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第12期丨蔡宅高跷
2023-09-13 09:33
发布于:山西省
据蔡氏宗谱记载,蔡宅高跷源于明朝泰昌(1620年)年间。 蔡宅有位叫东山公的族人在福建任抗倭首领,在战场看不清敌情,训练士兵在两只脚上扎木棍抬高身子,这样能看得清,箭射得准。后东山公辞官回家,把木棍缚在脚上表演给村民看,村中的年轻人开始学习高跷,由此高跷逐步发展成一种表演形式。
蔡宅村有座蔡相公庙,村民们每年夏至要把蔡相公神像接到村里供拜,在农历九月十三送回庙里,来回接送都以高跷形式开道,表示尊重。清末民国初期,高跷发展为走鹅卵石、走石阶梯、跳门槛、挑箩筐走等多种表演形式。1988年被重新发掘,演变成了女子高跷。
高跷一般选用幼林杉木制作,材质轻韧,不易折断,行走时 不易滑偏。制作时,截取干燥长杉木作主杆,根部短杉木作踏脚 档,然后把所用材料刨光滑,再用凿在根部主杆上按尺寸凿一方 孔,将踏脚档紧固在方孔内,再用红漆将主杆漆红,在主杆下端漆黑,高跷便制作完成。表演时,用布带将高跷捆绑在表演者小腿肚上。
高跷表演,不受参加人数限制,参加者越多,阵势越显宏 大,表演者大多化装成传统戏剧人物,表演方式有踩街、走阵、 腰鼓、歌舞等。走阵形式有单开门、双开门、 一字阵、长蛇阵、龙门阵等。
一审:吴海刚
二审:黄俊成
三审:葛伟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