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刚刚擦亮, 天水秦州区牡丹镇辛家沟村的辛海龙家里就已经忙碌起来了。辛海龙连声催促着妻子赶紧做饭。因为一会儿村民要来排练,晚上在村子里的广场上有演出。
上午9点,响亮的锣鼓声打破了辛海龙家小院的平静,一场表演前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梳妆、佩戴头饰、穿着服装、整理道具,随着陆续而来的社火队员,已成为“化妆间”的院子里顿时显得拥挤起来。伴随着清脆的锣鼓点儿,队员们便在这小院里进行着演出前的最后一次排练。虽然不是正月,但他们早就卯足了劲儿,不放过任何一次演出的机会,个个儿都磨拳擦掌,要在今晚畅快淋漓的耍上一场黑社火。
天水社火,又名社户、烟歌,书面语称之为秧歌,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古人把耍社火、耍烟歌,叫做“灯火道场”。所谓“灯火道场”,就是祭祀社神的活动。我国周代把地方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称作“社”,一社由25户人组成,十社为一里,十里为一乡,十乡为连,十连为一营,十营为一郡。每社敬奉一个族神,人们把族神称之为社神。耍社火就是祭祀社神的活动,凡演艺社火首先要点燃篝火,人们朝火而拜,以火为中心,手舞足蹈,念唱歌词,祭祀神灵,就算是敬奉了社神。天水社火,分白天演出和晚上演出两种。白天演出的社火有马社火和高脚子。黑社火,顾名思义就是晚上耍演的社火,在天水已传承千百年,早已成为当地民众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
在天水民间,素有“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的说法。天水黑社火除了传承历史上优秀传统演艺方式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城乡居民都对社火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年景欠丰或是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黑社火从来没有衰败,而且传承永续。
由远古走来的黑社火,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活动。农村有自发选出的社火头和会长,有自觉的专门筹划人,一届接着一届,从未间断。每到正月或者重要节日,各地的社火演出队浩浩荡荡,喜庆出行,村庄、集镇,甚至城市街道异常热闹红火,而盛行于秦州大地的黑社火,就别具韵味。表演者们在锣鼓声中、在村民的簇拥下,一边舞蹈,一边歌唱,绕村表演,以此来表达丰年吉庆祥和的喜悦之情。
辛海龙就是村里的社火头。平日里,他总喜欢时不时的唱那么几嗓子给自己提提神儿。自家小院、村头巷尾、亲朋汇聚、田间地头...凡是能看到辛海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地地道道的社火曲。
乡间空气清新,天高地阔,造就了没有音乐伴奏的天然大舞台,辛勤劳作的农民都喜欢唱上几句,顿时神清气爽,手上的农活儿也就不知不觉干完了。喜爱烟歌的辛海龙也不例外。听,不远处又传来了那纯熟的烟歌声。辛海龙不仅喜欢唱,同时也是黑社火的宣传员、组织员、传承员,每当他给村民讲起黑社火的时候,总是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据辛海龙介绍,天水黑社火以串唱民间小曲为主,集跑花灯、对唱、打击乐(鼓、钹、锣等)、管弦乐(板胡、二胡、笛子等)、小丑、舞狮等技艺于一身,由一折折风格各异的独幕剧组成。
通常情况下,“跑花灯”为黑社火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对演员水平要求很高,要现编现唱,灵活多变。“跑花灯”一般由打高伞者在前面引路,后面是着装打脸的“女身”和没有化妆的散唱“男身”,男女相隔,插队跟上。“跑花灯”的演员要听鼓声表演,一旦鼓声停止,唱的只有一男一女,其他男女身照旧围圆了圈子扭着秧歌步,场子里“男身”独唱,“女身”围绕“男身”扭。
其次是“舞狮”。“舞狮”是一个武场面,“训狮人”在场中耍武术,指挥场中的“狮子”滚绣球、含绣球,“训狮人”进退配合,以精湛的武术动作和“狮子”配合默契、狂野取悦于人。因为狮子代表着吉利,当地人认为被“狮子”从身上跨过,那是一件很吉利的事,这种“跨身”也叫“过官”。
“舞狮”完了是各种小调(曲)对唱和小剧表演。如果在村子里唱主要是祭神祈福,在居民院子里唱就是祝福平安。这部分歌词大多依照居民家庭情况、坐落方位等现编现唱,无论声调、词义、音律都得与场景相应和,很考究领唱者的创造能力。黑社火的小剧表演有“踩仙鹤”“跑马”“跑驴”和“跑旱船”等,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演出丰富多彩且妙趣横生。
作为收场的最后一场演出叫谢降,这期间,除了继续演出的节目外,还要按照传统的程序,整个演出队伍在敲锣打鼓的欢乐场景中,到每家每户院子里游乐清场,由舞狮的人头顶“狮子”,在人家院子和屋里耍“狮子”,寓意着主人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平安,吉祥如意。
此时的辛家沟,已是暮色四合。村民们听到了风声,早早抬着板凳,赶到社火场。他们边喧边等,边等边笑,陆陆续续赶来的观众已将社火场围了个严严实实,大家都在翘首期盼。
架起柴堆,燃起篝火,随着袅袅升腾的桑烟和此起彼伏的铮铮弦乐声,一场黑社火在划破夜空的锣鼓声中隆重开场,一场乡村的狂欢庆典拉开序幕!
“进得门九道街,天官赐福送财来;一送寿元长,二送粮食对满仓;三送桃园三结义,四送四季大发财;五送五子来登科,六送童儿拜观音;七送天上七姊妹,八送锦鸡挠铃子;九送圣母显神录,十送状元转回程。左面送去摇钱树,右面送去聚宝盆。摇钱摇来聚宝盆,早来黄金晚来银。”
一曲《天官送财》既唱出了辛家沟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辛家沟人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辛海龙的每一个吐字咬词都极具韵味,字正腔圆,他的每一句话音甫落,场上就会发出密集的鼓声及众人的欢呼声。入了戏的辛海龙,与他身上所穿的服装、脸上所画的脸谱已合为一体,听着他连说话都变味的成戏文中的道白,谁敢说他不是村中当之无愧的社火头呢!
只见在老把式的带领下,社火表演者踩着不同的鼓点,不停变换着队形,跃跃欲试的演唱者们则是轮番登场,穿插其间唱上几句。《盗仙草》、《大保媒》、《打席天》、《十字歌》、《牧牛》、《大玩灯》等曲目逐一登场。
绿袄红裙的打扮,诙谐幽默的唱词,惹逗得观众前仰后合。即使偶有闪失,纯朴的人们也都报以善意的笑声,他们心弦紧扣,早已沉浸在这热闹的气氛之中。
社火队员们各显风采的表演,伴着人们欢声笑语,荡漾辉映在村院的每个角落;丰富动人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表演,展现了秦州大地上每一个农民乐观向上、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的特征。夜间乡村的气温虽然很低,但观看社火的人们却浑然不觉,沉浸于此的他们,时而欢笑、时而喝彩,一派欢乐祥和。鼓点越来越急,表演者们的脚步随之急促起来,他们裹挟起的尘土,弥漫在夜空中。锣鼓声、欢呼叫好声此起彼伏,洋溢在村庄上空,人们的心,也被这无遮无拦、欢畅淋漓的喜悦融化。
一曲黑社火,一段乡愁,一份眷恋。
天水黑社火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讴歌了普通百姓的善良本性,即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村与村之间的感情联络。这样的民俗与传统技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而绵密的文化和情感传承。虽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自身也在古老与现代文明撞击中做着无奈的选择,但那些旧时光里的唱腔,依然被我们深深地眷恋和守望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