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伽师县社火作为新疆南疆地区汉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多元混成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伽师县社火民间舞蹈表演的形态考察与分析,从历史移民、社火形态、政府组织、多元文化四个方面,探究伽师县社火的形成及文化价值。
【关键词】伽师县;社火;乐舞形态;民俗文化;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35-03
【本文著录格式】杜欣翼.伽师县民间社火樂舞形态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35-137.
社火是民间年节和迎神赛会中各种民间舞蹈的泛称。社火早在明清时期记载中写到:“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会,即是多种民间技艺组织在一起的综合性表演队伍。”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是老百姓年节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的社火在保留内地社火的同时吸纳了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关于新疆的社火活动,在清代文人黄浚的《红山碎叶》中有具体的形象描述:“汉满两城元宵灯火最盛,汉城尤盛于满城,店面各有灯棚,大店户悬灯尤多……秧歌最丑怪一人拌如浪子,数人拌如娼妓粉面如涂墙,强作娇态,白须者跳远行以歌,则余人跃舞旋转以和之,旁系大锣大鼓聒耳喧闹。”[1]
新疆社火自元清朝以会馆组织下产生,“迪化的民间社火一直以来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元朝人丘处机所记载的“株儒伎乐”,清朝纪晓岚所记载的“秧歌”都是后来迪化民间“社火”的渊源。[2]事实上,秧歌与社火都是一种歌与舞蹈的艺术形式,如《张北县志》载:“元宵节,是日晚间,谓之‘灯节,各户门前悬灯笼,放花炮,并有社火、高跷,唱各种秧歌小曲,各户赏以钱,男女老幼围观,颇觉热闹。”[3]据《新疆通志·民族志》中记载:“在新疆汉族群众流行的社火还有民间流传的舞狮子、舞龙、龙灯、踩高跷、跑旱船、行马、跑驴、高台、大头娃娃、秧歌、腰鼓、霸王鞭等活动。”[4]这些来自内地各省社火活动,从清末年初传入新疆,并逐渐流行。到民国年间,由各地各省商会会馆自办。新疆社火随着移民迁徙、屯垦戍边、商贸往来流传于南北疆各地区,同时,不同地区的移民将当地丰富多彩的社火传承与发展,在历史的演变中融合成独具魅力的新疆社火。
近几年来,新疆社火表演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社火表演的同时,还增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维吾尔族刀郎麦西来普”“哈萨克族黑走马”“蒙古族萨吾尔登”等民俗特色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融合,使得民间社火成为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亮点,体现了新时代下群众团结向上的精神。社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远古的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伽师县社火乐舞的历史渊源
伽师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属喀什地区。面积6670 平方千米,人口32.8万,县人民政府驻巴仁镇。伽师又称“排孜阿瓦提”(维吾尔语),意为“美好、繁荣昌盛之地”。传说在17世纪以前,这里原是一片荒漠地带,以后陆续有人前来开垦种植、放牧牲畜。[5]汉代为疏勒国地,唐属安西都护府。清代属喀什噶尔道管辖,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喀什噶尔道疏勒州析置伽师县。辖巴仁、西克尔、卧里托格拉克、夏普吐勒4个镇,英买里、铁日木、江巴孜、克孜勒博依、米夏、和夏阿瓦提、克孜勒苏、古勒鲁克、玉代克力克9个乡。伽师县素有“西域明珠”“瓜果之乡”的美誉。是“丝绸之路”南道重要商埠,著名的古代西域重镇之一。
伽师县是丝绸之路的商道必经之路,有的汉族经商遗留至此,有的因守卫疆土从内地来到此地。民国初年,新疆政局稳定,一些汉族人陆续迁居新疆定居,境内汉族人口较稳定。新中国建立时,伽师县有汉族274人。新中国建立后,伽师县的汉族人口激增,一些汉族军人奉命转业地方工作,一批批支边青年、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到伽师参加经济建设。[6]因此,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深度融合,将丰富多彩的社火活动带到此地,如“高跷”已成为伽师人民生活、娱乐活动的一部分。伽师文史中记载:“踩高跷:取两根2~3米或更长的木杆,在合适的地方凿孔,嵌进踩板,就做成高跷。坐在高处,将高跷上端部分紧绑在腿上,站起来直立行走的一种活动,多在节日里表演。踩高跷难度大,要求有一定的勇气和平衡能力,只有专门训练过的人才能踩高跷行走。”[7]在伽师县的社火中,除了传统的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等社火活动之外,还有维吾尔族刀郎麦西来普、龟兹乐舞等社火表演。这种多元文化融合展现出不同地域下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二、伽师县社火乐舞的形态与特征
以2019年伽师县社火表演为例,来自教育系统、文广系统、县武装部、卫生系统及各个乡镇共20个方阵。每支社火方阵参与人数上百,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以歌曲和器乐作为伴奏表演,从传统民歌、少数民族音乐、流行歌曲提取音乐素材,并剪辑成自编乐曲进行社火表演。伽师县社火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分秧歌、戏曲、快板、鼓舞等,其中秧歌表演社火队共有8个方阵,将汉族民间的手绢、扇子、彩绸、花伞、腰鼓等作为社火表演道具,表演内容丰富多彩。首先出场的教育系统代表队腰鼓方阵,由第二小学师生共同表演。第一段的“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教师三人一组敲击一个大鼓,共七面大鼓,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100名小学生分五组形成梅花方阵,铿锵有力地敲击着腰鼓出场。师生共舞,声势逼人变化着场地鼓,顿时鼓乐齐鸣,呈现出“鼓上舞、舞中鼓”的特点。鼓舞的气势极富有感染力,保留了汉族腰鼓传统的舞蹈风格。具有伽师特色社火方阵共有7支队伍,分别是:玉代克力克乡伽师石榴特色方阵,以场地秧歌中“大场子”为主,红手绢而舞,由12个红石榴形像的“秧歌头儿”带领,舞有定式,主要走出“满天星”“缠绵花”队形图案。红黄相间的秧歌服、渲染艳如火球的“石榴”造型,旋转中的红色手巾花象征着石榴籽,表现各族人民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展现民族团结一家亲。
古勒鲁克乡伽师红枣特色方阵,有伞头5人,1人在中间推着红枣树,两旁分别前后2人挑着装满红艳艳的大枣。当伞头带领整个秧歌方阵在操场上打开场子后,就开始了扭大场,边舞边走,变化着各种图案,能舞出“里外四角”“卷谷笪心”“二龙吐须”等队形。男女老少手持中国结、灯笼、腰鼓等道具,昂首挺胸、步伐稳健,展现了村民们辞旧迎新,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卧里托格拉克镇伽师瓜特色方阵,以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人物形像走场,两列舞龙舞狮子的队伍身穿彩服,手执扇子而舞,时而波骇云属,时而浩如烟海。16名身着艳丽旗袍的女子手捧伽师瓜,由中场“双龙吐水”变化为“一字长蛇”,最后以“小穿花”作为走场展示。舞有定式,大场以扇子和彩绸为道具,运用“扭步”“十字步”,灵活多变的腰部、肩部动作,伴随音乐,动感十足。舞龙舞狮的伞头,穿梭在整个方阵的两侧,运用“龙摆尾”“波浪浮”“金龙盘玉柱”等队形,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景像。
克孜勒博依镇伽师羊特色方阵,用秧歌、说唱的形式以喜洋洋、暖洋洋、乐洋洋、美洋洋为主题,歌颂伽师羊儿美名扬,全县人民奔小康。开场48名女子交叉跑场,挥舞长绸扇,翩翩飞舞的长绸如火焰般奔放,挥洒着青春律动与热血。36名男子手持连串灯笼十字步、踏步舞大场,由“二龙出水”变化“一字雁”队形,火红的灯笼如“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随后,在动感的说唱节奏中,一群30只模拟羊手持绿色花球昂首阔步、欢腾跳跃,呈现出“四老观花”“满天星”走场队形,渲染出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和夏阿瓦提镇伽师牛方阵,开场百人的牛群以整齐四方形稳健走来,在流行电音的节奏中,将现代时下流行的街舞元素融入社火。第二段《开门红》,一群打着腰鼓的少男少女敲响了过年的钟声,锣鼓声、击掌声、喝彩声,震耳欲聋。第三段《中国牛》,以扇子和中国结作为手持道具,“四龙观花”的队形,用彩扇摆出“中国牛”的字形。最后两人一组,跳起西班牙斗牛舞,气宇轩昂、刚劲威猛。伽师牛方阵社火将中西舞蹈大胆巧妙地结合,将街舞、拉丁舞、秧歌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元混成的特点,展现了新时代下青年们朝气蓬勃、牛气冲天的精神面貌。
江巴孜乡伽师杏特色方阵,共120人身着青花瓷汉民间彩服,以彩绸、中国结、杏花枝为道具。开场走大场以“十字步”“后踢步”为主,随后,第二段《杏花落时茶幽香》,8名大头娃娃手提筐中装满了金黄色的伽师杏走大场,伴随着悠扬舒缓的乐曲声,一群少女挥舞着短绸,变化着“大八字”“小八字”“波浪花”等动作。靓丽的彩绸临空飞舞,宛如垂柳荡漾、舞姿柔美。最后一名伞头将伽师杏树推到台中央,火红的中国结、艳丽的彩绸、鲜亮的杏花枝配以喧天鼓乐,展现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
英买里乡伽师梅特色方阵,以戏曲七品芝麻官开场,别具风采的喜剧,情节生动,诙谐幽默。在一段亘古绵长的艾捷克乐曲中,七品芝麻官将花车上彩绸拉开,唤醒了一位从龟兹壁画中走出的少女。曼妙的身姿,带领着一群少女手持水罐而舞,灌溉着这座神秘富饶的古都。随后,身着蓝色艾迪莱斯旗袍少女纵深成两列,端起用白瓷碗装满的伽师新梅。最后,从龟兹乐变化到唢呐,20名身着现代服饰男女,胸前挂着红色围巾,肩上挑着扁担,载着丰收的喜悦,喜迎春节。
铁日木乡伽师杏李特色方阵,由10人组成舞龙表演队在操场中央上下舞动“单过街”队形,时急时缓、蜿蜒飞舞。随后40名身穿红色彩衣,双手拿向日葵花,伴着阳光舞动,随后,一颗紫红色的椭圆形巨型“杏李”由伞头推向台中央,一旁的舞龙队时而高腾、时而俯冲,在金色的花海中犹如明珠般灿烂辉煌。
三、伽师县社火乐舞的特点与功能
社火作為民间节日庆典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社火活动保留民间传统记忆,不同地区在传承社火中不断推陈出新,在融合当地多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入了戏曲、说唱、现代等流行元素。伽师县的社火表演内容及歌舞音乐,不但保留了汉族传统特色,还加入了刀郎麦西莱普、戏曲、龟兹乐舞及流行电音等。有的跳起欢快的麦西莱普,有的在鼓上舞龟兹,有的唱起黄梅戏,有的斗杂话、说快板,多民族不同形式的表演,体现了伽师县社火多元混成的特点。
伽师县社火活动,参与人数多,艺术形式丰富,具有场面宏大的特点。这离不开当地政府领导对传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政府大力组织社火活动,一是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拉近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村落之间的友好往来。二是释放人们情感的表达,有纵士民之行乐的作用。三是宣传伽师文化,展现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风貌。社火活动在当地政府、文化馆、新闻媒体推广下,让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同时,民俗活动即保护了传统民间社火技艺,又传承创新了民族艺术,从而提升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伽师县社火乐舞的传承与创新
社火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在变化中融合。就像是“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人类的舞蹈艺术正是从这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8]。社火艺术也是如此,它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本质,又随着地域、民族的不同,独具地方特色。伽师县的社火表演在表现各地汉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体现出新疆少数民族特点,从而形成了多元共处的社火局面。
在社火表演中,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民族,只要喜欢“闹社火”都能参加其中。伽师县社火就有小学生打着腰鼓、武警官兵敲着锣鼓、教师扭着秧歌及各乡镇村民踩着高跷、划着旱船、舞龙舞狮等;各行各业因为社火相聚,增强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共生性,又融合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刀郎麦西来普、龟兹乐舞等;通过社火表演展示伽师县特色农副产品,展现了新农村新面貌,更体现了人们丰收时的喜悦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五、结语
伽师县社火作为一种春节民俗活动形式,以其声势浩大的场面、多元文化的融合,折射出当地民俗与地域的独特性,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兼收并蓄,并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伽师县社火表演更加突出歌舞内容,以当今流行音乐作为创新,展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朝气蓬勃;以少数民族舞蹈作为表演,体现了不同地区民俗多元混成的风格;以汉族传统社火作为传承,承载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历史记忆。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伽师县社火活动表达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吸纳、相互借鉴、相融相济的多元文化格局。
如今,伽师县社火在政府组织下,已成为春节隆重的文化赛事。这种大型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留汉族传统社火的基础上,以比赛的形式,提高了民众参与度,从而促进本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伽师县社火所呈现的多元乐舞形态,反映了当地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各民族之间通过长期的相互了解,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景象。这种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为探究新疆民俗文化“活态”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新疆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2]王泳舸,刘音.抗战时期新疆舞蹈的发展[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1):44.
[3]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新疆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民族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70.
[5]戴均良,刘保全,邹逸麟,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6]伽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伽师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7]政协伽师县委员会.伽师文史[M].喀什:喀什日报出版社,2012.
[8]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2.
作者简介:杜欣翼(1990-),女,回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社火民间舞蹈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教学研究与管理(2021年9期)2021-11-15 中华手工(2021年7期)2021-09-26 中原商报·科教研究(2021年6期)2021-05-13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2020年6期)2020-09-10 今古文创(2020年29期)2020-09-10 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9期)2018-10-17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期)2018-10-08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18年1期)2018-01-19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7年17期)2017-09-08 档案天地(2016年7期)2016-05-14
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1期 中国民族博览的其它文章 疾风知劲草 大地迎春晖 袁行霈:学问的气象之论学与散文 我们的时代需要经典和大家 秦人是商人后裔?烽火戏诸侯是假的? 一代大家陈半丁 艺高逸品 一介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