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青铜器之乡“宝鸡”,震古烁今的文明之花

(来源:网站编辑 2023-04-02 05:18)
文章正文

宝鸡市,古称陈仓,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南经散关通巴蜀,西越陇坂接甘青。这块1.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山川形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由于宝鸡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塞,众多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融合,中原文化基因的传播,西域、甘青、巴蜀文化的浸润,表现出文化的兼容性。中华文明的序幕正是在宝鸡大地上拉开的,并以非凡的智慧和炽热的血汗催开了更为鲜艳的文明之花,它所裹挟的无以量计的智慧、魅力和血泪,震古烁今。



一、唐肃宗改“陈仓”为“宝鸡”

渭河,古称渭水,是宝鸡地区的中轴线,两岸有富饶的川道平原。宽阔的北部台塬,是《诗经》里描绘“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沃土故地;千河从陇山和千山间穿过汇入渭河,是《石鼓文》中称之为“汧殹沔沔,丞丞皮淖渊”的丰泽宝地。

然而,秦岭的险峻地势,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巨大阻碍,诗人李白就曾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通行旅,古人凿壁锤石,架木为桥,开通了子午(又称子午栈道)、傥骆(又称骆谷道)、褒斜栈道和陈仓道(又称故道)。地处宝鸡市南郊的大散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川陕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诗句。

唐至德二年(公元前757),高举平叛大旗的唐肃宗设凤翔为西京,期间闻“昔有石鸡啼鸣”之瑞,改陈仓为宝鸡。



二、“炎帝故里”宝鸡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今日宝鸡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的重要地区之一,为“炎帝故里”。从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北首岭遗址发掘出土的牙饰、蚌饰、骨饰、石饰、榧螺及用于束发的骨笄,用于腕饰的陶环等众多文物,为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要的一脉。据史籍记载,炎黄子孙祭祀先祖最早在宝鸡举行。《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提出姜炎文化,简言之,就是远古时期,炎帝率领姜炎族在其原生地——宝鸡渭河流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著名金石家、楚辞专家文怀沙称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根与本。在炎帝创造用火、发明农业的艰难历程中,姜炎族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



三、周秦王朝发祥地

在殷商晚期,生活在今宝鸡地区以北幽地的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迁至岐山(今岐山、扶风一带)脚下的周原后,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最后一举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一直到周平王东迁为止,周原作为周人的发祥地和宗庙所在地,长达三百多年。

西周中期,非子在千渭之会(今宝鸡市东千河与渭河交汇之处)养马有功,孝王封之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赢氏祀,号曰秦赢”(《史记·秦本纪》)。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救驾有功,被赏宅受国,始封为诸侯。春秋初,秦文公“东猎”迁都于赢秦故邑,从此秦人日趋强盛。秦穆公时,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宝鸡凤翔县(古称雍城),是先秦经营过近三百年的都邑。战国时期,孝公变法,综合国力大增,为秦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原、雍城两大遗址的发掘,印证了周秦王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岐周文化和雍秦文化,这无疑是华夏文化的两大根基。

岐周文化,包含敬天、尊祖、护宗、保民的思想理念和崇礼、明德、尚贤、教化的文化内涵;雍秦文化,包含尚武、尚大、重利、图强的思想理念和进取、开放、开拓、创新的文化风格。从周原发祥的周人,留给后人的是崇德尚礼、诚信和谐的品格风范;从雍秦崛起的秦人,留给后人的是以法治国,实现大一统的国家风貌。



四、青铜器之乡“宝鸡”

在宝鸡秦都雍城遗址的秦公陵园内,共有43座秦公大墓,从秦公一号大墓的规模,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强盛。

在宝鸡市中心区的渭河之畔,有一条形似长龙的山峦伸向秦岭深处,其“龙头”叫石鼓山,山顶上的石鼓阁内,陈列着十面硕大的石鼓。唐初在今宝鸡石鼓山发现的“陈仓石鼓”,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十个石鼓,每个重约一吨,鼓面用大篆书体镌刻着十首四言古诗,史称石鼓文,真实地记载了秦人建城、造田、庆典、捕鱼、狩猎、祭祀、行军、作战等重大活动。



在宝鸡周原故土上,分布有西周时期的墓葬、宗庙建筑、居住、窖藏遗址。从汉宣帝(刘询)时发现第一件青铜器尸臣鼎之后,连绵2000余年,出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其中有铸长篇铭文的晚清“四大国宝”,有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重器鸿宝。

2003年1月19日,在宝鸡眉县杨家村的黄土高坡上,发掘出27件西周晚期的窖藏青铜重器,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超过4000字,被称为21世纪第一次重大考古发现。从2012至2013年间,石鼓山连续出土了大批青铜重器,其中的“青铜禁”,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唯一一件。这一重要考古成果被评为201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吉金铸文明,宝鸡青铜器上的铭文,反映着周秦汉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对中国历史研究提供着坚实的不可替代的文字资料和实物依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评价:“宝鸡所集中的青铜器,无论是从数量上,从形体的精美程度上,还是从铭文的长度以及重要性来说,在世界各地区的青铜器收藏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宝鸡青铜器足以显示周秦时代“青铜文化”的灿烂辉煌。在宝鸡市区先后建成的雄伟的青铜器博物馆和青铜器博物院,分别以其“平台五鼎”和“高台门阙、青铜厚土”的造型,向世人展示了青铜器庄严、肃穆、厚重、博大的风韵。展出的一件件青铜重器,形成了自然天成的历史的凝聚。



五、人文荟萃 墨客迭出

宝鸡自古以来就是钟灵毓秀、卧虎藏龙之地。书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素有“人文荟萃 墨客迭出”之誉。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是历代典籍中的一等圣人。文王演《周易》,周公“制礼作乐”,作《大武》乐章,周颂秦风毓《诗经》。周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尚书·周书》、《逸周书》、《国语·周语》中的许多篇目以及数百篇青铜器铭文、甲骨文卜辞,都是周人所作。《周礼》和《仪礼》中的不少篇章也都是依据周代文献编辑而成。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勤政精神,堪称政界之楷模。



孔子“从周”,创立儒家学派,孔门贤人七十二,其中就有宝鸡千阳的“燕伋”;汉代马融才高博洽,设绛帐讲学,扶风“绛帐镇”因之得名;北宋中期,张载创立关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还有兴修凤翔东湖的苏东坡、治理眉县九河的梅遇、明历精算的李淳风、武则天为之作序的《璇玑图》的作者苏若兰、传道解惑于龙门洞与金台观的丘处机和张三丰等等。



宝鸡麟游是唐九成宫所在地。如今依然保存着一通完好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此碑由唐初名臣魏徵撰文,记述了醴泉发现之原委,碑文由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书丹。其碑文、书法和镌刻都是无与伦比的杰作,为历代文人所仰慕,被后世尊为“三绝”。《九成宫醴泉铭》碑文的欧体书法,以其形式美的魅力成为唐代以后中国人习字的第一法书。它如同一面镜子,永远明亮。其文,其字,千余年来放射着灿烂的文化艺术光辉。



六、宝塔坍塌 地宫惊现

1981年8月24日,对法门寺来说,既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又是一个欢喜的日子。这天上午10时,“轰隆”一声巨响,矗立在寺院中的四百年真身宝塔其三分之一部分从顶到底坍塌,剩余部分依然挺立,雄伟奇特,一时成为奇观。谁能想到这一不幸的事件,竟开辟了法门寺历史的新纪元!后来事实证明,这一轰然倒地的巨响,犹如古法门寺的又一次“涅槃”重生。它翻开了重放异彩的新篇章!



令世人千年一叹的是,宝鸡扶风县的法门寺,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上千件奇珍异宝的面世,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法门寺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来瞻拜佛指舍利和观赏法门寺珍宝的僧俗、政要、学者、游人等逾百万人次。法门寺佛指舍利还应邀先后赴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供奉,约有800万民众瞻礼。

宝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挖掘、梳理、弘扬宝鸡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固守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增添了文化的内涵。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