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宝贵财富,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既是特色农业大省,也是文化遗产大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作用,推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乡村产业链、生活链、生态链,既是活化遗产、实现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文化遗产融入乡村产业链
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产品化和商品化。乡村有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有些文化资源可能是无形的,有些文化资源可能以乡村居民的文化活动、历史遗产、民风民俗作为载体。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要让乡村文化资源真正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就要推动乡村文化从过去乡村居民自娱自乐的状态,从艺术家、专家学者眼里的文化,村民眼里的文化,要转向能够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需求,面向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比如有很多手工艺,像剪纸、农民画等,可能在农民生活中也有使用,但是要推向市场的时候,它的艺术特点、艺术内容可能都需要面向市场需求转型。另外就是产品要向商品转型,既要打造产品本身,也要考虑成本、营销渠道、促销活动等。秦岭有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推动这些资源转化为产品,推动这些产品成为消费者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商品,需要大量的策划、整合、推广。要引导产品开发与现代消费需求相衔接,推动技术和创意设计进步,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拓展市场空间,让艺术化表达、创意化设计、沉浸式体验成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对于比较集中而且相对完善的资源,对急需维护的资源,要以抢救和保护为着力点,重点是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资源融入产业链,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商品化。
华阴老腔表演 邵瑞/摄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活动的组织化。近些年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劳动力到了城市,但是在乡村里边,还有一部分比如中青年妇女,在照顾家庭和老人孩子的同时,还有相当的劳动能力,当地也有一些手工艺资源,需要加强组织化,改变传统零散的模式,对这些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组织,提供相应的技术、设施、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让这些人利用手工艺,利用一些传统的文化产品来引导手工产品的发展,也就是积极发展“指尖经济”或者叫“炕头经济”。相关主体横向联合起来,不同的主体纵向协作起来,把一家一户的零散组织模式,转化成规模化、多元化、精品化、专业化、全链条的发展模式,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权产业链,同时也可以搞一些培训班,发挥手工技能骨干的引领作用,以培训班、师徒制、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提升手工艺技术和产品的质量。
文化遗产融入乡村生活链
依托文化遗产打造生活场景。乡村的功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居住功能和环境功能。乡村居民进行乡村建设,重点是为了满足自身居住以及基于居住而相应带来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的需求。通过艺术乡建实践,让乡村在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引入美学元素、设计元素、创意元素,让乡村更加别致,让乡村的空间营造,村庄建设和自然环境、文化遗产、文化特色、地区特色能够相得益彰,提取精华,剔除糟粕,通过美的元素的引入,让乡村展现出独特的美,展现出现代化的美,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把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融为一体,同时要带动相关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形成文化识别符号与重要的经济资源,通过把文化特色资源融入乡村文化标识、居住的庭院、街道、公共空间等设计形态,让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从抽象转向具体,从历史转向现代,从书本转向我们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
闹社火过元宵 陈玉庆/摄依托文化遗产打造乡村生活情景。可以和民事、民风、民俗相结合,融入导视系统,通过民宿、乡村旅游景点、民俗博物馆、文艺演出等方式,重视和升华传统文化生活的情景。西安美院和鄠邑区共同合作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就是重现和升华了传统生活场景。类似这样的实践在省内已有多个成功案例,比如佳县的赤牛洼,把陕北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情景,编成情景剧,在乡村实地演出,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引起了广泛关注,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通过打造生活情景,丰富了群众生活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把传统的生活情景通过现代方式进行展现,来吸引游客,转化成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把文化遗产导入群众日常生活。文化遗产分散在不同地区,单一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可观赏性和体验性不一定非常强,通过艺术家、地方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地对相关文化遗产进行集成导入,让消费者和群众感受到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加充实的文化遗产的美,让农民把文化遗产用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把乡村文化遗产引入到乡村的生活链条之中。
文化遗产融入乡村生态链
乡村生态建设要和风景建设结合起来。生态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陕西乡村文化资源厚重,可以在生态建设中着力打造基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乡村风景。鄠邑区沿环山路一线,把秦岭的生态美和关中地区民俗文化整合起来,打造了独具魅力的乡村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发展流量经济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生态建设要和农业遗产保护结合起来。陕西有很多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值得深入挖掘。农业遗产方面,佳县古枣园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临潼石榴、蓝田大杏、凤县大红袍花椒,汉阴凤堰梯田,都属于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郑国渠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何把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真正变成乡村的风景,做到古为今用,是乡村生态链建设方面的一个努力方向。
总之,就是要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从分散到系统,从无形转向有形,从抽象转向具体,从历史转向现代,从静态转化活化,融入乡村火热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实践,融入产业链、生活链、生态链,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和现代化,让文化遗产成为推动农民富口袋、富脑袋的重要依托,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市民和农民融合、农文旅融合的粘合剂,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宝贵资产。
(此文章刊登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