笑笑,随即派人到西夏军队那边传话说:“贵军远道而来,将士十分疲惫,我们不想趁人之危而作战,先请你们休息一下,待会再一决胜负。”西夏统帅一听,认为这个提议对自己有利,便同意了。过了一会,曹玮认为时机已到,又派人过去通知说:“休息好了吧,我们开始交锋吧!”当即,山谷中战鼓震天,双方人马好一番厮杀,没多久,西夏军队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尸横山野,伤亡惨重。
曹玮大败西夏军
(曹玮假意好心让西夏军队休息,其实是让西夏士兵放松懈怠下来,然后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曹玮的幕僚们觉得奇怪,堪称骁勇彪悍的西夏军怎么没经过好好的交战就惨败了呢?便问将军,曹玮回答说:“匹夫之勇在战场上是不行的,要动脑子。昨天我们双方一交战,他们就逃,其实这是为了保存实力,不与我们的主力硬拼。为了彻底解决他们,我便以贪图战利品的假象迷惑他们,装作军纪涣散的样子引他们上钩。不出我所料,他们果真上了当,100多里路追来,肯定相当疲惫;而我们休整了半天,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但如果当时迎战,我方的伤亡必定会很大,因为他们的士气还很盛,决战的决心很足。我便故意让他们休息,这下就将他们的士气挫伤了,精神也松弛下去。要知道:走远路的人,干重活的人,停下来就会浑身散架似的。这时出击,我们就很轻松地取胜了!”曹玮的一席话,说得慕僚们心中佩服不已。
7.狄青变阵惑敌军
北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的元宵节,北宋大将狄青夺取昆仑关后,乘胜追击,指挥军队直扑壮族首领侬智高盘距的邕州(今广西省南宁市南)。北宋劲旅首先抵达附近的归仁铺。
侬智高接到消息后,气得咬牙切齿:“狄青啊狄青,你暗渡陈仓,取了我昆仑关还不满意。好,我让你大宋将士见识见识厉害。来,全军集合,摆成三锐阵,将宋兵吓退!”
一会儿,侬智高方面排好了阵势。官兵们个个手持大盾、标枪,上面统统涂着血红色,个个身着深红色衣服。宋军远远望去,对方阵营好似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
双方人喊马嘶。刚刚交战不久,宋军因给眼前一片“火海”吓得怯阵,很快就被击退了,右将孙节在交战中也不幸身亡。侬智高官兵顿时大声喊叫,士气高涨,宋军的士气则变得低落。
在这关键的时刻,只见狄青策马出阵,镇定自若地手拿一面白旗,指挥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招募来的精壮骑兵张开左右两翼,绕到敌人背后交错攻击。他环顾四周,手中白旗不停变换着方向。一会儿,左翼移向右边,右翼移向左边;一会儿,左翼又回到左边,右翼又回到右边。就这样,这支骑兵的阵势不断地变来变去。侬智高的官兵不知道狄青玩的是什么花样,如坠五里云雾,弄不明白宋兵到底想干什么。侬智高这时想到了昆仑关之败,心中越想越害怕,“狄青又在搞什么新战术!”右手宝剑条件反射地向左下方狠狠一劈。“啪!”军旗杆不偏不倚给砍断了。顿时,侬智高的军队军心大乱,吓得四处逃窜,大败而逃。侬智高无奈,率领军队向邕州方向败退。狄青挥师追击50里,杀死、活捉敌兵2200人,杀死敌将57人。
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奇”与“正”的关系,则是相变相生的,“奇”可以变为“正”,“正”也可以变为“奇”,二者可以互变,“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他认为一个战术高超的将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换奇正战法,就像天地一样变化无穷,江河一样奔流不竭,总是善于策划出奇兵,打败敌人。
8.吴璘奇阵破金军
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要想使三军将士临阵而立于不败之地,要靠正规战术和出奇制胜相结合。
南宋高宗十年(1140年)的秋天,金国统军呼珊与迪布禄率领5万精兵入侵南宋边境,屯兵于刘家圈(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北)。南宋右护军统制吴璘奉命带领精兵2.8万人前去迎战。
吴璘带兵来到秦州城(天水市)下时,善于用兵的呼珊和迪布禄已占据了有利地形,并在那里安营扎寨,前有高山峻岭作为屏障,后有腊家城后退的地方,布防十分的严密。呼珊和迪布禄接到吴璘派人送来的战书后,非常轻蔑地放声大笑道:“我军已经占领了有利地形,明天宋军来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当天夜晚竟没做什么战前准备,连一点戒备也没有。
吴璘派人送出挑战书后,立即召集所有的将领,发布命令。吴璘先委派将军姚仲、王彦连夜出击攻占山上的高地,以举火为信号,袭击敌人的营寨,又命令一队人马抄小路控制腊家城,以截断呼珊的退路。当天夜晚,正好弥漫起大雾,姚仲、王彦率领宋军悄俏占领了山间的高地,呼珊等人却毫不知情。吴璘命人燃起火把,顿时山岭之上一片火光;吴璘又派少数兵马在呼珊的大寨前进行挑衅,诱敌出兵。迪布禄主张不予理睬,待天亮后再战,呼珊则轻敌自傲,自恃居高临下,没有把吴璘放在眼里,大开寨门,冲杀出来。
吴璘治军严谨,又统兵作战多年,天长日久,练就了一种奇特的叠阵法。作战时,骑兵作两翼列阵于前,后面依次排列着长枪队、强弓队和强弩队,各队配合默契,一战再战,好似一阵阵波浪向敌人压去,不给敌人以喘息还手的机会。吴璘见呼珊冲下山来,立刻运用叠阵法迎战。呼珊来势凶猛,吴璘先以强弩队迎战,强弩队万箭齐发,呼珊的兵马还没有逼近吴璘,就已倒下一片;等待呼珊逼近时,强弩队已经退走,强弓队冲上前又是一阵乱箭,呼珊的兵马又损失了一批;双方短兵相接后,吴璘的骑兵奋勇当先;随后,步兵又冲杀出来;再后,又是强弩队、强弓队、长枪队、骑兵队、步兵队……
呼珊被吴璘的叠阵法弄得头晕眼花,茫然不知如何迎战。呼珊的兵马死的死、伤的伤,伤亡惨重,这时王彦率领宋军向守卫大寨的迪布禄发起猛攻。迪布禄和呼珊见大势已去,弃寨狼狈逃窜,由于奉命堵截呼珊的宋将没能及时赶到腊家城,呼珊和迪布禄才得以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腊家城,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秦州城一战,吴璘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果断制定对敌的作战计划,以奇阵破敌,可谓出奇制胜,擒敌、毙敌一万多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出奇制胜就是动用特殊的手段,以变幻莫测、出人意料的谋略和方法战胜敌人。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变化,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意思是战势不过奇正两种,然而奇正的变化,却是不可穷尽的。奇正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转那样,无穷无尽,谁能做到穷尽它呢?这场战役正好印证了孙子的道理。
9.伯颜顺势除政敌
1333年,元顺帝即位后,任命伯颜为中书右丞相管理国家大事,一时权倾朝野。左丞相唐其势的姐姐达那失里为顺帝皇后,唐其势在朝中的地位也是非常显赫的。但朝中实权仍然掌握在伯颜手中,因此唐其势与伯颜之间矛盾很深。唐其势对伯颜家族在朝中势力凌驾于自己家族之上,极其不甘心。伯颜对唐其势的狂妄和不满早已知晓,因畏惧燕帖木儿家族在朝中的强大势力,一直隐忍而不发。他甚至奏疏上报顺帝,想要把自己的右丞相之位让给唐其势,因为皇帝下诏不允,才打消了让位之举。
为提防唐其势的不轨进攻,他私下里早早做好应敌的准备。唐其势既然不甘心居于伯颜之下,所以在暗地里加紧夺权的准备。不久晃火帖木儿来信想要阴谋叛乱,让唐其势叔侄里应外合,乘机夺权。唐其势等人的谋叛行动不慎泄密,郯王彻彻秃对左丞相异于平常的行动产生了怀疑,并且立即将此事报告给元顺帝。顺帝召右丞相伯颜入宫密谋此事,让伯颜做好防范的准备。伯颜接到元顺帝的命令,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是老天送来清除政敌的大好机会。他很快在皇宫布置了亲信的兵将,加强皇宫守卫,同时派人监视唐其势的一举一动,等待唐其势等乱臣自投罗网。果然,唐其势很快就在东郊埋伏了大批的军队,并亲自率领士兵突袭皇宫,不料被早已埋伏好的伯颜禁兵一举擒住。
元顺帝看见唐其势进攻皇宫,不能轻饶,立即下令:“两人罪行已经昭明,不必审讯,按律例处置就可以了。”
伯颜见皇帝有旨,立即命令禁兵把两人揪出门外处死了。伯颜明白,自己把皇后的两个弟弟杀掉了,政敌虽是除去了,但皇后对自己来说终究是个隐患,遂立奏元顺帝说:“皇后的兄弟大逆不轨,皇后罪在不赦。”伯颜又奏请顺帝,凡燕帖木儿和唐其势亲信的势力,以及所推荐的一切官员,都应该罢免去职。皇帝应允了伯颜的请求,朝廷将唐其势的家产充入到宫中,彻底摧垮了钦寮贵族在朝中的势力。伯颜的确是一位出色的谋略家,他利用元顺帝对唐家势力的不满,借势铲除了自己的政敌。
正如《孙子兵法·势篇》中所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在政治斗争中,伯颜无疑是非常了解此道的。所以在与政敌的斗争中,他能做到蓄势待发,一击即中。
10.徐达智取太原府
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在攻克了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后,率领大军继续向山西进发。这时候,元朝太原守将扩廓帖木儿却打败了渡过黄河的明将汤和,并乘胜带领士兵继续前进,出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北部),逼近居庸关,企图夺回都城大都。
徐达与众将领商议对策,说:“扩廓帖木儿倾主力远出,太原一定守备空虚。古人有围魏救赵的事例,我们何不仿效古人,避实击虚,攻克太原?”
众将都非常赞同,齐声说好。于是,徐达决定不回师增援大都,而是亲自统帅骑兵,迅速扑向太原。果然,扩廓帖木儿已经进至保安(今河北省涿州市),听说徐达进攻太原,担心老巢保不住,立刻下令回师救援,双方大军在太原附近相遇。徐达的军队全是骑兵,步兵还没有到达。
徐达与大将常遇春正在营中谋划,忽有亲信来报:“扩廓帖木儿部将豁鼻马愿意投降做内应,现在派人前来商讨。”
常遇春道:“元顺帝及后妃、太子等人早已逃往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元军已经分崩离析了。扩廓帖木儿只是一支孤军,失败已经成为定局,因此,豁鼻马的投降应该是真的。”
徐达认为常遇春的判断很有道理,并说:“我军只有骑兵,与扩廓帖木儿正面交锋只怕会吃亏。如果利用豁鼻马为内应,集中兵力,乘夜奇袭,定能击败扩廓帖木儿!”
两位主将的意见取得了完全的一致。当天夜晚,他们一面派出使者与豁鼻马取得了联系,一面集合全部武装出动,悄悄地包围了扩廓帖木儿的大营。在豁鼻马的接应之下,明军突然杀到了扩廓帖木儿的营中。扩廓帖木儿这时还没有就寝,忽然听见营中一片喊杀声,急忙出营上马,在18名亲信的保护下,拼死杀出了一条血路,慌不择路地逃命去了。徐达乘势直捣太原。太原守军本来就不多,又听说扩廓帖木儿已经逃走了,于是都纷纷扔掉武器,抛下城池,一个个落荒而逃,徐达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太原。
11.萨尔浒大战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2月左右,明朝调集十万大军,以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为目标,分四路军队进行合击,企图一举歼灭掉后金的都城。然而明军主帅杨镐骄傲自满,自以为大军会攻,一定会取得胜利,在出师之前,竟做出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派人向后金下战书,这无疑是将作战计划通知给了敌方。努尔哈赤多次攻打明朝都取得了胜利,判定明军必有大的举动,早已加紧做好了攻防的一切准备,在得到明军分路进攻的消息之后,准确判断出杜松等为主力,遂采取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努尔哈赤只派出五百人马去阻截刘铤的东路军,自己则统帅十万主力大军迎战孤军冒进的西路军。
明西路军总兵杜松是明军中的勇将,但此人有勇而无谋,骄傲轻敌。杜松为夺取首功,长驱直入,到达萨尔浒谷口(今辽宁省抚顺市东)后,即分兵两路:一路在萨尔浒山下安营扎寨,一路进攻吉林崖,企图抢占制高点以控制战场的局势。吉林崖地形非常险峻,易守难攻,杜松的进攻屡屡受挫。努尔哈赤率领八旗主力抵达萨尔浒后,对众将领说:“明军人多,我军人少,不宜分散用兵,我们先攻破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吉林崖的明军自会不战而溃。”
于是命令主力骑兵趁明军立寨未稳的时候,向明军发起猛烈进攻。驻扎在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因重型装备还没有到达,只是依靠少数车辆构成车阵匆忙应战,在努尔哈赤的猛攻下,明军车阵迅速被击垮。努尔哈赤的大军冲入明军营寨,将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全歼。
明军西线主力被歼,南北两路形孤势单,处境极为危急。努尔哈赤又带领士兵北上,集中兵力对付北路军。他根据明北路军分扎三地的特点,将其个个击破,结果北路军也全军覆没。至3月初,明军东线、南线军队相继被后金军队消灭。此战,努尔哈赤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作战中集中兵力,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从而在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使每战形成局部优势,保证战斗的胜利。
反观明军失败的原因,一是对后金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充分,情况分析得不明确,筹划不周密,准备不充分,因而分进不仅未能达到合击,反遭各个击破。二是主力突出冒进,孤军深入,陷入重围,全军覆没,并使南北两路也陷入力单势孤的危险境地,为后金从容转移兵力,依次各个歼灭造成了有利战机。
12.朱仙镇之战
1642年,李自成率数十万大军转战河南并将河南首府开封包围起来。明朝皇帝崇祯急忙调集左良玉、丁启睿、杨文岳等大将统帅四十万兵马去解开封之围。李自成闻讯后,抢先将开封的重要门户朱仙镇占领了,截断沙河上流水道以阻截明军的水源,又在西南要道上挖掘了深、宽各丈余的壕沟,环绕有百余里,将明军逃往襄阳的道路给截断了。
左良玉、丁启睿和杨文岳率大军在朱仙镇东水波汇合齐后,联营二十多里,但三路人马并不团结,他们谁也不愿意首先出击。左、丁、杨派使者与开封守军取得了联系,希望开封明军开城出战,夹击李自成,但开封的明军害怕李自成趁机攻入,不敢开城。明军与李自成对峙了数天之后,断水缺粮,左良玉率先下令向南撤退,丁启睿和杨文岳接着也下令撤离朱仙镇。左良玉的十万多兵马属于明军中的精锐部队,撤退的路线恰好是直奔襄阳。
李自成的部将纷纷要求出击,李自成说道:“左良玉是位有勇有谋的将领,如果追击,必然死战,不如放其一条生路,以示我军怯弱,等待他人困马乏,又无防备之时,再攻不迟。”
于是,李自成放任左良玉的军队从容退走,不进行追击;即使与左良玉的骑兵交战后,也是打不多时就自动退却。左良玉果然中计,他错误地认为农民军不敢追击官军,便放心大胆地命令队伍向襄阳进发。快到襄阳时,左良玉的大军走到了李自成事先挖好的壕沟处。经过八十多里的急行军,明军已经人困马乏,又遇到大沟深壕,人马拥挤到一起,顿时乱作一团。紧跟在左良玉身后的李自成见时机已经成熟,指挥大军,突然从后面杀向前去,明军官兵此时已经全无斗志,一个个争先越壕逃命,人马互相践踏,你拥我挤,死伤惨重,尸体几乎将丈余深的壕沟填平。
左良玉侥幸越过了壕沟,但早已埋伏在前方的农民军又截杀过来,左良玉的十万精锐部队就这样被歼灭掉了,左良玉只带领几名亲信杀出一条血路逃回了襄阳。李自成全歼左良玉的明军后,乘胜追击,追歼丁启睿和杨文岳的明军。丁、杨仓皇逃窜,连崇祯皇帝赐给的金印和尚方宝剑都丢失在逃亡的路上。此战,李自成临机应变,战法灵活,基本上击垮了河南官军主力,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为夺取中原奠定了基础。
李自成挖沟破敌
(李自成事先挖好了壕沟,左良玉大军到达后乱作一团,李自成突然发动攻击,左良玉的人马死伤惨重,尸体几乎将丈余深的壕沟填平。)
13.郑成功奇袭鹿耳门
台湾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长达数十年之久,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要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两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收回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
郑成功亲自出去寻访熟悉当地地势的老人,终于有所收获,他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以进入:一条是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顺利通行,畅通无阻,又较容易登陆。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而且工事坚固,炮台设置得非常密集,全都对准了海面。另一条是北航道,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海里有很多礁石,航道很狭窄,船只不容易通行。而且荷兰殖民军还故意往海里沉了一些船只,阻塞了航道。他们认为这里已经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很少的兵力进行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然浅,但海水涨潮时,大船仍可以通过。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城。
郑成功的作战计划定好后,首先派出一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要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南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耳欲聋,炮火不断射击。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可谓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严加把守南航道就会平安无事。
趁南航道激战正酣的时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里,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在海水涨潮时迅速登陆上鹿耳门,守军还在酣睡,等他们从梦中惊醒,发现已经被包围了。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终于结束了殖民统治,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奇袭鹿耳门大获全胜,充分证明郑成功是一位优秀的统兵将领。他运用灵活的战术,出奇制胜。正像孙子所说的那样:“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14.雅克萨之战
清康熙四年(1665年),沙俄向我国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雅克萨伸出侵略的黑手,并以此地作为侵华的前哨阵地。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国殖民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劫掠人口,抢掳村庄,掠夺貂皮,策动叛逃。
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先后三次派使者前往尼布楚,催促俄方交还雅克萨,停止边境一切挑衅行为,都遭到了俄方的拒绝。于是,用战争手段驱逐侵略者,便成为清廷的最终选择。为确保战争的胜利,清廷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周密准备。
康熙帝在1671年和1682年两次进行东巡,巡视东北的边防,与当地将领商定进剿沙俄的最佳时机。
1683年9月,朝廷设置黑龙江将军,任命熟悉边防情况的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调集军队,就近指挥,先后于瑷珲、呼玛尔、额苏里等地筑城戍兵,以便就近出击。此外,朝廷还屯田储粮,造船铸炮,设置驿站,加强水师,为作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4月28日,清军分为水陆两路,直接扑向雅克萨。
5月22日,清军主力抵达雅克萨城。雅克萨城的平面是呈矩形的,长18丈,宽13丈,三面围以木墙和2丈宽的壕堑,城西朝向黑龙江。靠陆地一侧墙上盖有塔楼,塔楼下辟城门,上设岗哨,在临江一侧建有两座带住房的塔楼。俄国军的所有士兵的住处在城外,护以木栅和刺障。清军前锋抵达雅克萨郊外后,将俄国哨兵全部都抓了起来。23日,清军水陆两军列阵,包围了雅克萨。
24日,一队从尼布楚增援雅克萨的哥萨克乘筏顺江而来,清军在江面对其进行截击。当日夜,清军开始攻城。清军各路相互配合,对雅克萨城进行猛攻。经过鏖战,雅克萨城内一百人被击毙,塔楼与城堡都遭到严重破坏,粮仓、商铺、教堂、钟楼,也都被火药箭烧毁,全部火药铅弹店铺被打没了。
25日,清军在城下堆积柴薪,准备焚城。托尔布津被迫向清军投降。清军遵照谕旨,允许城内俄军携带武器、行李撤退。被沙俄侵略军窃据长达二十年之久的雅克萨,终于重返祖国。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原因在于: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得到了边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二,战争前夕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三,战略正确。反击时先扫外围,水陆并进,二面包围,切断其外援,迫使敌军困守孤城。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侵华的企图,使东北边疆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得到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