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操场,铺一块红地毯,就成了乡村舞台;村中心的文化广场、礼堂,音箱一响,“土味”演出就开场。乡村“草根”明星各显其能,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一个个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欢呼喝彩。3场春季“村晚”参演村民近600人次,现场观众超3000人次,活动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2.4万。
“大地欢歌 四季村晚”2023年郊区“四季村晚”自5月3日启动以来,荫营镇三泉村、三都村和河底镇任家峪村接连举办的3场乡村春季“村晚”迅速“出圈”,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一连串惊喜。乡村小舞台唱的是大戏,“村晚”上的“花式”节目既秀出了村民的才艺,又亮出了郊区文旅的新名片。了解“村晚”台前幕后的故事,人们不难发现郊区乡村“村晚”受欢迎的原因。
唤醒心底乡愁
大头娃娃、踩高跷、舞龙……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以前逢年过节“闹红火”、乡村传统庙会、群众文化活动总少不了这些传统民俗节目的“助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不少传统民俗文化或因缺乏载体、或因无人传承,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现在人们很少有机会能看到那些乡土味十足的表演,它们慢慢变成了代表人们心底乡愁的符号。
“村晚”又称“乡村春晚”,是春节期间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乡村文化盛会,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风尚。一般而言,“村晚”一年举办一次。近年来,文旅部着力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村晚”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由“年年演”向“季季演”延伸,由“舞台演”向“云上演”升级,由“现场看”向“网络看”扩展。由此,“村晚”的内涵也大大延伸,从单纯的文艺演出活动转变为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
要办好乡村“村晚”,就要尽量原汁原味地还原乡土味表演,让一些民间绝技、民俗节目、非遗项目等重回舞台、展现活力。这是郊区筹办“村晚”坚持的原则之一。
一番精心排练、细致打磨后,迓鼓《鼓舞盛世》、社火武架《昊天关》、莲花落《记忆大美阳泉》等非遗项目展示节目成了三泉村春季“村晚”上观众呼声最高的一类节目。迓鼓艺人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踏着轻盈流畅的舞步,奏响明快的鼓点,说起押韵的唱词,赢得阵阵掌声;社火武架艺人各色的脸谱、鲜艳的服饰和夸张的武术动作,令观众拍案叫绝;莲花落表演者用传统的唱腔、富有时代感的唱词和摇摆律动的身姿,歌颂身边的真善美和我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俺村有‘山西珐华器制作技艺’‘阳泉文迓鼓’‘三泉庙会社火架习俗’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是村民的宝贵财富。‘村晚’上集中展现非遗文化魅力,透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表演,不仅让村民感到亲切、看得高兴,也让不少游客找到了记忆中的乡愁。”三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金说。
主角都是乡亲
乡村搭舞台,农民做主角。郊区接连举办的3场春季“村晚”新颖而有趣:台上,乡村“草根”明星、文艺骨干闪亮登场、各显其能;台下,村民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捧场欢呼,生动展现了2023年郊区“四季村晚”的主题——“热在基层、乐在乡村”。一场场精彩纷呈、热闹欢腾的“村晚”,传递出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民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从文艺产品的享受者到生产者,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郊区不少农民渐渐有了变化。特别是各村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全区积极推进村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文化生活繁荣工程、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文艺的种子正加速在郊区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一个个农村文化阵地用起来了,一支支农村文艺队伍建起来了,老百姓实现了从坐在台下当观众、被动接受文化服务到走到台上秀“自我”、主动展示新风采的转变,乡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与一般文艺演出不同,“村晚”从组织到策划、从排练到演出,村民是绝对的主角。舞台如何布置、节目怎样设置、主持人是谁,全由村民说了算。群众自发的热情、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是“村晚”好戏连台的密码。任家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任亚洲说:“俺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年年举办村民联欢晚会。如今,村里的文艺队伍有20多支,随便拉出一支队伍就能很快排出一个节目。听说村里要举办春季‘村晚’,各文艺队争先恐后出节目。这次参加‘村晚’的演员有160多人,年龄最小的6岁,年龄最大的73岁。大伙儿的节目不光形式多样,质量也不次。”
效应持续释放
在郊区,“村晚”不仅是一场简简单单的文艺联欢,它正成为乡村极具魅力的文化符号、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
三泉村非遗项目荟萃、三都村书法艺术普及、任家峪村“村晚”历史悠久……接连举办的3场春季“村晚”,让各村的文化符号更加鲜明。“这3个村的文化氛围都很浓,但又各有特色。全区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系列活动筹备阶段,大家就达成了突出各自特色、展现多样文化的共识。”郊区文旅局局长高金说,“事实证明,这次尝试达到了预期效果,郊区的多元魅力正在加速释放。今后,我们还会在全区范围内筛选生态环境好、文化氛围浓、‘村晚’特色明显的乡村继续进行‘村晚’示范展示,让我们的‘村晚’全面开花、一年四季不落幕。”
为吸引游客、聚集人气,三泉村、三都村、任家峪村不光在打磨节目上下功夫,还不断完善餐饮、交通疏导、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带火乡村旅游。三泉村内的10多家饭馆不仅备足了食材、推出了新菜品,还延长了营业时间,努力让游客品尝地道的乡村美食;三都村组织志愿者疏导交通、为游客推荐古村游览路线,努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任家峪村借助“村晚”契机,积极宣传村里的特色产品——“任”字牌铁锅,让更多游客了解传统铸铁技艺的同时用上乡村“好物”……一个个村庄使出“洪荒之力”推进文旅融合,让游客在看“村晚”之余了解乡村“全貌”、感受乡村浓浓的“烟火气”。
不少参演“村晚”的村民还有一个共同感受——小小“村晚”推动了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别开生面的‘村晚’,踏准了乡村振兴、文化繁荣的时代鼓点。一场‘村晚’,让众多村民聚在一起创作剧本、排练节目、欣赏表演。这个过程既是农民文明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乡村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村民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多了、展示村民风采的机会多了,人们的精气神不一样了,乡里乡亲的感情更深了,村里的凝聚力、向心力自然就强了。”三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史军福说。
原标题:《漾泉视点|乡土味 乡情味 文化味——郊区“四季村晚”红火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