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进入腊月门,转眼就是年。也就是说,进入了腊月,年的脚步愈发急匆匆,而年味儿也一天天浓郁了。腊月中,人们制作传统美食、剪制窗花;春节时,人们看戏、观社火……这些年文化民俗,是一种仪式、一种团圆、一种辞旧迎新的生活方式,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如今,乌鲁木齐的年俗文化根植在乌鲁木齐人的春节食物和过年习俗中,也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走近这些富有年味儿传统的非遗项目,寻味纯正的春节味道。
吃糖人甜蜜过大年
“画糖画,过大年”。手捧一幅生动又甜蜜的“糖画”,穿行在人流如织的庙会或者灯火阑珊的元宵灯会中,是旧时孩童过年时的“固定项目”。
糖画起源于明代(一说唐代),俗称“倒糖人儿”,在民间流传广泛,是深受老幼喜爱的工艺食品,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
糖画即是糖塑的一种。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借助剪刀、小篾刀等工具,经由吹、拉、搓、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作为高新区(新市区)级糖塑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孝卿近些年每逢春节期间都活跃在市区各处的非遗文化活动和年俗文化展中。在新疆传承一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刘孝卿在保护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尝试融入一些新疆元素和现代元素,创作一些贴合新疆生活、展现新疆风味的糖塑作品。例如他大胆创新,创作的新疆特色水果石榴、葡萄造型的糖画,颇受疆内外游客的喜爱。
今年6月,刘孝卿将糖塑操作台从他的工作室搬至花田小镇夜市。他认为,糖画材料较易携带,选择在夜市上作糖画售卖,还能吸引更多人了解这门手工艺。
每每看到围着他对糖画充满好奇的小朋友,就更加坚定了刘孝卿传承、创新这门传统手艺的恒心,他希望几代人童年的那一抹甜蜜,记忆永恒旋转。
剪纸话美好
“窗花一贴,就算过年”。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由立春日改为春节,人们借此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喜悦。
方寸红纸间,寄托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几年,乌鲁木齐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徐乃政的第四代传人白丽玲,将传统剪纸技艺“剪”出了新面貌。
她的剪纸作品不限于人们固有认知中的春节窗花,在白丽玲手中,运用新材质剪出的私人订制图样可以印制在各类日用品上,比如一件文化衫上印制了充满个性的剪纸图案,水洗多次却不会掉色。
2022年春节期间,白丽玲还和画家马新胜合作了虎年主题系列文创产品,备受年轻顾客喜爱。前不久,她还接到了一对夫妻定制结婚35周年纪念T恤的订单。白丽玲认为,作为中华剪纸艺术的年轻传承者,她在摸索如何将古老手艺现代化、潮流化。“我希望剪纸不只是过年贴的窗花,它也可以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用品中。”
白丽玲说,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兔年创作剪纸图样,希望这组作品增添乌鲁木齐的过年氛围。
社火腾跃庆太平
“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欢度春节的传统习俗,热热闹闹耍社火是春节应有的气氛,更寄托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愿。
社火这样一种融合造型、歌舞、技巧表演的民俗艺术,经由演员扮演的历史和现代人物,构成系列故事组合,雅俗共赏、寓教于乐。
而新疆社火承继传统社火表演风格,还吸纳、融合了新疆各民族装扮、舞蹈、民间故事、民俗,具有鲜明的新疆味道。
北疆各地的社火又各具特色。乌鲁木齐社火自然少不了传统的舞龙、舞狮、走旱船、秧歌、腰鼓等表演样式,甚至加入了彩车行进这样的花车游艺形式。在传统的秧歌表演中,还加入了新疆花儿、麦西热甫这些新疆非遗文化元素。2022年,社火入选了乌鲁木齐市第六批非遗名录。
乌鲁木齐社火尤以米东区为代表,凡遇喜庆活动当地都会闹社火助兴,而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如果说乌鲁木齐社火的热闹在米东区,那么米东区社火的精彩就在三道坝镇。2021年,米东区三道坝镇以社火项目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足见当地社火文化的民间基础。
2023年春节,米东区将继续举办每年一届的正月十五社火表演,这场包罗万象的民俗展示,定会将乌鲁木齐人图求新年如意的美好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年,是一场辞旧迎新的仪式,亦是一份绵长的乡土记忆。糖画、剪纸、社火等与中国年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镌刻中华民俗文化的烙印,又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乌鲁木齐人的生活更迭中,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中,这份属于乌鲁木齐的年味儿将会世代传递、绵延。(记者马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