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临潼民间社火

(来源:网站编辑 2022-11-17 19:31)
文章正文

   “正月闹新春,万家喜盈盈,喜看社火好热闹,龙灯舞春风……”诗人这样赞美临潼社火中的耍龙灯节目。

  社火,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历史久远的民俗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神。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地是人们的生存之本,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神灵附着,于是在“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岁尾年首之际,人们通过各种歌舞祭祀活动,感谢神灵对于一年来生产生活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安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社火已摒弃了神的崇拜和祭祀成分,逐渐增添许多娱乐的元素,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

  临潼,六千年前姜寨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骊山女娲风俗在民间广为流传,周秦汉唐时期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史迹和由此衍生的传说故事相互交织,浸染至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中,为社火的形成和发展培植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临潼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渭河南北各乡镇均有分布,如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相桥田市的老虎爬杆、背芯子,雨金的耍龙灯、踩单跷、北田的大头娃、单狮双狮,零口的十面锣鼓,马额的花船、竹马,穆寨的高跷、抬轿等。这些社火节目多按当地群众的村社活动习惯进行组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各村社挑选精明健壮男女,简单装扮后组成队伍在村舍间游行表演。

  临潼民间社火多为地社火和车社火。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社火故事,如大头娃、跑旱船等。为了使社火表演丰富有趣,往往由数支不同种类的社火共同组成一支庞大的社火队伍,队前由一丑角开路,常见的有“丑婆娘”和“丑老汉”,后面有锣鼓、秧歌、大头娃、单跷、竹马、跑旱船等。演出过程往往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所过之家,主人赠予烟、酒、香皂等物。

  车社火,即在“车上”表演的社火故事。这种社火游行起来,三五个小娃娃被固定在车上数米高的铁芯子上,他们身着传统戏曲服装,扮各种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秦腔戏曲中的内容,每辆大车均用彩绸、纸花加以美化装饰,并将车上所表现的内容写成戏牌挂在车前,让观众一目了然,往往一车可表演一出戏里的某一场景,常见的人物造型有关公、岳武穆、杨家将、穆桂英等。上世纪80年代后,全县车社火的运载工具发生了变化,逐渐淘汰了牛马大车等,改为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或农用汽车。

  临潼最著名的社火要数马踏青器山社火和十面锣鼓,这两项社火艺术已于2006年同时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踏青器山社火仅分布于栎阳街道县西堡村。其出现于明朝晚期,历经二百余年、数代人的传承,已成为民间社火中最复杂特殊的一种形式。这种社火行进起来叮咚作响,人踏在纸糊的马上,而纸马却踏在大量瓷器堆成的“青器山”上,十分惊险有趣。

  马踏青器山社火属于芯子的一种,由马踏青器山、秧歌、锣鼓、竹马、大头娃、高跷等表演形式组成。每搞一次活动,都要提前一个星期作准备。马踏青器山装扮程序复杂,首先要漂好碟子,漂(沾连)碟子是技术的关键,即把直径约10公分的细瓷彩色碟子五六百个在土炕上烘热。然后,逐个用熬好的胶把麻丝沾接成环,再用结实绳子穿过沾连环把全部碟子连起来。在每桌芯子的底庄上围成约八尺高的小山,碟子缝隙用柏枝点缀,围成山的模样。最后让坐小娃的人工铁架纸马,单足立于青器山顶上,芯子基础即成。骑马的两个小娃由六七岁的儿童扮演并在铁架纸马上表演。这项社火至今已表演达100多场。

  十面锣鼓,又称十面锣十面鼓,因“十人敲锣、十人打鼓”的表演形式而得名,主要流行于零口一带。据《临潼县志》记载,十面锣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种社火将锣鼓音乐与舞蹈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音调高昂、舞蹈大方、化装简易、易于表演,故而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十面锣鼓”是一种广场鼓舞,最初由二十一人组成,其中十人敲锣、十人打鼓、一人引马锣。锣鼓各排一行。表演者头扎白毛巾,上身穿白纱套黑马褂,马褂背后绣有太极图,下身穿黑裤子,足蹬老头圆口布鞋,腰系七尺红绸,一派北方农民的装束,代表了关中农民古朴憨厚的形象。背后腰间插一锣鼓花架,用来悬挂锣鼓,锣鼓架是用槐树枝弯成的,主枝上用白、兰二色花布缠成锯齿形,枝上端插上用色纸做的纸花,并挂上妇女们刺绣做成各种戏文的工艺品,引马锣者为指挥,背后高插一杆帅字旗。表演队伍前面有三位彪形大汉李,手持“三眼铳”对空燃放,气势磅礴,故该鼓舞常被安排为游行集会、文艺游演中的开道节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