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500余年薪火相传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30 01:09)
文章正文

(罗韬 摄)

虞唐高跷——500余年薪火相传

文 | 谷桔 陈薇

若要问湘潭“最高”的人在哪,那一定是在湘乡市虞唐镇,因为他们爱踩高跷。虞唐高跷尤其以“高”而闻名,演员踩着高跷可高达5米多,令人啧啧称赞,每逢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都会以此庆祝,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

在非遗传承学校虞唐中心小学,虞唐高跷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周景祥正在为孩子们的表演做准备工作。高跷最上端要超过膝盖,将脚心位置踏在高跷踏板上,然后用棉质绑带将双腿和高跷牢牢绑在一起,就可以开始表演了。灵活的孙悟空、美丽的仙姑、儒雅的书生……穿上戏剧服装的孩子们轻装上阵,一出场就引人注目。

虞唐高跷的底部支撑点很小,站立起来达几米高的演员究竟是如何行走的?见孩子们表演得十分轻松,记者也跃跃欲试。周景祥指导说,“你试着找到重心,能够找到平衡点就没问题。”记者尝试一番之后惊呼,“我的身体好像不由自己控制,根本没办法迈开步子!”

看来,看似简单的高跷,要学会可没那么容易。而在虞唐镇当地,尤其是复兴村和虞唐村,踩高跷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很多人自幼就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正月,复兴村和虞唐村村民还会相互比拼,街上热闹得不得了。”虞唐中心小学校长欧阳建回忆,那时候,村民们踩着高跷比高矮、比气势,节日的气氛在你来我往中更为浓烈了。周景祥还记得,中国取得抗战胜利时,虞唐人的喜悦之情高涨,一连踩了好几天高跷。如今,踩高跷的村民主要集中在学校所在的复兴村。

说起这虞唐高跷,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私访江南,正值春节期间途经虞唐镇并参加了虞唐灯会游艺活动,传授当地人高跷技艺,从此流传至今。虞唐人踩高跷时常以龙灯、狮灯、彩船、蚌壳戏、地花鼓等伴戏,白天、晚上都可以表演,晚上则会用火把、火络子照明表演。虞唐高跷表演一般用巡街形式,参演人员最多时达40人,演职人员上百人。演出开始,大家按出场顺序站好队伍,高跷会旗和写着吉祥语的红纸牌匾在前,然后是蓝伞、牌灯、旌旗、大锣大鼓、踩高跷、划旱船、蚌壳精、渔翁,最后是小锣小鼓丝竹乐器吹奏等。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旗帜招展、鼓乐喧天,巡游时观者如云,纷纷加入行进队伍中记录精彩瞬间,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分享这份喜悦。

在改革开放前,虞唐高跷仅局限于湘乡市虞唐镇新街和老街,近年来,这项传统文化活动逐渐影响到了湘潭市、湘乡市、韶山市、娄底市、双峰县等地。这种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当地政府和虞唐高跷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当地成立了以虞唐镇政府、虞唐高跷会为主的虞唐高跷保护单位,并将虞唐中心小学确立为非遗传承学校,周景祥等高跷爱好者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着虞唐高跷,使其不仅在众多舞台上出现,还吸引外地孩子来学习。随着非遗入校园步伐的加快,虞唐高跷也广泛在湘乡市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传承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高跷学员。2016年,虞唐高跷被列为湘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朝着省级非遗名录努力。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