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云游金博】金昌民俗文化展

(来源:网站编辑 2022-12-10 09:04)
文章正文

金昌民俗文化展

金昌民俗文化展位于博物馆展览区二楼北侧,展厅面积约850平方米。

进入序厅,可以看到一座传统民居门楼,砖雕、楹联、照墙、拴马桩、抱柱石,匾额上的“民淳俗美”一词,缘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昌钟鼓楼匾额,意为“民风淳朴、民俗厚重”。这四个字,浓缩了金昌地区民俗文化的厚重、古朴,彰显了金昌民众的精神品格。

永昌俗曲

即永昌曲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民间演唱曲调的总称。2008年5月被甘肃省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子的曲词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传统长期流传的词儿,一种是群众创作的。从题材看,取材范围很广,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劳动生活,人情习俗,自然风物都有涉及。从内容看,爱情、生活、人物、历史、时事、风物都是主要表现对象。

永昌曲子是地方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果。曲调优美,节奏感强,纡徊往复,适于演唱较长内容和叙述故事。有的阳刚豪放,有的柔婉细腻,总体感觉高亢激越,充满奔放雄浑之气,具有北方人的豪爽和沉雄。

大多在劳动间歇,生活闲暇时演唱,茶余饭后,节日喜庆,爱好者聚集一处,吹拉弹唱,一片欢乐热闹气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制毡、制褐子工艺

制毡、制褐子是甘肃省永昌县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两个不同种类,均在2018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项目。

永昌因为历史上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生产区域,千百年来,制毡是十分普遍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明、清时期,永昌的毡制品在市场上很有名气,制毡作坊全县达四五十户,从事制毡的人员达数百人。

毡是羊毛或其他动物毛经湿、热、挤压等作用毡缩而成的片状材料。具有良好的回弹、吸震和保温等性能。适于做各种垫衬材料、磨料、御寒用品。

制毡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原始手工技艺之一。它不但伴随着人类从原始走向了现代,而且在今后的年代还有其继续存在下去的特殊价值。

褐子是一种在现代工业布匹出现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用来缝制衣物、褡裢、帐篷的手工粗布,有粗褐和细褐两种,具有良好的防水、避风、隔潮、耐晒、保温的作用。

制作褐子要钉桩、拉经线,搭配好花色,织布时拉木拉起,用平刀将上下两层线分开,将绞用刀砍至根部,然后用梭子喂线,平刀砍后立刀、提绞,反复操作,直至褐子织好。成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评价它“上不沾雨、下不沾土”。

毡帽

毡靴

织褐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火——节子舞

社火,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和拜神的宗教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金昌有着各式各样的社火,其中节子舞极具地方特色。

节子舞,俗称“打节子”,又称“霸王鞭”,宋朝开始便流传于永昌西乡赵定庄村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2008年5月23日被甘肃省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者手中的节子都是用木棍做出,画彩,中缕孔串古铜钱,舞时“嚓嚓”做响,它长二尺四寸约80厘米,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两端各有两个长方形小洞,每个小洞中各穿四枚方孔铜钱,象征一年四季中的十二个月;节子全身漆为红色,象征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一头系红绸代表太阳,一头系绿绸代表月亮。主要表演形式有“串花子”、“虎抱头”、“打四门”等套花,伴随鼓点,亦武亦舞,变幻莫测,可根据社火的鼓点踏步舞鞭,也可以边舞边唱,节奏明快,活泼自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山窑制陶

红山窑的制陶业历史悠久,早在明洪武年间就有“黑”、“白”窑的传说,即煤窑和陶瓷窑。清乾隆年间,红山窑制陶业达到兴盛时期,又以王家白窑最为有名,同治年间因战乱灾荒,白窑倒闭,至光绪初年又逐渐恢复。民国时期,红山窑发展到五座陶瓷窑,即:李家窑、马家窑、柴家窑、王家窑和福顺禧(商号)窑。主要烧制缸、盆、罐、坛等粗陶,也做一些“白碗”之类的细陶。因生产陶瓷,又有商号,有顺口溜说:“红山窑地方小,三座铺子五座窑”。解放后,红山窑的白窑主要烧制水缸、菜坛、花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多销往周边市县,在当时极大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曹芸芸

资料来源:金昌市博物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制:李学奎

总编:赵坚辉

责编:郭宴宇

金昌旅游ID:gsjcly 金昌旅游期待与您互动 ★ 游记、图片、游记 可投至ZJHCLMJC@163.com

原标题:《【云游金博】金昌民俗文化展——民淳俗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