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奇台社火丨绵延两百年的街头狂欢

(来源:网站编辑 2023-03-11 04:52)
文章正文


当社火沿着商贾、移民之路来到新疆,落户奇台,在多民族文化的热土上生根发芽,就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奇台社火。

社火原是中国汉族一种古老的祭祀祈福仪式,表现先民对土地和火的崇拜。

奇台社火在继承汉民族传统社火文化的基础上,其内容和形式中融入了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因子,成为老百姓的心头好,发展成为一种娱神娱人的民间文(kuang)艺(huan)活动。

“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范大成的一句话,似乎命中了社火从正经仪式成长为“不正经”狂欢的前世今生。

奇台这座移民城

奇台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作为新疆南北商货的集散地和商务枢纽,素有“古城子”“金奇台”“旱码头”之称。


今奇台县城坐落在准噶尔大沙漠南缘与天山北麓坡面相夹的通道上,其建制可溯源至汉代的金蒲城。


▲复原后的奇台石城子遗址,即汉代疏勒城旧址

从古至今,由于屯垦、支边、经商、逃难等原因,大量内地汉族迁居新疆,落户奇台。

县域内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多个民族人民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生活模式。

各具特色的社火表演

最初的奇台社火是移民文化记忆认同的体现,在以地缘为纽带的会馆(始于清光绪初年到民国初年)的自发组织下开展。各馆社火争奇斗艳,非常红火。


▲原奇台山西会馆内春秋楼


▲今日的古城商业街春秋楼

当时的奇台社火种类很多,有汾阳大套、秧歌、高跷、高台,花鼓、小车会、龙灯、狮子、大头和尚、花灯、旱船和风筝等。

河北同乡会的“高跷”也叫柳木腿,以古今奇闻轶事为题材,编排《打渔杀家》、《张三跑马》、《武松打虎》等节目,由三、四十个队员在各自腿上绑上“卜”形的柳木棍,化妆起来上街演出。


高跷的乐队很讲究,一对腰鼓、一对大锣(一京一苏)和一对白铜大钗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它们才可以构成一片浑厚热烈的和声。


陕西、山西会馆的“高台”表演一静一动,以造型见长,巧设机关,惊险取胜,使人看不出破绽。演员都是童男童女。“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白蛇盗仙草”等是常见的造型。


传说龙能降福呈祥,所以老百姓耍“龙灯”以寄夙愿。

奇台的“龙灯”有两种,一种是四川的“滚龙”(解放前已绝迹),一种是甘肃的“摆龙”。

以“摆”为主的龙灯加上头部一共有十三节,每节二人,动作主要有“摇头”、“摆尾”、“戏珠”等。“龙灯”多在晚上耍,借助灯火,颇为壮观。


里里外外的热闹

社火表演开始及持续的时间在各个阶段都不相同。早期主要是丰年之后,春节期间都要耍“社火”。先拜神庙,再拜衙门,然后拜各商号、单位,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停止。

社火表演的队伍后面就跟着看红火的人群,有本馆的,也有其他馆的。表演的时候围着看,社火队伍前进的时候便随后跟着。


小孩子们在人群中间挤来挤去。有些街道比较窄,沿街住户的墙上、房顶上都是看热闹的百姓。就连当时不能随意露面的女眷,也都忍不住爬上墙头和房顶。

二十一世纪的奇台社火

到了二十一世纪,在政府的主导下,社火文化充满平等对话的精神。表演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观众,都打破了等级、富裕与贫穷、职业、家庭、年龄差异的屏障,无拘无束享受着社火。


正月初一社火拜年,正月十五社火大赛,此时的奇台社火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迹象。


跑驴是其中很有意思的活动之一,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灰谐、幽默的阿凡提骑毛驴,是汉族民间社火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延伸。

一个维吾尔族大叔,赶着一只淘气的毛驴,毛驴要么顽皮的跑个不停,要么停在那里死活不肯走,气得大叔用脚踢也不是,拿鞭子赶也不是。


驴形道具通常用竹、纸、布扎成前后两截,下面用布围住。表演者多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等动作和神态。

最后毛驴的倔强调皮和大叔的无可奈何都被生动的表现出来,夸张的表情,形象的动作,十分诙谐。

秧歌,既融合了多省文化,又加入了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回族花儿和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整个社火动作变化无穷,表演热情奔放。


伴随热闹的锣鼓声,秧歌一队红衣绿绸粉扇,一队绿意红绸粉扇,都头戴红花,扭得轻快喜庆。

紧接着表演者围起小场,手鼓唢呐响起,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上场开始表演。八男八女分列成四队,两人一组,在纳孜尔库姆(nzairkum)欢快喜庆的鼓乐声中起舞。

舞者以滑稽、逗趣、夸张的动作模拟不同的人物形象与动物形态,如绱鞋、做拉面、鸭子走路、鹰展翅等;并且不断变换步法,“单步”、“矮子步”,时而加几下“耸肩”,“前后动脖子”。


跳到兴处,各族人民围成一圈,共同舞蹈。所有成员与围观者和着节奏击掌喝彩并高呼,一片热烈欢快。

此刻,当然少不了着盛装的哈萨克族欢快的黑走马。表演者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恣意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矫健潇洒,尽显节日喜庆氛围。


社火节目“二鬼摔跤”则融入了哈萨克族、蒙古族传统的摔跤动作,把草原民族勇猛、豪爽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社火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

此时的奇台社火作为一种春节期间表演的民间风俗活动,体现了内地汉族在新疆奇台定居后的文化认同和聚合。

表演花儿的回族,表演黑走马的哈萨克族,身着长袍的维吾尔族大叔,扭秧歌的汉族……抛开“刻板印象”,各种表演跨越民族而交融,在美好的节日里为观众送上欢乐、送上祝福。


当然,在传统文化被重新发明成为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资源的今天,民间的诸多庙会与节庆已经基本上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下年复一年“堂而皇之”地叙述着民间的历史记忆与创造。

正如当今的奇台社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回首往昔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突出现实的重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