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于2012年7月9日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2-2020年),之后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从购置补贴、税费减免、研发支持、消费优惠、基础设施以及标准规范等各方面,密集出台大量扶持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获得了大量的财政补贴资金,这些补贴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但过于粗放的财政补贴也带来种种负面问题,如在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核心技术上的缺失,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失衡背后暴露出的骗补问题,等等。显然,政府也关注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不完善产生的不利影响。从2016年开始,已经开始施行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机制。可以预见,这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调整的开始,下一步还会有更多的政策调整。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研究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现行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对私人消费者市场作用有限?(2)为什么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中会出现大规模的“骗补”现象?(3)如何评估我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政策效应?(4)如何优化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效应的基本思路。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影响消费选择的因素除了价格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有很长的产业链条。因此,与一般财政补贴相比,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现有的财政补贴分析理论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上存在局限性,分别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需求效应,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供给效应,从管理者(政府)的角度分析政策效应,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解析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效应。2、我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需求效应分析。(1)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数量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价格和偏好,其他因素可以通过影响价格偏好间接地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数量。(2)价格是影响销量的第一大因素,价格变化会显著影响销售数量。偏好是一个综合性因素,包括城市限购、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安全性等。(3)刺激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的关键是提高新能源汽车性价比,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逐渐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增强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3、我国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供给效应分析。(1)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中,政府与企业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对补贴效应会产生重要影响。(2)财政补贴并不一定能增加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当企业有骗补行为时,政府补贴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作用更弱。(3)当政府补贴为同时提供研发补贴和产品补贴时,企业便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夸大研发投入和产品投入,从而获取更多政府补贴。当政府减小或取消产品补贴时,反而可以减少骗补情况,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4、我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政策效应分析。(1)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大力度的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处于发展初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效地化解了市场失灵。(2)财政补贴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过度补贴易导致大量低端产能过剩,造成带来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另一方面,粗放的补贴设计诱发大量骗补行为,财政补贴资金效益不高;另外,由于政府在补贴设计中的市场机制不够,未能引导企业自主创新。(3)目前我国仍以火电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鼓励大电池的使用的政策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都影响了财政补贴的政策效应。此外,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政策成本。5、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效应的策略。(1)补贴目标的优化,把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政策目标从做“大”产业转变为做“强”产业。(2)补贴重点的优化,消费补贴上要加强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补贴,生产补贴上要侧重对技术研发进行补贴。(3)补贴规模的优化,提高补贴标准,逐步降低对企业的技术研发补贴,并取消产品补贴。(4)补贴方式的优化,以交叉补贴方式实现自然退坡,避免重复补贴,并考虑优化新能源汽车税收结构。(5)补贴监管的优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措施,放开市场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