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共有1336个传统村落入选,渭南10个传统村落榜上有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
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
阿寿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是座落在唐古驿道上的千年古村落,南缠沙苑(唐皇家牧马监),北临洛河。因西魏时期在此所建的万寿殿、隋唐时的永寿宫而得名,取长寿之意。
该村地处大荔沙苑(唐时皇家牧马监),南靠沙苑,林茂果丰,北临洛河,地势平坦,良田千顷。全村九个村民小组,4068人。总面积7.396平方公里,村庄占地973.5亩,耕地8136亩,村落按东西南北四社分布,巷道通直,干净整洁,县道石小路贯穿东西,布中路贯通南北,北连“108”国道,省“242”一级公路绕村西南两边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主导产业有:红枣、花生、黄花菜、西瓜、时令水果等。养牛养羊专业大户28户,牧原现代化养猪场,年产生猪4万头,长途大货车50多余辆,大型超市六家,各种大小门店72家,年产值超亿元。
阿寿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以来,民间流传着“四社八堡十六庙,两座戏楼一台轿,面花锣鼓药王庙,二月二会好热闹”千年古村的美好传说。近年来,富起来的阿寿村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在省市县文化部门指导下,先后有“二月二药王庙会”,“阿寿面花”,“花苫鼓”,“阿寿社火”,“民间刺绣”,“跑骡车”,“元宵节送灯”等六项列入省非遗保护项目,命名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12名,县级3名,阿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术--面花之乡”。1990年3月被中央电视台录入《中国一绝》。2022年8月列入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10月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保护
大荔县阿寿村传统村落保护以保护、传承、利用阿寿村“五古建”(古庙宇、古民居、古城堡、古驿道,古遗址),“六非遗”(阿寿面花、花苫鼓、二月二药王庙会、民间刺绣、跑骡车、元宵节送灯等非遗文化)思路进行规划,以“留得住乡亲、护得住乡土、记得住乡愁”原则,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名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以“黄河旅游,大美大荔”为主题,依托黄河湿地区位优势及历史文化传承优势,打造非遗传承+环境提升+旅游激活,该传统村落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陕西非遗文化知名度,以独具特色的关中非遗文化、非遗传承、文化体验、研学交流、旅游观光、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推进阿寿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把阿寿村打造成“面花、花苫鼓及药王庙会”等非遗文化专业村”、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为大美大荔争光添彩!
村落民俗文化
阿寿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以来,民间流传着“四社八堡十六庙,两座戏楼一台轿,面花锣鼓药王庙,二月二会好热闹”千年古村美好传说。
近年来,富起来的阿寿村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在省市县文化部门指导下,先后有“二月二药王庙会”,“阿寿面花”,“花苫鼓”,“阿寿社火”,“民间刺绣”,“跑骡车”,“元宵节送灯”等六项列入省非遗保护项目,命名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12名,县级3名,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术--面花之乡”。1990年3月被中央电视台录入《中国一绝》。2022年8月列入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10月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二月二药王庙会
阿寿村“二月二庙会"是纪念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而形成的。当时孙思邈从耀州孙家塬出发,到华山采药经过阿寿村,为当地百姓施药治病,不图钱财,纯朴善良的阿寿村百姓,知恩必报。
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的药王庙形成于唐代,是药王孙思邈故里耀县药王山在异地乡间的唯一建基。庙会上的“花苫鼓、面花、社火、刺绣、跑骡车”,被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艺术品丰富多彩。
花苫鼓
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苫鼓”,据说从清光绪年间就流传至今。“花苫鼓”在表演时,鼓手腹前挂一个扁圆小鼓,并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彩花绸缎做鼓围子,围遮鼓帮,垂于鼓下,当地俗称“鼓苫子”,“苫”,当地方言,指用物遮盖的意思。
花苫鼓由于鼓手扮相俊秀、服饰华丽,群众又称其为“花鼓”、“花社火”。花苫鼓的“花”指的是妇女们针绣作品,这些都出于阿寿村的能工巧匠手工刺绣的传统服饰小件,如青年妇女穿的十带裙、小孩子们的围涎、裹肚等;而苫字指的是覆盖、遮被的意思,鼓就是用来击响发声的鼓,故称为“花苫鼓”。如今,“花苫鼓”成为当地民间文化传统艺术的瑰宝,名扬省内外。
阿寿面花
阿寿村面花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汉唐,普及于明清,流传于现代,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渊源的历史背景、栩栩如生的造型,成为渭北平原一支独放的奇葩,享誉中华。阿寿面花做工精巧、花样繁多、造型独特、古朴大气、寓意丰富,曾先后在省内外面花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已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中央电视台将其录入《中国百绝》专题,阿寿村也被誉为“中国面花之乡”。
阿寿村面花最出名的是90年代后期,由马勤叶、张月香等创作的《药王庙》面花,作品气势恢弘,古朴趣拙。她们按药王庙建筑形状,逐件生捏熟蒸后,组装成一体,它有正对着庙门的戏楼、庙门楼、庙门两侧铁旗杆、牌楼、石狮、前后殿、万人伞、两侧龙虎震守的药王洞(寝室)等10余种,气势宏伟磅礴。
阿寿社火
阿寿村社火历史悠久,以巧、真、妙、玄久负盛名!是从阿寿村这片沃土地上长出的民俗文化奇葩,是阿寿村一张永远的名片,也是阿寿村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和骄傲。社火早已融入到阿寿人的血脉之中,成为阿寿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阿寿村的"烧社火”是最纯粹、最热烈、最原生态的。阿寿村,村民有先秦人和蒙古后裔血统,民风彪悍,好强斗胜。每年元宵节前夕,都会有一些爱好社火的村民自发组织,当火把点燃,锣鼓敲起来的时候,这些不分老幼的汉子们在嚯嚯的呐喊声中宣泄着最原始的欲望,那是一种争强好胜、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希冀。正如他们所言:“这(社)火 一旦烧起来,就停不下来了,最少烧三四天,我们耍的越热火,来年的生活就会越红火!”
跑骡车
据说"跑骡车"相传源于先辈们一年一度的"祈年成"和庆丰收习俗,是远古时代地方农耕文化及冷兵器时代战争遗留的产物, "跑骡车"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民间庆祝活动方式流传下来,在阿寿村已经形成传统,几乎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都要举办。
看阿寿村"跑骡车",那锣鼓声、车上的铜铃声、骡子的嘶叫声,成千上万群众的喝彩声响成一片,如同暴风狂雨般,那种狂野的激情一下子穿越到那远去的沙苑古战场,场面十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