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彬
赏彩灯、逛庙会、办社火、唱大戏,现场热热闹闹,云端全景呈现……从“云过年”的应时之策,到“年味儿”的必备之举,近年来,“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以新的传播形态呈现“中国年”的文化味,传递浓浓家乡情,彰显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数据显示,仅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举办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超1.2万场。各地在参与平台“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专区上传视频超14.2万个,同比增长373%,观看量达6.39亿次。
我国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200多项,每年春节、元宵节也是全国各社区、乡村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人民群众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就地过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按照中央宣传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统一部署,把握新媒体传播趋势,联合快手、抖音、微博、酷狗等平台,在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举办了“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通过年俗非遗项目所在地区的非遗保护机构、保护单位或非遗传承人,将符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开展的年俗活动用镜头记录下来,在网络平台开展传播,并发动广大网友参与互动交流,集中展示与年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中国年氛围,为“就地过年”的人民群众搭建了情归乡里“云桥”。
各地年俗非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从发动各地和网友参与,到全国人民自主自发记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成为群众认可的“新年俗”。
活动开展以来,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各地非遗保护机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各网络平台深入挖掘非遗丰富内涵,精选体现本地特色的年俗非遗项目,组织贴近群众的视频直播活动,拍摄、记录年俗活动从筹备到进行的全过程及相关年俗场景。如湖北通过老河口木版年画、鄂州雕花剪纸、潜江草把龙等非遗短视频展示当地春节年俗。上海以浦东绕龙灯、豫园灯会、罗店彩灯等年俗非遗项目展示“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民俗场景。四川推出“立春”民俗直播活动,带大家了解暖春、迎春、咬春、犁春等富有四川特色的非遗年俗。
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实践、参观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线上线下同过中国年,饱览各地别具一格的年俗风光,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可视化、碎片化、分众化特征,活动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借力微镜头、直播态等传播形式,充分激活年俗非遗生命力,推动非遗线上传播成为新趋势。
以活动为契机,各省(区、市)相关非遗保护机构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通官方非遗账号,通过组织短视频、直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传承人、地方非遗保护部门依托网络平台开展非遗新媒体传播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基层工作队伍,有效促进常态化非遗传播工作机制的形成。
据统计,2023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推出500余场年俗非遗线上直播活动,累计观看量40847万次;年俗非遗等相关媒体报道、视频及互动交流达444.06万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