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 李宗华)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盛唐密盒”有了彩塑版,微缩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上了发条就能四平八稳地踱步;执勺在手,飞快地将糖液挥洒,石板上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糖画即成……4月19日,在“中国二十四节气-谷雨”来临之际,“‘我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2023年西安市非遗保护传承志愿者队伍‘四进’活动——非遗进社区”来到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四皓村,将一场集西安传统非遗精华的展演送到乡亲们身边。
四皓村地处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因秦汉末年“商山四皓”在此隐居而得名。近年来,由于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这里变成一个网红村。车开进四皓村,白墙黛瓦,绿植环绕,远处重峦叠嶂的秦岭犹显壮美。
蓝天白云下,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与长安区非遗保护中心共同邀请的22项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整场展演分为22项,分别为西安鼓乐、陈氏太极拳、黑陶制作技艺、红拳、户县社火、缠花、古琴演奏、碑林彩塑、宫廷绣灯、秦腔板胡制作技艺、长安泥塑、结绳技艺、雷氏剪纸、唐人糖画等,非遗项目传承人们将他们的技艺和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中心的小广场上,乡亲们或立或坐。起自盛唐燕乐的西安鼓乐以强大的阵仗率先亮相,传承人们身着传统的唐装,神情庄严,十几种乐器同时奏响,霎时,传出摇荡村野的宏大乐音,观众不禁瞪大眼睛,感受着现场的气氛。这场“盛唐遗音”的原生态体验,也召唤来更多的老人、孩子们。紧接着,古琴演奏、陶埙吹奏、音质悦耳、音色纯净,随着节目的轮番登场,每位传承人都在精湛的演绎中展示着自己对于中国民乐的理解,乐音犹如春天的微风般飘逸四散。
而中华武术的展示瞬间拉近了与观众间的距离,调动起大家的热情。陈氏太极拳传承人以其刚柔并济、动静开合的身法,红拳传承人以其打法多变、闪转腾挪的招式展示了中国拳法的妙处,也在律动的节拍中收获现场一片掌声和喝彩。
非遗展示台前也围满了乡亲们,繁复精美的缠花、堂皇大气的宫廷绣灯、随手而就的唐人糖画无不惊艳了在场观众。而秦腔板胡制作技艺、长安泥塑、结绳技艺、雷氏剪纸等更是让人们在喧闹中感受到深邃而古老的文化底蕴。
其中,西安市碑林区传统彩塑项目传承人王丽刚完成的彩塑版“房玄龄”和“杜如晦”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这两个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大人”,上了发条还能在桌面上行走。“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助‘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热度,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喜爱非遗文化,去传承非遗文化。”谈到创作“盛唐密盒”的初衷,王丽如是说。
“在咱家门口,能看到这样的传统文化展演,真的很激动,希望你们常来,”村民们无不为非遗传承人们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的技艺所折服,纷纷交流着,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本次活动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主办,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长安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办事处承办,长安区文化馆、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四皓村委会协办。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旨在为进一步加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增强老百姓对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区县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此次将传统的民间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就是让百姓在可看、可听、可品、可感中亲身感受到文化惠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