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0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
陕西省洋县民俗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陕西省洋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
洋县悬台社火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源于商周时期,清代雍正时从众多的社火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洋县社火中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表演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它的原生态印记明显,是研究当地乃至中国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及杂技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3]
2008年6月7日,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Ⅹ-54。 [2]
中文名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俗
申报地区
陕西省洋县
遗产编号
Ⅹ-54
相关视频
查看全部
目录
1
2
▪
▪
▪
3
4
▪
▪
▪
▪
5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历史渊源 播报
洋县悬台社火又称“洋县高芯子社火”,是陕西南部的洋县城乡特有的一种春节民俗活动。它源于商周时代,经过长期发展,至清代雍正年间从当地众多的社火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洋县社火中具有影响力的一支,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洋县悬台社火达于鼎盛,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曲折发展期。 [1]
清代以前,洋县只有地社火、扫五穷、牛马社火、桌社火、耍灯、跑旱船(彩莲船)、高跷等,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年),洋县出现了悬台社火。较早的悬台社火有马畅二郎庙悬台社火,谢村智果寺悬台社火,小江浮石寺悬台社火,人抬肩扛,社火台架高悬。这些悬台社火在雍正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经过社火会之间的相互竞赛、民间艺人的打造和老百姓的参与,使其社火台架高达六七层,悬台内容可容纳全本戏的几乎所有的人物,或者多台折子戏的情节展示。
洋县悬台社火和其它各种社火有班社4个,其为洋县谢村范坝社火会、洋县谢村智果社火会、洋县马畅社火会、洋县胥水回龙社火会。社火游演时间为每年春节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3天,由政府组织协调,分乡镇轮流入县城游演。洋县每年春节社火达1000台左右。 [14]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民俗内容 播报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前期准备
1、提折子。首先决定社火内容,然后根据要扮演的本戏或折子戏决定制作社火台架的层数、角色人选、服装道具的设计等。
2、制作悬台框架,悬台芯子用槐木制做,用彩土布缠裹芯体,并以彩色土布拴连主芯与支芯(后期改用棕、麻绳拴连)。主芯可为单芯,亦可为双芯,视社火内容而扎制,洋县悬台社火可制作为五、六层构架,往往在第3层安置挂芯,在底层或他处安置转芯以作旋转之用。悬芯社火底座往往以大石条配重,使其作为4个支点(4条腿)。
洋县悬台社火又分为小芯悬台、大芯悬台、转芯悬台、挂芯悬台、单芯悬台、双芯悬台。角色站为上下2层,一般为小芯悬台。大芯悬台则站了6层,高度可达12米以上。转芯悬台制作与小芯悬台、大芯悬台基本相同,但须在下部另加曲轴和盘旋拉绳故可灵活转动。而挂芯悬台则是在芯子上生出枝叉,将角色挂附在芯子上。单芯悬台是指悬台框架中的竖起的主梁为单根槐木,而双芯悬台是指主梁为2根槐木形成对称的形式。小芯、转芯适合组装角色较少的折子戏或者小、中型戏剧,大芯、挂芯、单芯则适合组装角色较多的戏剧,而双芯适合角色繁多的戏剧。 [11]
3、开脸子,即化妆,按生旦净丑等10大行当社火脸谱化妆。分甜脸与花脸两种,均以脸谱、肤色区分忠、奸、善、恶、美、丑,与戏剧化妆有相似之处,但脸谱勾画方法有所不同。
4、装身子,也叫穿戏装。它与戏剧表演形式不同,戏剧叫“大穿”,社火为“小穿”,社火的小穿更便于轻装上阵。 [11]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表演方式
洋县社火汇集各种民间社火,以戏剧角色站在高台梁架上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为主要运载方式,所用的梁架有五六层,高达十二米左右,由数十人抬扛而行,显得威武雄壮。悬台社火脸谱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化妆所用颜料为民间特制,不伤皮肤。游演之中,悬台社火以比高下、换折子为尚,成为参与人数较多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 [1]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表演类型
洋县社火锣鼓分为游演型和阵地表演型两大类。游演型锣鼓有起板、运板、花板和归板。花板又有“齐王点兵”“黑虎出林”“大闹天宫”“蛟龙出海”“老鼠翻梁”“凤凰展翅”“乌龟纺线”等不同名称;阵地表演型锣鼓共24板72环,每板又有8个变奏,8板套8环,8环串眼,首尾相接,摆成锣鼓“八卦阵”。 [11]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文化特征 播报
表演特点
1、洋县悬台社火高悬、惊险、巧妙、奇绝,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洋县悬台社火最高可达6层,12米以上。扇面、茶碗盖、荷叶、花朵、枪头、棍端等物上可以站人、挂人,其悬芯与挂芯古老工艺让观者一观三叹。
2、洋县悬台社火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在社火完全用肩扛的年代,一台5层悬台社火要用48人抬。
洋县悬台社火表演(3张)
3、洋县悬台社火具有原生态的印记。“悬台”的艺术形式为汉水流域所有,化妆方法,脸谱绘画为世代传承,均与他处不同。4、洋县悬台社火脸谱自成体系运用了夸张艺术,粗犷豪放,具有可视性。
5、洋县悬台社火采用的化妆方法,颜料耐久,不易损伤皮肤,卸装容易,有较强的户外表演的适应性。
6、洋县悬台社火有较强的兼容性。在剧目、化妆、着装和组装等方面吸收了桄桄、秦腔、眉户、碗碗腔、皮影戏以及杂耍等艺术品种的养分。
7、洋县悬台社火品种较多,具有多样性,有单芯悬台、双芯悬台、转芯悬台、挂芯悬台、小芯悬台、大芯悬台等多个品种。
8、洋县悬台社火具有广泛性,活动往往是万人空巷,是全民活动。
9、洋县悬台社火具有较强的应变性、灵活性。在两支队伍相遇时要比高下,换折子;即使不相遇,所有折子戏角色在社火游演一段时间之后,要另换内容(脸谱公用,不另化妆,只改换服装和道具)。
10、洋县悬台社火传承的脉络清晰。 [15]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传承保护 播报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历史悠久的原生特点明显的洋县悬台社火,与地方上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其起源最早。悠久的历史使洋县社火、洋县悬台社火成为了探究地方戏曲发源演变乃至中国戏曲发展的活化石,对研究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端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革也大有裨益。
2、文化价值。洋县悬台社火脸谱中夸张的绘画手法,强烈的色彩对比,粗犷豪放性格的强调,丰富了美术学科。它为探究古今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心理,提供了一手的材料,洋县悬台社火还为研究汉水上游民俗提供了资料。
经过初步抢救和保护的洋县悬台社火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活力,在民间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洋县悬台社火这一古老的艺术正在焕发青春。 [7]
洋县悬台社火融合传统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及杂技艺术诸多元素,也是研究汉水上游民俗及民众文化心理、生存状态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1]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传承状况
1、洋县悬台社火的表演时间发生了变化。历史上,它主要存在于地方上各处较为频繁的庙会和年节,但现在仅局限于每年春节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各地社火到县城游演,受众面大大缩小。
2、由于电气化的加速,街道上空电线稠密,五六层的悬台社火受阻,无法通过,故社火艺人将悬台社火梁架削掉二三层,只留3层,从而使视觉冲击力减弱。
3、由于现代化的加剧,一些地方悬台社火的人抬肩扛变为了大卡车或拖拉机运载。一些地方悬台社火的槐木梁架也逐渐被钢管铁条所代替,大大地减少了其原生态古朴的意味,数十人人抬肩扛的威武雄壮对观众心灵的震憾力及抬者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大大削弱或消失,人文含量减少。
4、历史上,悬台社火重在比高下,比应对能力,比机智灵活,重视“换折子”,现在,悬台社火留给后人的这种进取精神已经弱化,其刺激性、趣味性、参与的吸引力大大减轻。
5、大部分悬台社火老艺人相继谢世,年轻人对社火及传统民俗较为淡漠或参与社火的机会较少,农村大部分青年人、中年人常年累月外出打工或经商,洋县悬台社火后继乏人。
6、资金匮乏,操作难度加大。 [12]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传承人物
洋县悬台社火传承人李俊芳 李俊芳,男,汉族,1929年3月生,汉中市洋县人,为洋县悬台社火第二代传人。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5]
孟元福,男,汉族,1931年5月生,汉中市洋县人。孟元福从1954年起随李养科、孟尚廉学习社火艺术,为洋县悬台社火第二代传人。孟元福现为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保护措施
1、20世纪80年代初期,洋县文化局、洋县文化馆对全县域内的社火进行了摸底调查、登记,初步掌握了洋县悬台社火的历史沿革、现状和相关内容。
2、扶植民间社火会。政府对民间的范坝社火会的活动及时进行座谈总结,为其提供表演的平台,安排其在每年春节进县城游演,并推荐去汉中市游演,还推荐范坝悬台社火锣鼓队于陕南艺术节期间在汉中兴庆公园“五一”节游园活动中表演。
3、从80年代开始,政府组织春节群众娱乐活动,坚持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各乡镇社火进城游演。
洋县悬台社火保护单位 4、政府在春节社火游演中组织评比。 [10]
5、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洋县文化馆获得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9]
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社会影响 播报
重要活动
20世纪50年代末期,洋县悬台社火曾应邀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展演,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8]
2017年2月11日,洋县春节民间社火游演活动盛大举行,来自洋县洋州办、戚氏办、纸坊办的13个村、社区组织的100多个文艺团队3000多人的社火队伍,沿着唐塔路、文明路、北环路进行了一场民间艺术秀。 [13]
zhua曲子白渡白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