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非遗故事之凉州攻鼓子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1-11 18:27)
文章正文

威猛雄强 名不虚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队黑色的古代武士,黑衣、黑裤、黑靴、黑幞头,身背牛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鏦流泉,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击鼓起舞。那沉着而稳健的步伐,那冷峻而刚毅的神情,那力贯千钓,震人心魄的敲击,还有那忽而如雁翎般展开,忽而如长蛇般疾冲,忽而旋走太极,忽而列成方阵的进退变化,即刻把人们带进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闻刀枪撞击,铁骑奔突,如见浴血奋战,出生入死……

这,就是号称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表演的真景实况。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鼓子,统称为鼓,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关于鼓的记载,历史文献很多。春秋时期的民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猗与那与,置我鞭鼓。奏板简简,衍我列祖(商颂·那)的民歌”记述祭祀成汤时用鼓的盛况。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亦有“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的记载。这个故事叙述了鼓和槌的制作及其它的声音之高远宏大。

《春秋·庄公二十五年》载:“大水,鼓 、用牲于社。”意思就是说,发生水灾,应当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庙里击鼓并献上牲畜。”在秦以前,关于鼓的记载更加详尽,品种也很繁多,有足鼓、建鼓、昙鼓、雷鼓、路鼓、晋鼓、应鼓、朔鼓、密须鼓、麻鼓、料鼓、土鼓等。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篇》中说:“大水者,阴灭阳也。阴灭阳者,卑胜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贱伤贵者,逆节也。故鸣鼓而攻之,朱丝而胁之,为其不义也。”由此看来,“故鸣鼓而攻之”似乎还道出了“攻鼓舞”得名的历史缘由。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鼓的品种就更加多样,象细腰鼓、齐鼓、腰鼓、魏鼓……等大量出现,并且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近代在民间乐队中及戏曲伴奏乐队中,鼓往往起着领奏及指挥的作用,有些鼓还用于独奏,表达着各种情绪。现在经常使用的鼓有堂鼓、战鼓、腰鼓、书鼓、点鼓、缸鼓、太平鼓、八角鼓、渔鼓、维吾尔族的纳格拉鼓(铁鼓)、达卜鼓(手鼓)、傣族的象脚鼓、僮族的蜂鼓、瑶族及朝鲜族的长鼓,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常使用的铜鼓等等。这些鼓除用于合奏和伴奏而外,有些还用于独奏,如板鼓、手鼓等,它们各具特点,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

至现代,鼓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定音缸鼓和排鼓,能造成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一般用于大型的乐队合奏,善于表达欢腾热烈的情绪,是很有特色的乐器。

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鼓声不断。

祭祀神灵、贺岁迎新、使节临朝、将士出征、宫庭典仪、民间隆庆、各行各业、衣食住行,凡此种种,一旦举行,必得击鼓奏乐,营造隆重热烈气氛,以示庆贺,以为荣幸。金鼓齐鸣,响遏行云;一鼓作气,鼓舞人心;鼓声隆隆,催人奋进;鼓声大作,山摇地动……

鼓,是蓄劲发力的神器,是催人跃起的强音;鼓,是意气奋发,斗志昂扬的象征。鼓,千百年来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战争、和平,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千年遗存 百代传承

武威,亦称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唐以来,它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曾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座“后食恒足,战守多利”的军事重镇而“耀武扬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它的文治武功,更使它成为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而声名大振。

据武威县志记载:“凉俗,士风壮猛,便习兵事……”武威,即军功武威之意:“何日开此疆,英雄汉武皇”(胡鈛·凉州)“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过凉州),“一从结发戍凉州,铁甲磨穿已秃头”(朱成泳·陇头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武威这块土地,历来就与军队戍边,将士出征、行军御敌、沙场征战等兵家之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生活,民间习俗,文化遗传等等,必定也与军旅驻行,军民往来等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缔结了互相依傍,互为依存的鱼水关系。《凉州攻鼓子》,无疑便是一种古代汉唐军旅乐舞之遗存。

《凉州攻鼓子》由汉唐军旅乐舞演变流传到民间,成为凉州民间重大祭祀庆典活动“凉州社火”中一个耀人眼目的重要节目,经千百年历史嬗递,风雨变迁,依然风采倍加,光彩照人,令人赞叹。确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文化传承的辉煌成就。

《凉州攻鼓子》在中国传统鼓乐中属腰鼓一类鼓舞,但它与一般的腰鼓(太平鼓、安塞腰鼓、肩鼓、秧歌腰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从它的道具、化妆、服装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勇往直前、正气凛然的美感,具有强烈的军旅气势与西部特色。《凉州攻鼓子》在凉州社火队伍中又叫“鼓子匠”。传统的《攻鼓子》队伍一般由8人、16人、24人、32人、48人至更多偶数组成。《攻鼓子》表演者装束皆为古代武士打扮,黑衣、黑裤、黑靴、黑幞头。头插两根红色野雉翎,美其名曰“招子”,取“上净天宇、下扫风尘”之意。身背牛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打起鼓来要“心到、手到、眼到、神到。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统一。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生动形象、简单明了。要求表演者上身要昂首挺胸、精神饱满,双臂挥舞有力,舒展大方;下身要前弓后蹬,前足弓步踏地,后足用力外蹬,大有与敌相博,蓄势待发之状。它的基本动作是:“雄鹰展翅”、“奔马腾飞”、“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等。踢打跳跃,矫健有力,举手投足,优美大方。它的场面变化主要有八个阵法,即“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三箭突围阵”、“四门兜底阵”、“五福捧寿阵”、“六出祁山阵”、“七擒孟获阵”、“八卦连环阵”阵法多变,变化莫测,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它的队形变换主要有:“一字长蛇”、“两军对垒”、“三军演示”、“四门斗故”、“五子登科”、“六朵莲花”等六种。进退开合,井然有序;左顾右盼,互为照应。使人如临劲旅,如观阅军,振奋激动,肃然起敬。它的套路衔接,还有“集合”、“拉花”、“拜坛”、“祭阵”、“连套”、“对攻”等招式程序。舞者时而马步对攻,时而振臂划鼓,时而跃起凌空,时而落地生根。跃起时如巨龙腾飞,落地时如泰山压顶,对攻时如猛虎逼视,拉花时如紫燕穿云。整个表演过程中,每一位鼓子手都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神情冷峻刚毅,潇洒自如,步伐沉稳矫健,步步为营。正气凛然,一往无前。确有古代将士挥师出征,鼓舞士气;凯旋归来,庆贺胜利之强烈浓郁氛围也。

依照民间习俗,每年正月初二或初四,是凉州社火“开锣”(开闹)的日子。一到这一天,各村、各社的社火队全部都聚集在村头场地上,首先由“元宵会”会长点验齐备,吆喝社火“起身子”(起动),而后社火队按序依次“开闹”,在会长率领下敲锣打鼓,边舞边闹,前往“春官”府上(预先推选的“春官”家)行“请春官”大礼,亦谓之“请老爷”。请上“春官”之后,即在“春官”统一指挥下恭敬虔诚地举行“取土”、“取水”、“迎福神”等祭祀仪式。这些仪式举行完备之后,“春官老爷”即率领社火队到所在各村各户农家“拜年祈福”,名曰“串庄子”。“串庄子”结束以后,从正月初六开始,凡东北乡各村社的社火都要抵达王城堡大庙“会面”,民间名曰“碰梆子”。“碰梆子”实际就是一种各社火队的汇演比赛。“碰梆子”时,相遇的各社火队必须按照一定的仪规,首先由“春官老爷”互揖为礼,谦让有加,而后由社火队中各个队列分别登场,逐一竞相表演。在此类表演过程中,各家社火,每个帮子、每一角色都要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尽情炫耀,尽力表现,大有你追我赶,互不服气之竞赛意味。尽管如此,但这毕竟是一种充满喜庆,各显神通的和平竞技方式,于是各个社火队在各部分“会面”表演完毕,也便各自收军,尽兴而归了。唯独鼓子匠“会面”,叫做“会鼓子”,又叫“斗鼓子”。此处特别强调突出一个“斗”子。“斗鼓子”时,各社火队中的鼓子手都要从各自的社火队伍中敲打扭动到场地中央,形成一个集中表演的圆圈。此时,“头鼓”(打头的鼓手)挺立中央,其余鼓手围绕头鼓,后退六步,前进六步,往返敲打表演冲刺六次,称为“六进六退”。在每次冲刺时,两队相逢(会面)鼓手的步伐,速度,鼓点相互对峙,你追我赶,扑天掀地,跳跃转圈,犹如二虎相“斗”,互不相让,好像定要一决胜负,非要“斗”出个你高我低不可。“斗鼓子”表演达到高潮时,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指挥,掌握节奏,外加锣钗烘托气氛。几百人,几百个鼓子同敲一个鼓点,同踏一种步法,游走变化,配合默契,进退开合,谐调统一。造成一种排山倒海,山呼海啸,雷霆万钧之势,给人以极大的震撼,鼓舞与鞭策,令人奋发,催人奋进。

《凉州攻鼓子》的传承谱系

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凉州攻鼓子》的继承和发展共6代。其中第六代传承人杨门元和杨万柱是新时期以来四坝乡《凉州攻鼓子》队的领军人物,具有很高的表演才能与击鼓技巧。扮相魁梧英俊,动作矫健出众,技术全面娴熟,在整个《凉州攻鼓子》队和当地群众中均有很高的威信与口碑。杨万柱粗壮有力,勇猛彪悍,具有西部汉子的突出特点和最佳优势;杨门元英俊潇洒,英武挺拔而又不失文雅。他们二人皆为领队“头鼓”,一文一武,交相辉映;文武相偕,互为映衬。俨然两员统军大将,肩负着统帅三军,指挥全盘的重要任务。

现已培养出杨万鹏、杨喜、杨万兴等下一代传承人。他们均是目前《凉州攻鼓子》团的青年骨干,优秀鼓手。多年来,他们协同团长杨门元,对《凉州攻鼓子》的传承、发展、培养接班人,培训新鼓手,做了大量认真细致地工作,为永昌镇山高小学、刘沛小学、四坝镇寨子小学、四坝中学等乡镇学校组建了少年攻鼓子队,培养了近千名少年攻鼓子手,使《凉州攻鼓子》后继有人,为《凉州攻鼓子》艺术的继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殊荣瑰集 美誉远播

新中国建立以来,《凉州攻鼓子》“立足武威,闯出甘肃,走向全国”,在各类重要演出和大赛中获得了不可数计的奖赏和荣誉。

1956年,武威县四坝乡杨家寨子村的《攻鼓子》队参加了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舞蹈调演》,受到了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他们在怀仁堂合影留念。有幸参加这次赴京表演的《攻鼓子》队共有8名队员:杨烈山、杨泽元、杨枝元、杨普元、杨义元、杨根元、杨万礼、杨升元。这8个人后来被当地群众美誉为“凉州攻鼓子杨八将”。

当年发现和推荐四坝乡杨家寨子村《攻鼓子》队去北京参加民间舞蹈调演的“伯乐”是时任武威县文化馆馆长的张世珍同志和文化馆的两位文化干部赵崑德和党寿山。在选定四坝乡杨家寨子村《攻鼓子》队去北京之前,他们对下双、大柳、羊下坝、永昌、双城附近十几个村庄的《攻鼓子》队都一一进行了认真比对与挑选,最后从服装、道具、化妆、表演、以及鼓手的体形、气质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了由他们参加。之后,还对他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严格辅导和培训,最后由甘肃省文化厅推荐上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在杨家寨子《凉州攻鼓子》的发展过程中,“杨八将进京”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曾先后参加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台湾)》、《怒剑狂沙》、《西部之舞》、《望长城》等大型电视剧及艺术片的拍摄,获得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1983年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凉州攻鼓子》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对《凉州攻鼓子》的服饰、道具、音乐、造型、动作说明等均有专业而详细的记述与图解,较为系统而完整地保存了这一珍贵的民间鼓舞艺术资料。

1991年《凉州攻鼓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的拍摄。

1992年参加了在兰州举办的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艺术节开幕式的大型展演活动。在华夏杯广场舞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1994年在兰州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大型开幕式表演。

1996年参加第六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化艺术节“群星奖”(浙江金华)广场舞大赛,荣获银奖。

1997年参加甘肃省首届“群星奖”大赛(兰州),荣获金奖。

1998年参加敦煌文艺节,荣获敦煌文艺一等奖。

1998年参加在武威市举办的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

2001年至2008年作为重点保留节目,参加了武威市连续七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文艺节目表演。

2006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乡村大世界》栏目,获精彩好评。最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凉州攻鼓子》被列为甘肃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赴海南岛参加了中国第八届欢乐节开幕式展演。

2008年10月,《凉州攻鼓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赴山西大同参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大赛获金奖。

2010年,《凉州攻鼓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和《直面》栏目的拍摄。

2010年,《凉州攻鼓子》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标志着《凉州攻鼓子》表演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先后成立了《凉州攻鼓子》艺术团,登记注册了武威市凉州攻鼓子艺术协会,建立了攻鼓子传习基地和传习所。

2017年,由“武威市天马舞蹈学校”付泓校长辅导编排的少儿攻鼓子舞《承·脉》,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获金奖。

2019年参加甘肃省第四届“群星艺术大赛”荣获二等奖。

2022年9月15日,由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馆表演的《凉州攻鼓子》荣获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武威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编导付泓在颁奖典礼上领奖。

注:部分内容有删减

编辑:节会和宣传推广科

END

本文为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整合内容。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或致电:0935—2211772,我们及时审核处理。

原标题:《非遗故事之凉州攻鼓子》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