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5年小鹰计划成员许威杰,间隔年服务于河南信阳郝堂村,探索乡村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乡村实践的一年中,游客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可以给我讲讲郝堂村的故事?于是便有了这篇记录,希望对热心于乡村建设的朋友有所启发。
1.内置金融激活村庄这是郝堂故事的开始。
2009年9月,老禹在信阳“公民社会论坛”邂逅了曾经的“三农书记”李昌平,听了他的内置金融分享。按照李昌平的设计,在东亚国家普遍呈现农地规模小、土地流转不便的基础上,只有在农村或农民内部设置一种新的金融模式,让农民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山 林、水塘、甚至房屋宅基地等生产要素进行抵押流转,那么农民就可以获得发展经济和生产的发展资金。而这种模式,李昌平将之称为“内置金融”。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禹邀请李昌平到信阳,在走访的过程中选定了郝堂村作为试验。李昌平说:“最初看上这个村子是因为村内古树林立,有超过400年的银杏树,河边两棵大枫杨是老人1948年拼了命保下来的。古树是村庄的灵性,一棵几百年的大树可以让你追溯到几代人以前的日子。” 仿佛又回到当年,村里老红军吴大爷护着大树对着树贩子的一声怒喊:“想砍树,就是砍我的腿!谁敢?”......
图片发自简书App
郝堂村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山区村,里面有着18个村民小组,620户人家,一共2240人。面积有20平方公里,里面有耕地1900亩,板栗园和茶园2万亩。
当时随着城镇化的进行,郝堂村的凋敝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村委在农村中办事情和组织农民的威望越来越低,做事需要资金,村里早已没了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宅基地,林地和池塘都没有办法像城里一样抵押,农民没有办法用来抵押贷款,只能借高利贷扩大生产或者进城务工,留下妇女生活困难和儿童教育缺失,老人养老问题重重,自杀的老人不在少数。
图片发自简书App
郝堂村就像万万个空心村一样,“顺其自然的话,这个村估计很快要消失。”胡静说,“离任前,唯一就是想为老人做点事”。胡静接受了当时来村庄做研究的“三农”学者李昌平的建议,成立一个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
合作社启动资金在10天时间里便筹集齐:由胡静在内的7名本村乡贤作为发起人,每人出资2万元;吸收了15名老人成为第一批合作社社员,每人入社股金为2000元。随后平桥区科技局、李昌平等又无偿投入部分资金,合作社于2009年10月12日挂牌成立,本金共计34万元。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于合作社的规章制度没有照搬和先入为主的确定,而是争吵了2天2夜社员吵出一套章程制度。“建内置金融,其实是想在被市场化冲击涣散后的乡村,重建村社共同体,我们一开始就定位自己只是帮助与辅助,农村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农民”,李昌平承认,在郝堂做内置金融实验时,他一早就想到了通过这个载体让村民自理自治,发挥村民自己的主动性。
章程规定着:一是入社老人可追加股金2万元,作为优先股享受银行2倍的利息;二是本村村民也可入股,享受比银行高一个百分点的利息,但入股资金最高不超过10万元;三是吸收社会上不求利润回报的慈善资金。贷款额度10万以内,贷款1年以内月息1分,3-6个月的月息1分半,1-2个月的月息2分。3个月结息一次,主要有老人担保,权属证明抵押,理事审批。合作社规定利润的40%用于老人分红,30%作为积累资金,15%作为管理费,15%作为风险金,发起人不分配利息。
建立的宗旨是“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通过内置金融合作,建立“产权、财权、事权、治权”四权统一,“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三位一体的村社共同体,在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激活了村庄各种生产要素金融化。
第一年15个入社老人年底分红300元;第二年入社老人达48人,年底分红570元;第三年入社老人90位,年底分红达720元;到了2013年,合作社资金总量已经达到320万元。全村135多个60岁以上老人加入合作社,年底分红达800元。74岁的张启荣感慨的说:“做梦都想不到,这把年纪了还能有收入。”
李昌平的内置金融模式以养老为切入点,关注老人养老,一个股东老人仅可以担保 5000元的信贷额度,年轻人要贷款,要先去和老人搞好关系,要贷得钱多,就得同时找多个老人担保,让老人在村庄的地位提高了,并且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金融化,作为银行和信用社的补充,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并且成为村支两委提高在村庄执政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超过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户生产发展。时至今日,郝堂村集体资产过5000万,村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慢慢的,老人在村庄的地位也提高了,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村庄的孝道在复兴。在这个时候,老禹开着车去把“绿十字”的孙君接过来,在村庄做垃圾分类和卫生保洁。2011年李昌平和孙君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又称中国乡建院),对郝堂进行规划设计。
郝堂村没有一开始就急着进行乡村规划建设,而是从垃圾分类开始做起。因为如果连垃圾问题都处理不了,生态村建设无从谈起。由小孩担任环保小卫士进行家家户户卫生评选,促进大家关注自己的家里卫生,关注自己乡村的环境。
在豫南话里“郝堂”谐音荷塘,开辟荷塘也是为了改变村庄单调的山田景观。刚开始普及垃圾分类,村民都没有这个意识,“当笑话看”。“可是哪一处垃圾多,我们种上一棵桃树,开了花,垃圾就没有了。”在这过程中村庄整洁干净了,村民的自主意识也在提高,然后郝堂村开始了厕所改造和旧房改造。
“将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始终是我们规划设计的精神内核”,孙君非常注重老房子的价值和农村传统元素和自然元素的利用,修复传统乡村。于是就有了孙君负责画房子,农户画押同意后,大胡子李负责建筑施工,在郝堂留下了许多故事。
画家孙君
一号院的故事:
2011年8月6日,孙君到第一户申请房屋改造的农户张厚建家实地考察,根据现有房屋和下一步经营打算,开始设计图纸和改造。“扒了建,建了拆,老张被折腾得透不过气了。规划最初是保留我这个院子的,但后来扒掉了,院内水泥地面都墩好了,还得扒不过,老张还是很佩服孙君这个人,说他确实是在为农民办实事,可是专家的理想与农村的现实总是存在距离。”几经折腾的一号院如今已成为游客必来参观的“景点”,开放式的庭院景观精致,里面配有湿地式生态污水处理池,上面种上了花草竹木,小池塘里锦鲤嬉戏,建有卫生厕所和沼气池,功能完善适合居住并且可以经营农家乐,在家可以挣钱,老张很高兴。
一号院全景
三号院的故事:
重拾传统乡村美学,破旧的土房子,经过装修改造,狗头门楼,清水墙和瓦坡房顶,院内种上花草,铺上石头,生气嫣然色彩流动。村里废弃的石磨瓦罐,经过精心设计变成了最佳点缀。三号院的示范作用让村民不再贸然拆除老房子,恢复农民对传统村落美学的价值认知。今天的三号院已经成为参观品茶的好地方了。
三号院外景
2011年8月19日,第一户新建房屋农户,郝长荣家开始动工,拉开了郝堂旧房改造和新建房屋的序幕。
慢慢的,交流学习的游客多了,村民改造起了房子做农家乐,还有年轻人返乡创业。有的经营农家乐,也有咖啡馆和茶庄,经济条件有限的做起了豆腐坊,早餐摊,卖土特产等。周边的村民过来农家乐打工,带活了附近的经济。村里湘里乡味的袁德宏说,“忙的时候请两位大厨和四五个帮手,大厨工资高达5000元。旺季时候8个包厢全部爆满,一天能赚七八千。”
红星大堰景象
2012年5月12日,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带领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学生入住郝堂,建设国内第一个环保生态的干湿尿粪分离厕所,并设计了风雨桥和轻钢架构玻璃窗的岸芷轩。
谢英俊及团队认为: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必须考虑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因素,通过就地取材、低成本、适用技术以及建立开放式构造体系的设计方法,降低成本与技术难度,使农民能参与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现代化房屋兴建。它采用轻质钢架,采用木材、泥土、芦苇等这些农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做成。
公共空间岸芷轩
3.村集体组织发展的故事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郝堂村坚持村民自治,反对招商引资,依照老百姓的想法自己建设家园。大会小会由村民,村民代表,村支两委和协作者参与,共同讨论协商。
在多方参与和协助者帮助下村委能够组织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外出学习和培训,“每次出去,村民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启发,有时坐在大巴上都会热烈讨论发言。聊着聊着,思想也慢慢的解放了。”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凝聚了民心和威望,同时培养了一批年轻村干部如周群,胡荣和郝鹏程等人。
村部改建
在内置金融的基础上,村委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到村集体,做建设用地的18000/亩,公共种植的补贴400斤水稻每亩一年或市值折换。2011年4月26日,村委对流转的土地种植荷花,按照每年3万元对外承包。
同年以村支书曹纪良为董事长,村委会主任胡静为总经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信阳市平桥区绿园生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其中公司利润的10%作为公司人员待遇分配。然后依托不断壮大的村集体财产,建设了很多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14年底,由于绿园公司运营的局限性,就注销了然后重新成立了新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组织。
荷塘和村集体店铺
2011年5月19日,郝堂资源分类中心施工队做工不精细,在村支两委的要求下第一次返工。5月20日,郝堂资源分类中心建设未到达专家设计图纸施工要求,在现场工程师要求下第二次返工。5月25日郝堂资源分类中心因为做工粗糙,施工方被村两委要求进行第三次返工。6月30日,郝堂资源分类中心因修建路面不按专家图纸要求第四次返工。7月22日,郝堂资源分类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不就是垃圾池吗?这池子比我们家都漂亮,有必要吗?”村里施工队大工小工拆得晕头转向,看到“绿十字”的人就心里发毛。“这可是钱啊!可只有钱才能让大家对工程的质量更加重视。”孙君说道。正因为对修建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为郝堂后续的村庄建设打好了基础,让施工队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竹林掩映的村庄公共卫生间
修建出村的公路时,郝堂村委和村民讨论决定,修桥铺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占田占地不补钱,小组内部调整土地;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游客,村里建立了水冲式公共厕所和聘请了村卫生保洁员,负责垃圾处理和卫生清洁;为了丰富村民活动空间,修建了村文化广场,村口的大树广场,龙潭人家前面的银杏广场;为了接待来宾吃饭,村里修建了龙潭茶人家,作为做村集体财产,对外出租经营;
郝堂龙潭人家酒店
为寻回村庄文化历史传承,重建张玉衡故居。抗日志士张玉衡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牺牲在抗日前线,年仅34岁。村庄整理出其生前故事,资料和遗物,成为豫南的一个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叶楠白桦是当代的剧作家和诗人,创造了《今夜星光灿烂》等丰富的文艺作品,村庄为纪念他们建立了叶楠白桦文学馆。
叶楠白桦文学馆
为了提供老人集体活动场所和养老,村里修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居家上门服务为主,比如家里留守老人多或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每个月上门两次为他们洗澡、检查身体、打扫卫生、修剪指甲、整理被子。周末把村里的老人请到一起开展一些活动,聚聚餐,搞一些棋牌娱乐,请医生给他们看看病,量量血压,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
居家养老中心
4.可持续发展实验村的建设2011年4月24日,平桥区可持续发展试验《郝堂茶人家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议书》项目讨论会的召开是郝堂发展的契机。“建设五百年以后依然存在的村庄,实现农民是有尊严的,农村是有价值的,农业是有前途的建设目标。”区长王继军说,“现在新农村建设是千篇一律的“拆”和“建”,我们见到的很多村庄没有不拆的。而我们是要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修复一个村庄,建立一个以村民为主体,以金融合作为核心,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推动村庄发展的示范村。”
村口的百年大树
区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是郝堂再发展的开始。2011-2013年间,水利局在郝堂开展国家级清洁小流域治理示范项目,河道治理采取自然河道设计,疏浚河道7000米,修建拦水坝13座,建设桥梁9座,治理坑塘3口;动工铺设中心村自来水管道并在红星大堰旁建了2000人的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厂;
小流域治理一角
农业局在郝堂推广紫云英种植,修复土壤2000亩为生态农业发展做好基础,能源站推广家用沼气120户;区卫生局在郝堂改建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卫生厕所200座,并推广健康教育和医疗普查;环保厅建设日处理污水150方的人工湿地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岸芷轩旁的自然污水处理
交通局开工建设连接郝堂村和七桥村的七孔桥,修建村庄道路以及郝堂自行车道,部分为保护生态采用了水稳砂石路面;教体局启动郝堂可持续发展教育小学建设项目,建设郝堂宏伟小学;林业局对郝堂所有古树进行普查,保护郝堂的古树;民政局支持建设了郝堂居家养老中心;政局扶持郝堂建房贴息贷款,补贴农户旧房改造每平米130元,以及补贴沼气池改造等等。
郝堂宏伟小学
2013年6月10日-16日,郝堂名俗文化周在郝堂举行,期间12日捷安特自行车比赛在郝堂自行车绿道进行。2013年11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一批建设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郝堂村入选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共有12个村庄入选,郝堂是河南省唯一入选村庄。
骑行风采
游人说,这个村子跟画一样,很好找。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老树......郝堂村的样本意义和价值也也凸现出来了,现在郝堂的发展模式被其他村庄自觉复制,各地交流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旅游高峰时游客过万,政府参与的前期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格桑花开
5.社会组织的参与式共建在整合各方面资源的村庄建设过程中,郝堂进行了社会组织参与村庄建设村庄的尝试。2011年3月老禹发起成立了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并通过看大学生村官日志和走访调查挑选了姜佳佳、陶良金到郝堂进行村庄发展记录并以NGO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协助者中心成员
协作者中心培养志愿者以协作者身份参与农村建设,在协作农民过程中,为农村建设培养本地的协作人才和社会组织,创新了农村建设的方法和模式。他们秉承“助人互助、互助助人”的协作者理念在乡村开展工作。他们以协作者身份协助村支两委和村民的对话,并且将外界公益组织资源对接进入村庄,作为背后的第三方用文字和照片客观记录了村庄的发展过程。友成小鹰计划的小鹰们,便是通过协作者中心的身份来服务乡村。
岸芷轩一角
2012年5月7日,郝堂村的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案例获得了“芯世界”公益创新一等奖,奖金10万。6月1日,协作者中心利用10万元租赁村里150亩荷塘经营,获得三年承包权。姜佳佳和朱菊成立了学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专门管理荷塘。采摘莲蓬售以0.8元一个的价格批发给当地农民,农民再以2元售卖给游客。“有人说我们的售价过低,实际上我们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让村民转变观念,明白不一定要守着土地种麦子,稻子,只要认清价值,其他作物也能挣钱”姜佳佳说,并且她变害为宝,将小龙虾的捕捞权以8000一年进行拍卖。
采摘莲蓬荷叶
同年以姜佳佳为主导成立了郝堂青年创业合作社,为村庄的年轻人提供创业支持和技术指导。村民原先卖的酒包装简陋,合作社成立后第一件事设计了新的郝堂米酒包装,售卖给村民。经过包装的米酒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维护了村庄的集体形象,带动了服务意识更新。合作社加入了炒茶师傅,带动了郝堂村民炒茶技术的提升,提高了村民收入。现在青年创业合作社想承接手工坊改造为创客空间,并设置炒茶坊和青旅,准备进一步带动郝堂茶叶的发展和打造村集体品牌。
炒茶
岸芷轩原先作为污水处理池上方的遮丑建筑,由于管理成本高面临着种种问题。姜佳佳将岸芷轩租借下来,作为青年创业合作社的办公室,并且将其改造为一个开放式的公益服务平台。
绿萝垂帘,莲蓬荷叶点缀,铜钱草野蛮生长,风铃摇曳。惬意舒适的岸芷轩成为了返乡青年交流,游客休闲,小孩放学了写作业和课外绘本阅读的公益开放空间。
讲座交流
2013年协作者中心成立乡村教师俱乐部,致力于促进平桥区乡村教师个人成长,并在心理专家指导下成立了巴林特小组进行师生关系的改良探索。协作者中心围绕着“知自然,爱家乡”的教育理念,进行乡村小学课程的开发,不仅为城市培养大学生人才,也为培养乡村发展建设的本村人才,先后开发了茶文化课,阅读课,手工课程和自然种植教育课等乡土课程。
2013年11月23日,协作者中心对接了北京营养师俱乐部,为郝堂小学食育教育设计方案,主要在于培养小孩健康的生活方式。
小学食育餐厅
2011年11月28日协作者中心对接了爱心基金会在郝堂开展健康服务进家庭,调研发现并致力解决村妇女剖腹产率偏高,母乳喂养偏低,两岁内婴幼儿抗生素过度使用以及老人对慢性病认知度低的问题。项目给村民带来了卫生习惯的改变,健康意识的培养。
2013年2月3日协作者中心对接了北京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村集体投资建设,公益组织运营,社会力量参与,专业人员管理”的农村养老模式探索,并组织郝堂村干部去接受养老培训指导。
公益剪发下乡为老人服务
6.外来企业在郝堂的发展郝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企业的捐赠和支持,在2011年—2013年期间,信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向郝堂村委捐赠水泥300吨;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公司想郝堂村委捐赠钢筋40吨支持村庄建设;信合建设投资集团无偿借给夕阳红合作社160万,使用2年,作为爱心存款;许昌宏伟实业有限公司为郝堂宏伟小学建设捐款50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为郝堂村捐赠图书两万册;巨世电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公司董事长金瑞章捐赠80万建设郝堂村礼堂,并且捐赠安装了20盏太阳能景观灯;河南东方房地产开发公司向郝堂捐赠了自行车200辆;
佛灵山建设的茶楼
2012年7月4日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的总部在郝堂建设,为各地乡建交流提供场所;2013年1月16日振华纺织品有限公司在郝堂建设振华手工坊,致力于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设想是妇女送孩子上学来上班,下班后接送孩子,并且毛衣制品可以当成工艺品就地销售,但由于用眼要求高,妇女宁愿选择工资低的农家乐打杂而导致失败。信阳勇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郝堂向马湾组流转150亩地建立植车厘子和蓝莓采摘园,流转农户土地并雇佣农户干活但由于地处偏僻尚未开发完全导致撂荒。
闲置的手工坊
郝堂村的故事从养老的内置金融为切入点开始,吸纳乡贤的捐赠支持,村民的养老股金,以村支两委为负责人,建立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激活了村庄各种生产要素金融化,作为银行和信用社的有效补充,解决了农村农民贷款难问题。
通过以孝道为出发点,找回传统文化的根,让老人老有所养。而年轻人要贷款需要多个老人担保,促进年轻人关心老人,孝敬老人。内置金融发挥了村庄银行的作用,盘活了村庄的各种生产要素(林、田、塘等),让“死资产”抵押转化为“活资金”,同时低利息有利于农户扩大经营,并且方便有尊严完成的贷款。村委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了执政能力的提升了在群众中的威望,并且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吸引了政府和各方关注。
农家乐和菜园子
第二个阶段,政府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补贴作为撬动郝堂发展的杠杆,撬动了农户的资金和民间资金的注入。在这个基础上,农户加速改造了房屋和新建房屋,快速形成了规模效益。在这个时期伴随着企业投资和捐赠,公益组织的投入作为政府之外的补充使得郝堂村的能够更快更综合的发展起来,村集体财产剧增。
夏季荷花怒放
第三个阶段,随着政府资金的撤走,村庄系统外的游客成为新的动力源支撑郝堂村的运转。农户花钱改造房子,不少农户贷款盖了新房子,负债累累。内置金融动力不足以支持整个村庄体系发展,郝堂村的传统农业产业经济(茶园和板栗园)也不足以让农民获得足够收入,而体验式农村休闲旅游支撑了农民不外出打工而能还债和生活在村庄内。遗憾的是,郝堂村打造的可持续发展示范村由于“被过度消费”走得过快,没有完成有机农业和茶产业的平稳落地,导致没有产业支撑。
络绎不绝的游客
而游客的过多到来促成了郝堂走向旅游村,农户新建农家乐过多过快,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和政府前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及协助者中心的参与式多方构建,旅游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而村集体前期的流转的土地控制了村庄的整体规划,村庄建设没有变得太乱,村集体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大资本下乡,没有变成外来人员经营的旅游村,村庄还是农民当家做主。但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中心村的第一批村民实现了财富爆发式增长,周边偏僻的农家乐游客稀少,一年到头挣不到钱,犹如鸡翼尖,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导致资不抵债农家乐经营不下去,对外出租,这是个需要注意的信号。
7.郝堂的明天随着郝堂的发展,红星组接待游客显得不足,村委也在带动周边村民小组的发展,比如马湾,郝湾和曹家湾等,进一步在修路和流转土地为开发做准备。哪怕是今天的郝堂,也没有太多年轻人的回来。村庄里除了农家乐,也看不到其他通往明天的道路,没有年轻人回来可以生活工作的土壤。
我原以为种下种子,就会收获春天。其实不是的,种下种子,收获的是单一重复的果实,就像那水稻田,就像郝堂各处的农家乐。要收获多彩的春天,需要的是种下土壤,风雨会带来种子,鸟儿会带来种子,来年野花野草自会带来芬芳和无限可能色彩斑斓的春天。而大多数乡村,即使郝堂这样的土壤也异常稀缺。
幸运的是村庄建设之初就有驻村的协作者中心陪伴着郝堂。而我们小鹰,在这里贴着大地成长。我在这做着村庄的公共事务服务,经营着公众号,寻找着外界入村的资源。我在这里尝试着融入生活,却看到了乡愁和乡村建设的真正含义——那就是自己真正的生活在这个村庄,建设这个村庄从而改变这个村庄。
郝堂的年轻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已经比绝大多数乡村的年轻人,有着充满生机和未来的故乡!
郝堂村的故事,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