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陕西宝鸡北部一带的西秦刺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是当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瑰宝。
5月21日上午,“乡村振兴的宝鸡实践”——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一行,走进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近距离感受西秦刺绣的魅力,并探究这项传统技艺对村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虎头鞋。
马图案刺绣。
绣有“中国”字样的青铜器造型刺绣,色彩、光泽与实物几乎一样,如果不是用手摸,肉眼很难看出是刺绣。
一进产业园销售展示间,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琳琅满目、造型各异的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各种花鸟鱼虫图案的刺绣,一个巨大的老虎造型的刺绣前,引来不少人驻足拍照。
巨大的虎头鞋刺绣,非常惹人注目。
“我曾经在上海一家服装厂打工15年,学会了服装设计的工艺,就想着回家乡做点事。”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资深“绣娘”王海燕告诉记者,她返乡创业,通过改进传统的西秦刺绣技法,将手工刺绣与机器加工相结合,让刺绣实现了生产的“流水线”化,提升了生产效率,也让产品质量得到改善。
通过电商销售,每年旺季月均销售虎头帽等产品两三万件,广受市场欢迎。
王海燕在店门口接受记者采访并展示北京冬奥会上走红的虎头帽。
自己富裕不忘乡亲,据介绍,王海燕的合作社在千阳地区培训带动了3000多名村民加入刺绣行列,助力她们一针一线绣出和美生活。
记者团一行参观调研西秦刺绣产业园。
据了解,在整个西秦产业园像王海燕这样的刺绣合作社还有很多,当地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引导21个刺绣合作社,带动周边1.2万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创业。目前,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内设产品展销、研发制作、技能培训、民俗文化、电商推广五大功能区,采取社区工厂模式,安排就业100多人,带动就业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形成了集研发、制作、展销、培训于一体的刺绣文化产业园,被省文化厅表彰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另一家工坊,调研团实地采访刺绣过程,两位年轻的绣娘正在进行刺绣。
通过“生产在村内、销售在全国”,千阳刺绣成功打造非遗产业化开发、西秦刺绣、千阳绣娘、庭院经济四大品牌,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品牌项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非遗工坊建设典型案例。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志浩 发自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