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高考综合改革的宝鸡实践与探索

(来源:网站编辑 2023-04-20 16:34)
文章正文

从2022年9月开始,陕西全面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阶段。宝鸡市积极迎战,主动作为,特别在学校层面,发挥自下而上的、激发自身潜力的主体责任上,正确处理上与下、内与外、前与后、师与生、财与人、物与事等方面的关系,一校一策,平稳推进,注重实效。各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中,既有好的典型和经验值得推广,也有问题和困惑需要关注。

一、高考综合改革总体实施情况

宝鸡全市共有普通高中33所。从笔者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有28所学校对于高考综合改革已经有改革方案且已启动,约占全市的85%;还有5所学校面对高考综合改革反应比较滞后,约占全市的15%。从2022年11月调研情况看,有9所学校在高考综合改革中有思考有想法有举措有行动,占全市的27%。总体呈现出的特点:

1.把学校的发展规划修订和管理制度改进视为迎接应对高考综合改革之第一方略,高度重视,系统规划,注重创新,措施更加细致。宝鸡中学、千阳中学、长岭中学、陇县第二高级中学和岐山中学等对本校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度梳理和思考,重新审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重新思考和确定了本校高考综合改革的发展方向、课程规划、师生评价等,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整体谋划客观、科学,符合学校实际和国家新课程、高考综合改革基本要求。

2.教学常规管理呈现精细化特点,教学要素单元抓得实,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过程性评价有明显改进。凤翔中学、虢镇中学、宝鸡石油中学和法门高级中学等对学校原有的集体备课、教案书写、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检测考练等日常教学常规,特别是在监控管理、评价反馈措施等环节进一步细化,进行了新的升级改进与创新。

3.课堂教学注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五育”融合,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知识,凸显学生主体,把课堂学生学习参与率、知识掌握率作为第一追求。南山中学、千阳中学、眉县中学、虢镇中学和太白中学等重视思政课教学及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有各自独特的课堂教学标准要求。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明确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意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多元评价,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校本研修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创新形式和内容,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快速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金台高级中学、麟游中学、斗鸡中学和渭滨中学等对大单元、大概念、教学评一体化等新课程内容,巧借外力和激发内力相促进,“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示范性培训和课题实践探索。

5.“两个高考”已成为各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和总基调,“两手抓两手硬”已成为新常态。一方面各学校对2022年高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对2023年高考备考开展深入研究和细致部署。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对2025届学生的生涯规划、选课走班、课时安排等工作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再认识

当前有一个明显的误区,就是一谈起高考综合改革就认为是选课走班,是“3+1+2”。对于“所以然”,学习理解还有所欠缺。高考综合改革围绕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有两大改革目标: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和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实施新课程新课标的三大策略就是将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将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各普通高中迎来的四大挑战就是学生如何学会选择、教师如何开发课程、校长如何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学校如何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具体操作上有九大问题值得关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合理安排学校课程修习问题、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问题、教学班管理制度问题、学生过程性评价问题、统筹安排学科教师问题、如何开展教师评价问题、构建注重过程与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问题、学校教学资源保障问题。

而且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综合改革度凸显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是刚性要求,无需再进行得失讨论,必须遵守和执行,下定决心,坚定信心,踏上新赛道。各个学校要在高考综合改革中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主体作用,责无旁贷,化挑战为机遇,奋力作为,跑出好成绩。

三、存在问题与困惑

1.普遍存在高考综合改革理念层面探索多、实际落地做法少,学校发展顶层设计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在学校调研中,看到和听到最多的还是对“三新”的理论学习和政策解读,但真正把新理念、新政策与学校实际结合来思考的不多,特别是对于学校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度思考比较少。大多数学校对高考综合改革仍然停留在政策的解读层面,等待观望,缺少实际行动。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能正确认识、把握自身优势和办学不足,对学校发展没有明确的近期规划,更谈不上中长期规划 。二是从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迎接“三新”工作比较滞后,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还不够充分。比如: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不足,无法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选课走班带来的师资结构性富余或短缺无针对性解决预案。当前仍有个别学校现有的校舍、硬件设施还不能满足基本的选课走班的要求等。三是对高考综合改革中出现的生涯规划、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重点领域,还处在“纸上谈兵”阶段,远没有达到实际操作层面。

2.学校管理中传统习惯做法多、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少,不能适应“三新”要求。宝鸡市以“三新”实施中五个“新”(新管理、新常规、新课堂、新教研、新高考)为重点,意在发现新经验,推广好做法。从调研反馈来看,不少学校在这五个方面存在着传统习惯运作多,穿新鞋走老路,常规低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等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常规制度多、检查多,注重数量频次,忽视质量内涵,管理效能低。二是教研备课活动开展质量不高。大多数学校开展的错时教研、集体备课等措施设计初衷很好,但实际实施中缺少长期坚守和科学引领,没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甚至流于形式。三是高考复课按部就班多,结合校情学情创新举措少。比如大多数学校在复课中都采取三轮或四轮来划分阶段,但一些学校的考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也就反证出有些学校复课策略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

3.对教师学习培训不到位,对新教材把握不准,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新教材已经正式使用,仍有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框架体系及内容认识模糊,对新教材内容的创新设计与编排理念理解不充分,认为课时紧张,不能很好完成计划教学任务等。这些都暴露出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教学实施水平不高等问题。存在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受疫情影响,本轮新教材的培训大多为在线培训且多在暑期进行,导致培训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二是部分教师学习新教材热情不够、钻研不深,对待培训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对新教材编写思想与设计理念领悟不够,对教师参考用书中的教学建议、教案案例、教学实录等资料在备课时也没有认真研究,对知识点在不同学段应该讲到什么程度心中无底,导致教学中还不能突破原有旧教材的窠臼束缚,存在“新瓶装老酒”现象。三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大单元、大概念、跨学科主题教学望而却步,对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缺少研究、理解和实践,一些课堂仍然是“涛声依旧”,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满堂灌、一讲到底的传统课堂大行其道,有悖于素养为本、课程育人的新理念。

四、后期工作建议

1.做好关键核心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把握好时间节点,从容推进“三新”实践,确保“三新”工作走稳走实。对于当前面临且亟需解决的问题,如选课走班中学生如何选课?班级如何来划分?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模式下,如何进行师生的管理与评价?这些问题都是必须面对且认真解决的。各学校要把这些关键核心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深入思考,勇于尝试。第一,要以各种形式开展好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选课走班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二,摸清学生选课情况,在遵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合理、科学规划确定班级。第三,要倒排时间表,做好高一到高三课程的设置,制定选课走班的方案,并把方案落实在具体课表中。第四,要及时推出学生走班管理办法、选课走班后教师管理办法、选课走班备课组管理办法、新的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新的机制来保障“三新”实践的顺利实施。

2.加强教师的再培训,提高高考综合改革实施的水平和质量。教师的素质是一切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三新”改革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做好育人工作。在学生选课走班时,教师要当好生涯规划师的角色;在走班教学中,还要做好班级管理者的角色。要想使教师能胜任多重角色,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学校要加大校本研修力度,丰富学习交流活动的形式,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学习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专业技能培训上要再加强,引领教师走进新课标、走进新教材,引导教师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切实提升业务素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育人工作中,要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生涯规划指导能力,提升学科教师的班级组织与管理能力。要引导课任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选课倾向,构建基于学科兴趣和学科文化为特征的教学或学习共同体,使教学班与行政班相互支持、相互辅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3.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寻求学校最好的发展。本次高考综合改革高度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的变化是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权。强基计划、艺体招生和招飞、高职提前录取招生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打开了通往高校的多扇大门,使文科、理科发展不再是学生的唯一选择。因此在继续关注高考成绩的同时,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基础上,根据实际统筹规划选修课程,引导广大教职工在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积极开发和建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构建多领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中寻求学校最好的发展。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