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曲原汁原味的上党落子,观一场精彩绝伦的舞狮锣鼓,看一段民风淳朴的太原秧歌,品一碗带着烟火味的小店牺汤,再自己动手做一个形象逼真的面塑……这些难忘的非遗体验,将成为游客美好的旅行记忆。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省各地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故事、传承非遗项目基因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扩大“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遗文化让游客“留下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旅游的目的从单纯地看景点转变为感受文化内涵,从匆匆忙忙到此一游转变为舒心放缓的休闲游。游客希望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多元化的非遗旅游项目成为各景区新的吸睛点和“吸金点”。
以前在春节、庙会期间才能看到的剪纸、面塑、皮影等非遗表演,如今在我省的许多景区已经成了常态化节目。司徒小镇非遗展演节目《千年铁魂》已经成为晋城非遗的闪亮名片;皇城相府景区《迎圣驾》《编钟乐舞》《天朝国风》等剧目经久不衰;大阳古镇《飞燕省亲》、珏山景区《泽州鼓书》、炎帝陵景区《喜酒歌》等节目更是好评如潮。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感受非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运城的舜帝陵、李家大院和盐湖3个景区,分别展示了稷山高台花鼓、高跷走兽、绛州鼓乐、河津干板腔、蒲州梆子绝活、心意拳(关公刀)、晋南唢呐、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9个市级以上非遗表演类项目,使更多的游客感受到了运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洪洞大槐树景区推出的独特非遗演艺《传统祭祀》《威风锣鼓》《孝感动天》等节目,吸引游客“停下来”“留下来”。
此外,在围绕非遗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洪洞大槐树景区在民俗游览区内引进毛姥姥刺绣、郝小翠剪纸、楼村胃灵散等地方非遗项目,将传统的农耕技艺、编制纺织工艺、酿酒工艺等“搬”进了民俗村小院。同时,该景区研发出适合旅游市场的“商业、研学、线上”三重祭祖消费模式,让非遗传承有了市场需求支撑。
“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省文旅厅副厅长陈少卿说,“我们就是要不断增加旅游业态新供给,让看非遗、听非遗、乐非遗、品非遗、享非遗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中,使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得到互利双赢。”
“硬核”举措助力非遗传播
近年来,为让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省“硬核”助力非遗传播,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更加迷人光彩。
今年5月,省文旅厅特别推出“‘非’学不可、你来守‘艺’”为主题的“感受非遗魅力、学习传统绝活”系列直播活动。镜头直接对准晋剧、太原莲花落、太原秧歌这些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互动体验,向网友展现并记录这些久负盛名的非遗项目的发展历史、艺术形式以及活态传承,带人们聆听戏曲名家、“90后”新生代传承人背后的故事,感受“三晋”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今年6月举办的“晋享非遗、美好生活”非遗购物节上,省文旅厅组织全省204家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中华老字号、非遗工坊等,联动阿里巴巴、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设置非遗购物节主会场及话题页,鼓励参与活动的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老字号等在网络平台发布活动相关话题,不断提升我省非遗的传播推广水平,吸引更多人亲近文化遗产。
值得关注的是,为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省各地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绛县泽掌镇光村,当地绛州木版年画工艺师们携带绛州木版年画走进校园,同小学生们一起印制木版年画,学习感悟千年非遗绛州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曲沃县积极组织当地皮影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为师生们讲解皮影文化艺术并进行表演,让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太原市传统漆器手工技艺传承人郭喜梅,每月都会走进校园,深入浅出地讲解非遗大漆课程,引导学生领略非遗文化精髓,培养同学们传承非遗文化,使更多人了解非遗、亲近非遗、爱上非遗,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会开设线上课程,让学习非遗技艺不再受到地点、时间、传承人的限制,让更多爱好非遗技艺的人们随时随地学习非遗技艺。”郭喜梅说。
据了解,在加大非遗传播力度方面,省文旅厅将不定期策划推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短视频、微记录、网络视听作品展映评选等活动,力求让更多非遗走进大众视野,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非遗为文旅发展增添“新动能”
山西非遗家底丰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8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3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089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
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使非遗传承如虎添翼。今年10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遴选的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我省共有14个项目分别入选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村寨。未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将与非遗不期而遇。
司徒小镇独创的大型实景剧《千年铁魂》、山西民俗社火巡游等项目,已成为声名远播的人文招牌,也让该镇成为游客游、购、娱的好去处。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司徒小镇启动《2021乡村文旅项目与乡村振兴标杆投资计划》,将实景演出剧目《千年铁魂》及相关实景演艺项目进行品牌输出,目前已先后落户湖南宁乡、江苏宜兴等地,成功打造出《千年铁魂·湖南人》和《千年铁魂·江苏情》等实景演艺品牌。
入选非遗旅游村寨的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是明代大学士王琼故里。近年来,该村把文化和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挖掘农耕文化、非遗民俗文化,打造“王琼故里·非遗文化街区”,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目前,该村已吸引了清式传统家具制作技艺、古法手斫古琴技艺、晋绣、剪纸等20多个非遗项目入驻。
每逢节假日,刘家堡村都会推出舞狮、锣鼓、打铁花等非遗展演,吸引游客前来观看。同时,各式农村老行当、老物件,也唤醒了人们的乡愁记忆。下一步,刘家堡村将吸引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驻,打造100座“非遗小院”,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
“为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我省将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品鉴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观赏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参与游等主题线路。今年4月,省文旅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我省推动非遗深度融入旅游进程提供新路径。”省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我省的非遗资源正在植入更多的文旅场景,形成非遗项目向旅游业态、场景、创新的转化,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点燃新引擎、增添新动力。
本报首席记者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