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扭秧歌......元宵佳节,焦村娘娘山脚下锣鼓喧天,来自各村的社火表演队身着盛装,精神抖擞的为来往游客上演一出出精彩节目。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规模小了很多。为做好防护,演员们提前做了核酸检测,服装道具都消过毒,确保社火顺利进行。”社火组织人员介绍道。
尽管规模不大,但是村民和游客“闹元宵”的热情丝毫不减。一大早,邻近十里八村的人们,早早地吃过饭,戴上口罩,扶老带幼、三五成群,纷纷赶来看社火表演。随着精彩节目的陆续上演,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现场一派喜庆祥和的闹春景象。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宝“骂社火”
社火凝聚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基因、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一种充分表现中国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与其他地区的“社火”相比,灵宝的“骂社火”更具特色。
“骂社火”流传于灵宝市阳平镇的东常村和西常村,是一种来流传几千年的特殊民俗,虽然它以“骂”为形式,但却传递的是正能量的价值观,2007年,灵宝“骂社火”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十六,是东常村、西常村自发组织约定的耍社火时间。东起西落,轮流各耍三天。即东常村先耍,东常村的社火队跑到西常村里边舞边“骂”,第二天西常村的社火队去东常村回“骂”。这样一替一天交叉进行到正月十六结束。
东西常村“骂社火”,一般由骂阵、拜请、出杆、夜骂四部分组成。开始前,双方开会,秘密搜集信息、编剧词、选演员。表演时表演者反穿羊皮袄,化作正义化身,锣鼓钗敲起来助威。“骂社火”有“三骂三不骂”原则,“骂”村干部、有声望的人和耍社火的头儿,不“骂”老实人、外来的异姓人和出嫁的女人。被骂者不恼怒、不还口,因为在他们看来,能被对方“骂”就代表着一种声望,被“骂”到也感到自豪。以“骂”的形式,通过揭对方短处,惩恶扬善,弘扬为政、修身、治家的正能量。
东西常村“骂社火”吸引了阳平镇周边村及相邻乡村的万余人前来观看。当地人还编了个顺口溜:“骂社火”出在东西常,人山人海挤成墙,看“骂社火”的观众能跑几十里,只因这个民俗其他村是没有的,“骂社火”你们若没看够,明天听东常村到西常村继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