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艺术之乡 多彩乐亭

(来源:网站编辑 2023-06-18 07:58)
文章正文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创造中,传承了厚重的无形财富。这其中最优秀的部分,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文以化人的功用,从先民传承至今,在漫长的岁月里,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被载入史册的“国家级遗产”,有三项与乐亭这片滦河与渤海围拢出的民间艺术沃土有关:皮影戏、乐亭大鼓、地秧歌。

乐亭皮影,在中国皮影戏的家族里,独秀一枝。行当分工齐全、唱腔自成体系、伴奏别具特色、剧目丰富多彩。生儿、小儿、大儿、髯儿、花生儿,演绎悲喜炎凉,寓劝善刺恶之意,助化俗移风之功。上世纪三十年代,“乐亭影”就随着黑胶木纹唱片驰名中外。精彩展示背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精神:雕刻精湛细腻,可谓绚缦多姿。以“驴皮”为原料,“赋之五彩,缀以扦杆”,操纵准确到位、惟妙惟肖。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曾题词评价:“雕精镂美,形灵影奇”。四胡的悠扬,伴以配唱的尖嗓细声,让观者逼真地感觉,正是影窗上舞动的影人,在诉说、吟唱……

同样是历代传承的文化遗产,皮影戏讲求纷繁的华绮,乐亭大鼓,却呈现一种简洁的和谐。流传久远的民间小调——清平歌,经先民杂糅融合,设立丰富板腔,以木板或铜板击节,由“乐亭调”发展为后来的“乐亭大鼓”,成为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的曲艺形式,从此,“一腔一调道出人间百态,一鼓一板唱尽世相万端”。各式唱腔曲牌,被系统地规范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加之三弦疾徐有致的伴奏,灵活多变、弦板互托,全无斧凿的痕迹。道白与腔调,全部采用本地方音,乡土特色极为鲜明。故事与演绎与时偕行,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群。

而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汉代,社火祭神的礼仪上,出现了舞蹈元素的融入,经历代打磨,在冀东一带,发展成熟为乐亭地秧歌,成为汉民族“四大秧歌”之一。年轻女子称“妞儿”,小伙子叫“丑儿”,秧歌头唤作“公子”,握烟袋的文榧,持棒槌的武匯,共同搬演着鲜活的乡井故事。脚下的步法,手里的绢花和扇花,动作丰富,变化多端。除了“边起舞边串街”,更多的是“打场子”:小场秧歌有人物,有情节;大场秧歌场面壮观,花样繁多,激朗的唢呐声配以鼓镲铙钹,随舞蹈的情绪变换速度,衔接自然,展现浩大的生动。

评剧,也诞生在乐亭。清末,城南庙上莲花落班的艺人从各剧种博采众长,发展成为新的剧种“平腔梆子戏”,后定名为评剧。

得益于乐亭对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进入校园课堂,生机勃发,活力旺盛,在传承中发展。“赛徒奖师”激发传承热情,荣获“燕赵群星奖”;乐亭皮影三次荣获“山花奖”,并在意大利、瑞士、韩国、贝宁、西班牙、印度留下足迹,乐亭大鼓亦荣获“牡丹奖”和巴黎“卢浮”银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皮影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各色桂冠相继落户于此,成为乐亭的特色名片。民间艺术薪传不息,传统文化复兴永续,为地域发展强基固本、凝聚力量。精神内核的激活,必然成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强县、美丽乐亭新的文化动力。如果说,传统是一条河,惟愿乐亭民间艺术的条条溪水,汇入这条大河,生生不息地奔流下去……

原标题:《艺术之乡 多彩乐亭》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