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乐,敲锣打鼓耍社火” 社火:最古老的狂欢节
2018-02-12 00:42 来源: 华商报_discard
原标题:“新春乐,敲锣打鼓耍社火” 社火:最古老的狂欢节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可见社火延绵之久。现如今,社火已经褪去了远古时期敬神祭祀的意味,成为节日里盛大的庆祝活动。关中地区社火种类繁多,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市鄠邑区的“户县社火”非常有代表性。劳作一年,人们在社火巡游中尽情狂欢。
社火耍起来,年味儿浓起来“新春乐,敲锣打鼓耍社火”,陕西春节乡村最盛大的狂欢节就是社火。从初七、初八开始,迎城隍、牛斗虎、牛老爷、舞火龙、马踏青器等各具特色的社火就在关中各地上演,有时会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人们借着社火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宋志荣为我们讲述如何耍一场社火。
“社火局”操持耍社火
作为陕西有名的社火之乡,鄠邑区的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2008年6月,“户县社火”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小喜欢社火的宋志荣,成为“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已经记不清社火在当地到底有多久的历史,但宋志荣说传到自己,“户县社火”已经是第六代。如今69岁的宋志荣说,从13岁便开始接触社火,每年耍社火的时候,就跟在大人后面帮忙拿个衣裳、拿个鼓,跟着看、学,一有空闲时间就去学习敲鼓。“疯狂”的时候,吃完饭把碗扣着用筷子敲。之后就一直在社火队敲鼓。后来他跟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张晓斌学习戏曲知识。有了设计芯子的能力,宋志荣开始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从1975年开始,他设计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芯子作品,包括“拾玉镯”、“鹊桥会”、“三打白骨精等”。
今年正月十四的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将举行鄠邑区第十三届艺术节暨锣鼓社火大赛。宋志荣说,鄠邑区每年大闹社火一般都是元宵节那几天,“那几天天气暖和起来。娃们都小,天冷怕冻着。”
据宋志荣介绍,耍社火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叫做社火局,一个自然村一个社火局,由二三十个有社火相关才能的人组成。1972年,宋志荣成为宋村社火局的负责人。“搞工艺、设计芯子、化妆、服装,分得很细。”每年耍社火的前四五天,社火局的人要先集合起来做准备工作,“把库房的箱子打开,把芯子拿出来检查,没有焊好的焊一下,把今年耍的内容定下。如果要连耍好几天,前一天耍完,社火局的人要连夜加班,准备第二天要用的道具,糊个马呀、狗呀什么的。”鄠邑区乡间耍社火一般是几个村子或一个村子的几个社火队一起耍。一个村子的社火队如果要耍社火,就得想方设法挑起伙伴村的兴趣,鼓动他们一起耍,互相比试,这就叫烧社火。耍社火的时候,每个自然村都有社火巡游的路线,每个村要按人头给小演员准备礼品,“以前是麻糖,现在就是各种孩子们爱吃的零食。在村委会门口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烟、茶水、炮、礼物,迎接社火队的到来。”
当过“芯子娃”,说媳妇都容易
鄠邑区的社火形式非常丰富,“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掮社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二十种形式。”宋志龙介绍说。其中芯子社火是户县社火中最奇妙绚丽,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它以高、险、妙、悬的形式表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引人入胜。
一般芯子高达7.5米-8.5米,分4-5层,芯子上系扎小孩最多达24人。那些被吊在半空中的娃娃被称为“芯子娃”。待化完妆、佩戴好头饰后,他们登高进入“安装芯子”程序。只见孩子们脚踩“倒T”型踏板,腰部紧贴半环形支架,胸部以下被布料缠裹起来,紧紧固定在铁制的芯子棍上,之后再穿上色彩艳丽的戏装,芯子棍被各种造型掩饰起来,“芯子娃”就像是悬空定立般神奇。宋志荣说“芯子娃”的选拔很有讲究,除了形象要符合角色,对年龄、个头高低、体重都有要求,大多为六七岁,身高1.2米左右,“娃的脖子也要长,不能太高也不能太矮,太矮固定时会勒住肋骨不舒服,太高又会驼背,不美观”。虽然“芯子娃”们要早起梳妆,戴着沉重的头饰被固定在高处长达六七个小时,其间也无法饮水、进食,非常辛苦。但能当上“芯子娃”也是一件骄傲的事情,“谁家的娃上过社火、当过"芯子娃",家里人都自豪得很。不管男娃女娃,都证明我娃长得亲,以后问媳妇、嫁女子都容易得多。”此外,挑选耍社火的人也是有条件要求的,“第一必须热爱,有一定的技能,好比能出点子、设计芯子、年纪轻一点,要灵性的人。”
用微缩社火传承古老习俗
与很多传统习俗一样,社火也遭遇传承发展的时代问题,“传统社火耍一次耗时耗力,我就和曹静香、何东继三个人在一起商量,能不能用微缩景观来展现社火表演时的场景,这样就可以长久地保存下来,”从决定做微缩社火起,宋志荣他们三人就开始分工行动。
2006年,宋志荣组建了西安金银花民族鼓舞队,他把演出的部分收入投入到微缩社火中,何东继也从厂里挤出资金,曹静香也拿出积蓄,购置工具。宋志荣负责整体设计和材料,何东继负责社火的搭架和造型,曹静香负责社火小人物的服饰、道具、彩绘制作。“把社火用这种形式做出来,就是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看。而且节约了表演一场社火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宋志荣说。
目前,他们已经完成近500副作品,各个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今年过年期间,他们制作的“一带一路”风情系列展板就将在大唐不夜城进行演出,展出的微缩社火长达33米,由27组展板组成,展现了张骞出使西域、黄河母亲像以及秦腔经典等370多个不同造型,展现社火的魅力。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目不暇接的关中社火
从广义讲,关中社火包括舞狮子、龙灯、秧歌、高跷、芯子、竹马、旱船、大头娃娃、民间锣鼓等各种民间艺术,但从狭义讲,关中地区的群众习惯将芯子称为社火,这也是耍社火时最常见的形式。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王智做非遗工作这十几年来,走遍了陕西,看到和记录了许多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他表示:“关中民间社火也像小戏一样有东西派之分,东派细腻丰富,西派雄浑粗狂。有地社火、地游子、背社火;用方桌、大车轮、木板搭架成高台,多人或数十人将扮演的角色抬着游行的抬社火;以马车、牛车、汽车、拖拉机载着角色游行的车社火;角色骑骡马扮古之将士者叫马社火;以钢筋做骨架将角色巧妙凌空悬扎的高芯社火;反面角色被刀砍斧劈,抽肠挖肚的血社火。还有高跷社火、纸扎社火,最壮观的是山社火、亭子社火。”而从地域来看,也有不同的分类,“从关中白鹿原一直到关陇地区崇山峻岭中的赤沙镇,一路看过去,肖家坡"社合、桌合、夜社火"、砲里纸扎社火、长安牛老爷春官下场子社火、周至牛斗虎社火、长武地社火、陇县连枷社火、陈仓赤沙血社火、疙瘩社火……令人目不暇接。”
其实不止北方关中地区有社火,南方也有,只是叫法不同,王智介绍说:“广州那边也有社火芯子,不过叫飘色,飘色出巡就是社火巡游。”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社火,从祭祀到狂欢“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社火有什么来历?“社”是什么?“火”又在哪里?
民俗学家顾颉刚在《古史辩·第一册首序》中是这样记述“社”的:“ 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 ”“…… 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火的变相。”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就诞生了各种神话故事,以及消灾祈福的祭祀活动。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是社神。共工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性格暴烈好战。一次他和祝融(传说火神)作战,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竟把撑天的柱子碰断,顿时天崩地裂,洪水泛滥,多亏女娲炼了五彩石及时把天补好。勾龙见父亲闯下大祸,心理非常难过,于是把九州大裂缝一一填平。黄帝见状封他为“后土”,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勾龙便成为人们祭祀的社神。传说怒触不周山的共工还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瘟疫鬼,到处散布瘟疫,但他怕响器烟火,故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社火”也就由此而来。
每当严冬已尽、春暖花开之时,终年劳作的人们杀猪宰羊,用劳动果实祭祀神灵,以歌舞、锣鼓、烟火的形式娱神,逐渐加入杂戏表演,形成盛大的民俗礼仪活动。随着历史变迁,社火中的祭祀意味逐渐淡化,成为人们庆贺节日的狂欢活动。 华商报记者 路洁 摄影 陈团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