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火
(一)社火队伍 合阳古有“社火赛扬州”的美誉。大村庄“扮社火”一般以“社”为单位,也有以宗祠“扮社火”的。建国后,改变唯男性“扮社火”的旧习,由村(大队)或组(生产队)组织男女群众自扮自演。白天扮社火,有文联,又称“牌队”,分总牌和分牌。出社火时,先由报马打前站,三眼铳开路;其次是龙凤旗数10面、全架执事;再次是绕杆队、锣鼓队;然后总牌居前,分牌依次列各床(台)故事之前。总牌文联统领当天扮演的全套故事,分牌文联反映本床(台)故事,以文影射故事,故又称“射覆”或“射虎”。旧时,各社在赛艺中争奇斗胜,有时引起宗族矛盾。民国期间,路井郭子高对此撰一社火联曰:“社火要社和,社不和不如不社火;热闹休惹恼,若惹恼不如不热闹”。建国后,群众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和活力。1958年,黑池社火经陕西省第一届火花芯子会演评选,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赴北京天安门前演出。
(二)社火种类 社火分白天扮演和晚上扮演两类。白天社火有杆、驴故事、高跷和血故事数种。
杆 崮四个壮小伙抬一长2米、宽1米、栽有3米高铁芯的木制床子,称为“抬杆”或“抬芯子”。小型的由一青壮年独背,称之“背杆”。由少年儿童在床子上或铁芯顶上装扮故事人物,有的一铁芯端置幼儿一至数名。一杆为一堂(台)。每出杆,少则四、五堂,多则七、八堂,堂堂各异,天天不同。
驴故事 全由儿童按故事人物装扮,各站立毛驴上。驴身梳刷一新,颈带串铃,鞍辔全齐。二、三十头驴按故事情节排成一队,由旗牌、锣鼓车领头出场。
高跷 多由男女青壮年依故事人物扮演,各踩5尺高、安有脚踏的柳木腿,排一长串,在锣鼓、烟火声中出场。技艺高超者能做高难动作表演。
血故事 是把古代厮杀性故事如《铡二王》、《十王庙换头》等戏剧场面由壮实男子在大车上装扮。用猪血、狗血、羊肠子等按故事情节制作、涂抹,扮演出枪刺、刀砍、杀头、“抽肠换肚”等凶惨场面,甚至施演凶杀屠戮的所谓“当场变”魔术。建国后,曾一度禁演。本县孟庄乡岱堡村和新池乡坡南村村民对此有特殊爱好,盛行不衰。
晚间的“社火”为杂舞,有跑走马、跑旱船或青瓷船、耍狮子、耍龙灯、漂荷叶等多种,一般在火把照耀下表演,称为“落场子”。
跑走马 马用皮革或纸盔制成,套系于骑手腰间,用裙袍遮骑手下肢。骑手由男少年化妆扮演,肩挂串铃,手执马鞭,紧随马僮。四匹或八匹列成马队。表演领队叫“马牌子”,由会几手拳脚、武将装束的青壮年充任。表演引马、勾马、掏马、“一条鞭”、“立四角”、“杀四门”等威武雄壮的军旅战阵图。
跑旱船 船用竹竿作骨架,周覆布幔,上建楼舱一至二层,挑角和周围用花纸裱糊,有门窗屋柱,中缀明镜、红灯等,俨然绣阁。舱内一年青“渔妇”碎步驾船,宛如水上行舟。忽遇“狂风巨浪”,船身搁浅,持浆渔夫在启动中,以歌唱向江神祈祷,几经波折,船复疾风鼓帆,畅行江上,精彩宜人。
青瓷船 是县西部王善庄和北王村特有的一种旱船。将上百个青瓷碟子用火胶焊于船身的铁丝架上,碟子上再焊碟子,碟子中间焊青瓷酒杯,鸡蛋壳粘于碟子上下左右、内插蜡烛,制成无数个小灯。跑起船来,流光溢彩,玉振金声。
耍狮子 “狮子”一般用皮革或纸盔制头尾,麻网织身(绿色),张牙舞爪,活灵活现。表演时,每狮两人,一人掌头挺身,一人居后躬腰甩尾,协作默契;另有一人持彩球指挥,俯仰翻腾,跳跃攀援,动作高难惊险。
耍龙灯 以布盔做龙头,纱布做龙衣,麻丝辫龙脊,箩圈安木把举龙腿,连接处置蜡烛;口、眼、角、须、牙俱备,长达数丈。青龙呈绿色,火龙呈红色,涂画鳞甲。表演时,龙由10多个全身束装,背挂串铃的青壮年执掌,依指挥者的“红灯”进、退、旋、转,首尾呼应。本县新池乡坡赵村表演的“二龙戏珠”、“跃龙门”、“盘玉柱”等最佳。
漂荷叶 流传于本县各地,以东王乡最好。1954年由专家改编为“荷花舞”。
另有“大头和尚”、“唱秧歌”及建国后的“扭秧歌”,通称“地游子”。
(三)“社火”的响器、绕竿队和社火尾子
响器 一般由两纵队穿戴别致的中年人(20多人)各执小鼓、锣、铙钹及笙、笛,在社火队后按节拍行奏。
绕竿队 由20多个盛装艳服的少年,各执一根缀满各色彩绸的花棍分两队排于锣鼓队与社火之间。社火每前进一段,绕竿队留步表演对舞、“对打”等,故又名“打花棍”。
社火尾子 由爱好戏谑笑闹者扮成农村老妇,宽裳大袖,擦胭抹粉,以两角红辣子或两片红萝卜做耳坠,以丑为佳;或装扮一个丑角老爷,坐在“独杆轿”上,表演于整个社火队伍最后,和观看的青年、儿童打诨笑闹,成为社火队伍的热点。
二、焰火
“焰火”,又称“火花”。自清代始,本县村庄的“社火会”就自制焰火。建国后,制作焰火除木炭、硫磺、火硝、铁硝等基本原料外,还配加助燃、呜叫、变色、助光等各种原料。放焰火时,于广场栽杆,每杆做若干个焰火筒,穿捻、装“药”、打泥底、安花型、其“药”按焰花类型组配。本县的焰火大体分三种:
(一)杆火 “杆火”有总杆、分杆。杆与杆之间用引火绳作“跑道”,俗称“码子”。羸燃后,“码子”依次迅速准确传至各杆,焰花筒即放出“天女散花”、“崖老鼠拖葡萄”等火花,异彩纷呈。县东北三汲村的“杆火”颇负盛名。每年放火时,村东药王庙门口设总杆,顶置宋将焦赞纸像。庙内射出码子打中焦赞所持火把,放火开始。旋即,各杆放出“文火”和“武火”。至巷西尾杆,有“孟良”手持葫芦收火,焰火结束。
(二)地火 本县南蔡园村从清同治年间起,每年正月二十一日娘娘神赛必放“地火”,为本县独有村庄。“地火”以腾空的簇簇花火形成“炮打礼花”、“百鸟闹林”、“火树银花”等,璀璨壮观。建国后,多次应邀至县城等地表演。
(三)礼花及其它 礼花俗称“梨花”,有二:一以生铁作筒,配装药料,叫“铁花筒”;另一以泥作筒,内装药物,名称各异,多系外地购进。又有打锅匠销铧铁液放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