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宝鸡地名与城史纪元:陈宝祠、陈仓城变迁刍论

(来源:网站编辑 2022-11-01 20:14)
文章正文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陈宝”及“陈宝祠”史事,最早见于《史记》记载。秦文公于汧渭之会一带游猎时获至宝,遂奉祀陈宝于陈仓城内。秦汉时期,陈宝祠位列国家典祀行列。有关陈宝的历史典故不绝于史书典籍,所谓“陈宝鸣鸡”之瑞是追溯宝鸡地名起源之渊薮。陈宝祠几经兴废和移位,但始终没有脱离陈仓城的范围,是确定陈仓城地望最重要的地理参照坐标。陈仓城是宝鸡市区界内第一座在文献中被明确记载、并为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所完全印证的古代城址,标志着宝鸡市城史纪元的开篇。

[关键词]陈宝;陈宝祠;陈仓城;斗鸡台;城史纪元

“陈宝”及“陈宝祠”史事,最早见于《史记》所载之秦文公于汧渭之会一带游猎时获至宝,奉祀于陈仓城内。有关陈宝的历史典故不绝于史书典籍,是追溯宝鸡地名起源之渊薮。与之相关的陈仓城则揭开了宝鸡城史纪元的开篇。本文拟在对前人研究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利用新近刊布之徐旭生、苏秉琦诸先贤日记信札等一手材料,试图还原陈宝祠与陈仓城的历史变迁,并就宝鸡地名与城史纪元等问题再作发微。

一、 陈宝祠的历史变迁

陈宝祠位于宝鸡市区东部以斗鸡台为中心的戴家湾遗址内。斗鸡台是位于戴家湾村以北、戴家沟与刘家沟之间的一块台地。根据古环境学与地质学的研究,渭河在水量充沛时期常年在河谷内冲荡,进行缓慢侧蚀。现斗鸡台车站北塬和陈宝祠所在台地下游,形成了两处向北弯曲的大弧。陈宝祠所在的斗鸡台正是这两处大弧之间向渭河方向突出的岬角台地。其地形样貌与隔河相对之石鼓山石咀头(今中华石鼓园所在)如出一辙。斗鸡台台地西因而形成了一个山坳,当地称陈仓峪。据传韩信“暗度陈仓”后曾在此藏兵。民国11年(1922)《宝鸡县志•古迹》“陈仓峪”条云:“在县东十五里北阪中,其地前凸后凹,上倚高原,下临峻坡,天然营垒,实为凭险奥区。”这里的“前凸后凹”正是对斗鸡台与陈仓峪地形相对走势的准确描述。

20世纪30年代修建陇海铁路时,出于对古迹陈宝祠的保护,在杨虎城将军和邵力子先生的主持下,铁路从陈宝祠下方、由其二人亲自题写碑额的“斗鸡台隧道”中穿行而过。苏秉琦先生在其撰写的著名考古学报告《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开篇便有如下记述:“乘陇海铁路火车,由西安至宝鸡,在未抵达目的地之前,经过最后一个小站,不远便看到一个隧道。在隧道口上方,有一横额,曰‘斗鸡台’,即本院曾经发掘过的遗址所在。因本院的发掘,事在铁路未通之前,据说,该隧道的穿凿,乃出于路局主管人保护古迹的美意,而非工程上的必需。因此,此一横额刻石,亦可说是本院在此发掘的一个纪念。”

“陈宝”及“陈宝祠”史事,最早见于《史记》所载之秦文公于汧渭之会一带游猎时获至宝。《史记•秦本纪》:“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有关秦人早期都城“汧渭之会”的地望争议颇多,有眉县古城、戴家湾陈仓城、陈仓区魏家崖、陈家崖、长青镇孙家南头等诸说。梁云教授团队近年在陈家崖的考古调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线索,且陈家崖地处汧、渭两河东夹角,地形开阔。笔者倾向于此观点。《史记•秦本纪》而后有云:“(文公)十九年,得陈宝”。又《史记•封禅书》:“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 “陈仓北阪城”即为陈仓城,可知供奉陈宝之祠位于城内。《史记•秦本纪》中所记于“汧渭之会”所“营邑”之城为秦文公时期秦国都城,当与“陈仓北阪城”无涉,二者不可混淆。

所谓“陈宝”,一般或释义为“陈仓之宝”。东汉应劭曰:“时以宝瑞作陈宝祠,在陈仓,故曰陈宝。”陈宝“若石云”意味着其纹理大约状似云霞之类。《史记集解》引汉魏时人苏林曰:“(若石)质似石,似肝。”《水经注》亦有“得若石焉,其色如肝”之语,从年代上看,陈宝“似肝”至少在苏林所处的汉魏之际已有流传,《水经注》著文史源或肇端于此。至于陈宝为何物,苏秉琦先生即提出其“原不过为‘流星’,‘陨石’,特神乎其说而已”。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若”之语境常与上天或神祇有关,“陈宝”应为一枚天外陨石。

有关“陈宝”的记述后世不绝于史。秦国及秦汉时期已位列国家祭祀仪典,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祠祝。《史记•封禅书》记载,秦文公时即已“以一牢祠,命曰陈宝”。郑玄注《周礼•宰夫》有“三牲牛羊豕具,为一牢者”的记述,说明这一时期的陈宝祠祀已享用太牢祭典。秦朝时,《史记•封禅书》云:“唯雍四畤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及四仲之月月祠,陈宝节来一祠。”《汉书•郊祀志》则记载了陈宝之祠祀再次享用太牢祭典:“及陈宝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余岁矣,汉兴世世常来,光赤黄,长四五丈,直祠而息,音声砰隐,野鸡皆雊。每见雍太祝祠以太牢,遣候者乘传驰诣行在所,以为福祥。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来,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此阳气旧祠也。”秦汉以降,又常以“陈宝鸣鸡”以为祥瑞气象,逐渐为后人所尊崇。东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所记尤为传奇,最是称著。然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太康地志》,其年代或早于《搜神记》成书时间,其文曰:“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媦亦语云:‘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乃逐二童子,化为雉,雌上陈仓北阪,为石,秦祠之。”而后《搜神记》《博物志》等均有载,至《宋书•符瑞志》集诸史于大成,并补缀“雄南飞集南阳穰县,其后光武兴于南阳”。“陈宝鸣鸡”还见于东汉张衡《西京赋》:“岐梁汧雍,陈宝鸡鸣在焉。”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雉县”条引《太康地志》云“陈仓人所逐二童子名宝鸡者”,应系“宝鸡”独立出现之最早史证。西晋潘岳《西征赋》亦有“宝鸡前鸣,甘泉后涌”之语。总之,由陈宝而衍生出来的神话传说渐次流传开来。陈宝二童子既有雌雄之别,于是又演绎出了美丽贤惠、法力非凡的陈宝夫人形象。后世有时亦以“宝鸡祠”代称“陈宝祠”,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东。石鸡在陈仓山上。”

“陈宝”与神鸡福瑞等意象元素的构合,大致完成于汉魏之时,其背后隐含着自东汉以来大盛之谶纬学说的遗痕。唐肃宗时期更名陈仓为宝鸡,“是对陈宝祠历史典故的概况和提示,是对陈宝祠第二次流星陨石之瑞的概括和提示”,蕴含着唐肃宗内心对祥瑞特殊的帝王心理。

有意思的是,今陈宝祠所在之台地依然以斗鸡台名之,旧称祀鸡台。明清至民国地方志对陈宝祠与祀鸡台的著录大致相同,可见系著者因袭传抄。明代《重修凤翔府志》对陈宝祠、陈仓故城、祀鸡台均有著录,并言祀鸡台“遗址存”。《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184《凤翔府二•古迹》“祀鸡台”条之记述略显丰富:“在宝鸡县东二十里,明统志:秦文公立宝鸡祠,筑此台祀之。”《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184《凤翔府二•祠庙》:“陈宝祠。在宝鸡县东二十里,久废。”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宝鸡县志•古迹》:“治东二十里,秦文公立陈宝祠,筑此祀之址。”(见图1、图2)


民国11年(1922)《宝鸡县志•古迹》云:“祀鸡台。旧志云,即陈宝夫人祠。在县东十七里官道北。”此处之“陈宝夫人祠”已与陈宝祠混同。苏秉琦先生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对斗鸡台、祀鸡台、宝鸡、陈宝及陈宝夫人等诸地名与神祇关联即已作考究,这大概可称得上是宝鸡地名学最早的科学研究。宝鸡之得名源出于自秦文公以来历代不断“层累”之“陈宝鸣鸡”的典故,已几为地方学界之通说。苏先生对陈宝祠历史地位的肯定则奠定了后世论述之基石,兹录文如下:“以现存的祠庙规模而论,可谓平平无奇,一无可取。但就祠庙的历史而论,则又极不寻常,值得大书特书。第一,此祠在我国古代的神祇祀典中恐为最富于浪漫色彩的一个。第二,此祠在海内古神祇中,除天、地、灶王之类,似建立最早。第三,此祠自秦文公初建至现在,虽史料残缺,不尽可考,然其间存续之迹,大半可辨,享祀之久,海内无二。”

关于秦文公至汉代陈宝祠的方位,唐代《括地志》云:“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东。”汉陈仓县沿袭秦国及秦代奉祀“陈宝”之陈仓城,陈宝祠在其城中是毫无疑问的。据《宝鸡戴家湾考古研究报告》公布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仓城卫星图,墙体南部似有一方形祭坛遗迹,东西长度经校正为55~60米,南北宽度暂不详。(见图3)今土台已消失,但经考古人员勘探,这一带有东西向延伸之大型建筑夯土基址,地表散见少量秦汉瓦砾,似与城内祠祀陈宝之“祀鸡台”有关。梁云曾参照陈直语——斗鸡台火车站一带曾出土过包括“羽阳千岁”“羽阳千秋”“羽阳临渭”等上万枚瓦当,故而提出“羽阳宫或在汉陈仓城内,或与之毗邻”,“应该是陈宝祠的斋宫”),可备一说。


徐旭生、苏秉琦等先生入住之陈宝祠系清乾隆四年(1739)由宝鸡县令乔光烈主持重建于陈仓城之南。苏秉琦先生述其所在“是一座土堡。土堡内,一片麦田,已无人居。”1995年《重建陈宝夫人祠铭》云:“宝殿三楹,依崖而立。卷棚献堂,宇敞轩明。崖辟仙洞,深邃幽奇。陈宝仙像,端坐神龛,婉约庄严。古建矗立,存至西宝铁路复线修建之时。”陈宝祠在当时尚有庙管会,有公地十亩,以地养庙。庙内有方丈和僧人驻祠。鉴于民国时期戴家湾村一带的艰苦条件,考古发掘办公和居住地点便选在了尚可勉强居住的陈宝祠内(见图4)。


据1934年4月19日《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记述:“十九日,与仲侣县长(即时任宝鸡县县长全祖谋,笔者注)偕往斗鸡台。至村西头,大道北有一庙,内有第二学区区立第二十七小学。据言临时办公处可设于此,乃下车入观。未几,正区长田君,副区长韩君,前任区长□君,村长张君,排长杨君均至。校中教员符君。问此何庙,符君言系娘娘庙。庙大门三间,无神像,画塑剥落。正殿三间,有画壁神像。陪殿三,各一间,内有神像画壁,无门窗。教员住室一间,门窗全。后面有洞二。”苏秉琦先生对其有此描述:“光景动人的陈宝,也式微的不堪了。现在只有不大的三间正殿,三间门洞,和四小间东西厢房。”

该年5月18日徐旭生致李书华之信函中有云:“此七村中,庙虽不少,而成社之庙,则指古陈宝庙。此庙名亦吾辈据旧书名之,土人则仅曰‘娘娘庙’。”另据该年4月20日《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云,陈宝祠“庙固无额,而神龛前颜曰‘陈仓福神’,当非无故”。联曰“神降陈仓,瑞映岐阳鸣凤;庙临渭水,祥开鄜野飞熊”。日记中所载之“娘娘庙”实为陈仓时人对“陈宝(夫人)祠”的俗称,从对联中亦可见民国时期该地区居民对陈宝典故的来龙去脉依然有着清晰的认识。

又据当代碑记可知,清代陈宝祠与斗鸡台隧道大抵同时消逝于20世纪80年代的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

1995年,为延续民间传统信仰对陈宝的祭祀,由宝鸡市炎帝研究会、宝鸡市政协、宝鸡市陈仓镇戴家湾村委会等筹资,再度选址兴修了新的陈宝夫人祠,后有所增葺,与陈宝奉祀合二为一,遂一般以陈宝祠称之。主殿“陈宝祠”匾额由陕西著名书法家任步武先生题写(见图5)。据1998年、1999年两通《重建陈宝祠记》碑文,陈宝祠新址“北依文公城(即陈仓城,笔者注),东望卧龙寺,南临祀鸡台,西接长乐原”。2013年,因修建上塬公路,陈宝祠所在大半院落被占。2015年底,仅剩之唯一一座大殿毁于火患。


时隔十年后再度造访,沧海桑田,台塬样貌已大变。祠庙遗迹紧挨近年新修之上塬公路,祠庙已荡然无存,唯有土崖之下两孔危旧窑洞延绵供奉。东侧一孔窑洞内供奉土地爷,洞口门额对联横批却写着“尊师重道”。中间一孔供奉观音菩萨。西侧窑洞内部业已塌毁。1995年立《重建陈宝夫人祠铭》已渐漫漶,且碑身下部也埋于公路旁的堆土之中(见图6)。


宝鸡地区奉祀陈宝夫人的祠庙尚有几处,陈仓故城以西、铁路涵洞以北的团结村二队刘家湾有一处陈宝夫人祠,由一座大殿、一座小殿和几孔破窑组成。宝鸡金台观三叠崖下有一处供奉陈宝的小龛,香火很旺。鸡峰山靠近峰顶处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陈宝夫人道观(宝鸡祠)。它们虽然均远离了信仰原生的空间,但依旧延绵着从遥远历史传续而来的虔诚与记忆。

二、 陈仓城与宝鸡城史纪元

陈宝祠所在之戴家湾一带古代遗存极为丰富,在历史上不仅是西周高等级贵族墓葬区,也是秦文公至隋代陈仓县徙治于北周留谷城(今宝鸡市金台区北崖中学一带)前历代陈仓城故址之所在。

自1901年以来,戴家湾地区屡有盗挖古墓的事件发生,常有珍贵文物流出,其中著名者如收录于《陶斋吉金录》中的端方旧藏“柉禁十三器”,后流落美国,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28年,盘踞于凤翔一带的军阀党玉琨(又名党拐子)大肆盗掘墓葬,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西周青铜重器,如周公东征铜方鼎、鲁侯熙铜鬲、毛伯鼎等。亦有学者指出,1963年发现于宝鸡贾村镇的西周高等级礼器何尊的原始出土地点可能就在戴家湾,其历史经纬与党玉琨在这一带盗宝时、受雇用民工私藏宝藏有关。这一当世惨剧,为徐旭生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促成后来斗鸡台考古发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年在隔河相对之石鼓山发现的西周高等级贵族墓葬,同样发现了一大一小两件铜禁。石鼓山墓地与戴家湾墓地这两处高级别的西周贵族墓地之间很可能存在着某种神秘而密切的联系。有关戴家湾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学界已有专论。总之,考古资料表明,在西周早期,以戴家湾为中心的贾村塬至千河流域一带活跃着一支文化发展水平相当高的周族势力,是《史记•秦本纪》中所载秦文公云“昔周邑”之所在。

霍彦儒先生将宝鸡建城年代的判断标准归纳为四个方面:市区界内、时间明确、文献记载、考古依据。笔者深为赞同,上述标准亦符合绝大多数城市探讨其城史纪元的根本原则。如若以此为据,那么毫无疑问,秦文公在今戴家湾地区营建之“陈仓北阪城”(陈仓上城)当为宝鸡市建城之始。该城始建于秦文公十九年(前747)“得陈宝”之后,其地理位置已由过去的宝鸡城区东郊变为新市区的中心地带,历代文献对其记载不绝如缕,且得到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积累下来的丰富考古学材料的确凿佐证。

历座陈宝祠的选址虽几经变换——由陈仓城内至城之南、官道北,再至斗鸡台上,但均为近距离、小范围移动,是确定陈仓城遗址最重要的地理参照坐标。陈仓城由秦文公时期始建之陈仓上城(汉陈仓县)与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郝昭修建之陈仓下城组成。《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中“右扶风”条目下俱有“陈仓县”。又《水经注•渭水》云:“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祥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唐人李吉甫总纂《元和郡县图志》一言以概之:“今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宝鸡县志》“古迹”条记述:“陈仓城。治东二十里,二城相连,上城秦文公筑,下城魏将郝昭筑,汉诸葛亮兵出陈仓,攻图二十余日,无所利,乃引而去。”这部县志还将“陈仓汉址”列入“宝鸡八景”。《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184《凤翔府二》“古迹”条对“陈仓故城”有非常详细的著录,对其历史经纬与地望做了综合概述。民国11年(1922)《宝鸡县志》卷13亦因袭上述论说,并对“陈仓汉址”之“景胜”做了最是精准的描述:“陈仓汉址,在今治城东十五里原坡中,自下视之,一望坡地,浑无区别,傍原而上至其地,则豁然宽平,后倚原麓,前横高岸,势据建瓴,可容兵马数千,诚异境也。相传汉初暗度陈仓,屯兵于此。傍有小泉,云是韩信马跑地作穴所出,俗名陈仓峪。”

陈仓城遗址历经两千年风霜洗礼,遗迹几已湮没无闻。民国时期陇海铁路的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引渭渠及近年通向蟠龙新区之上塬公路的兴修、20世纪80年代陇海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以及驾校、陂塘、工厂等现代建筑工程,已将遗址切割得支离破碎。陈仓城遗址现仅残存土墙一段,年代不详,但大抵与陈仓上城之北墙相合(见图7)。据上文所云疑似“祀鸡台”方形建筑台基,如以残存墙体和夯土基址为坐标,可推知陈仓上城的大致方位。


陈仓下城遗存远较陈仓上城清晰和丰富。徐旭生先生初来斗鸡台遗址时即已在陈宝祠后身土堡区域内发现“汉钱多件”。据其1934年5月4日记述:“上午见向东又一墓洞,下午在此墓洞下层,发现一沟,且见瓦片破痕极新,知墓已为人盗过。盗自北方来。察破陶片,知墓大约属汉代。”沟东坑内亦曾发现五铢钱多枚。苏秉琦先生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中亦有认定:“今祠之前后左右,均属汉式陶瓦片。······土堡露头大都为汉式砖、瓦、陶片。由此推测,祠堡所在,或即周秦汉诸朝古祠遗址之一部分,抑或即古陈仓城遗址之一部分。”苏先生将“土堡”亦纳入周朝遗址,已被后来的考古材料所否定,但其定谳为汉代遗址则是完全正确的。1986年在原斗鸡台隧道顶部陈仓下城的范围内抢救性发掘了汉代灰坑161个、炉灶7座、水井9眼,以及汉代大陶罐、玉璧残片、印章、封泥、五铢钱等汉代遗物。1995、1997年中意合作考古队在对1995年建陈宝祠北台地上T0604的发掘清理中,发现了人类频繁活动所遗留下的战国中期至东汉晚期的灰土堆积层和墓葬群,表明此处附近当有城邑或较大的聚落区。2007年6月和8月,地处戴家湾与长乐塬之间的团结村基建中又发现了两件刻有“陈仓”铭文的西汉时期青铜鼎。上述考古发现再次为陈仓城址(特别是陈仓下城)所在提供了考古学佐证(见图8)。


三、 关于陈宝祠与陈仓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陈宝祠与陈仓城具有悠久的信仰传统和营建历史,是中国古代神祇信仰体系和城市史发展重要的物化载体和文化遗产,是宝鸡城市精神得以延绵的重要文化源头,有关部门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挖掘,积极弘扬乡邦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该遗址至今仍处于未科学保护的原生状态,现状堪忧。遗址内除了引渭渠边两通立于不同时期的文物保护碑外,再无任何标识。为此,笔者拟就陈宝祠与陈仓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第一,复建陈宝祠。1995年修建的陈宝祠虽已毁于火患,新建上塬立交公路又将原址一分为二,但其场地仍在,土崖边几孔窑洞依然在延续供奉,并有专人守护。公路西侧的祠庙灶房、院落尚存,附近香客常常来此祭祷、除草、清扫。可见陈宝祠并未完全废弃,除被毁主殿外,一些附属设施依然可以勉强正常使用,具有再利用和再开发的物质基础和信众基础。陈宝信仰作为华夏历史最为悠久、且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仰,理应作为宝鸡地区历史文化的代表而受到保护和重视。因此,在陈仓城故址内复建陈宝祠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划定陈仓城故址范围,对残存遗迹进行切实保护。目前陈仓城内最明显的残迹系位于城北上塬公路旁的一段土墙。墙基虽有水泥与石块混筑加固,但墙体上部未有任何保护,附近亦无任何文物标识提示,降水、风蚀与人为活动(主要是机动车行驶所产生的震动)依然会对该段珍贵墙体产生巨大威胁。遗址区内其他经考古调查勘探出的地下遗迹也应树碑立牌,明确文物保护责任。除此之外,对遗址内废弃厂舍、陂塘、废窑及其他人工建筑予以清理、填埋,恢复遗址区内的自然风貌。

第三,建设“陈仓故城遗址公园”。陈宝祠与陈仓城遗址从古至今本就是相生相伴的整体,应对其统一规划,效仿我国其他城市大遗址保护方案,学习其先进经验,建设遗址公园。其具体举措,例如将戴家沟、斗鸡台界内土路进行整修和路面硬化处理,加强台塬体绿化建设,并在塬下路口和铁路涵洞处设置遗址历史背景和文物保护相关信息介绍。甚至可以效仿市区北部的北坡金台森林公园,将陈仓城遗址与与之毗邻之东部戴家湾生态公园统合为一个整体,打造宝鸡新市区大型城市绿地和天然氧吧。如有条件,亦可在遗址区内营建小型展览场馆,将陈宝祠、陈仓城的历史经纬、考古发掘,与戴家湾村史与行政中心地区的时代巨变融为一体,进行集中展示。

第四,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开辟戴家湾遗址展览专区,集中展示戴家湾西周墓地与陈仓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且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以青铜器文化为专题的展馆,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展馆内很少能够看到戴家湾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这与其展陈定位显然有所不符。因此,我们应利用当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正在积极进行展陈改造的大好时机,充分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将戴家湾青铜器群及其他陈仓城文物纳入展陈行列。这对进一步深化宝鸡城市文化建设、推广和宣传宝鸡“青铜器之乡”的城市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结语

陈宝之祀及其典故、信仰流传深广,宝鸡之得名正是这一文化现象长久流布的直接结果。宝鸡自唐肃宗年间正式得名,其称谓相沿千年而无有变动。陈宝祠虽几经兴废,但作为华夏神祇信仰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的陈宝信仰,至今在宝鸡地区民间依然有着深厚的土壤。“宝鸡”这一地名作为陈宝信仰的记忆载体,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奉祀陈宝的“陈仓北阪城”则揭开了宝鸡市城史纪元的开篇。陈仓城是宝鸡市区界内第一座在文献中被明确记载、并为20世纪以来考古发掘所完全印证的古代城址,其作为宝鸡城市之源是毫无疑义的。随着宝鸡市区的东扩,戴家湾早已褪去了郊区灰暗的底色,成为以宝鸡行政中心、盛世广场、三迪商圈为城市肌理的新市区的中心所在,古老的陈仓城再度焕发出时代的勃勃生机。

文章作者:王俊铮

文章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选稿:耿曈

编辑:李春燕

校对:计梦菲

审定:黎淑琪

责任编辑:李春燕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