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宝鸡在中国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来源:网站编辑 2023-03-20 17:01)
文章正文

欢迎各位前来投稿。

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启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浴血抗战,中华民族终于在1945年8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关中西部的宝鸡,成为繁荣兴盛的抗战后方,更是联结西北、西南的大后方和国际援助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当时宝鸡百余万同胞在抗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宝鸡军民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组织抗日宣传和支援前线活动,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坚持抗战,为夺取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重大贡献。

1941年宝鸡街景   摄影/迈登斯

一   便捷的交通格局使宝鸡成为抗战后方的交通枢纽

宝鸡成为关中西部乃至西北的交通枢纽,是陇海铁路西展影响关中交通格局的直接结果。

宝鸡古名“陈仓”,位于关中平原的西端,地处陕、甘、川三省结合部,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塞。宝鸡自然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是陕西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但“宝鸡在陇海铁路为到达前,仅一普通县城,至为敞陋,城内不过有资本微薄之商号百余家”。无论政治经济均不足以与关中西部中心城市—凤翔相提并论,工商各业的发展甚为滞后。这一时期,宝鸡在交通区位上的巨大潜在优势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1936年底陇海铁路通车到宝鸡,这在宝鸡近代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陇海铁路在沟通中国东西交通方面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宝鸡实际上是陇海铁路的西端终点站。陇海铁路通达后,宝鸡成为关中西部的物资集散地。

陇海铁路通达宝鸡后,宝鸡成为关中西部的物资集散地。陇海铁路未达宝鸡之前,关中西部及陕南、陇东等地商货,以公路运抵西安火车站再转铁路东运,东路商货则在宝鸡落地,再行发送川甘、新等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宝鸡更成为军需民用物资的重要中转站。“宝县及邻县凤县、两当、徽成两县,清水、张家川、佛香等地之羊毛、皮革、火柴、麻、药材、煤、铁、木料、石膏等,均由天宝路可以运出,故宝鸡为战时后方输出物品一集中地”。同时,宝鸡作为“陇海路之终点,川陕出入之要道。自武汉沦陷后,所有陕甘川农工商所需要之物品,亦均由宝出入。如花布、洋货、火柴、纸烟、卷烟、构纸、黄表、水烟、洋油、烛、白糖、药材及日用物品皆是”。

抗战中为解决运输困难,再兴驿运以应急,着重打通国际干线与后方军用线路。1940年2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在宝鸡望云里设立川陕车驮运输所。1941年,川陕车驮运输所改组为川陕干线驿运联运主任办事处,川陕线是当时沟通西南,西北两大后方的交通动脉,南下有棉花、军需品,北上有出口的钨砂、羊毛、食糖、茶叶、药材等,均实行定线运行。1943年,全线共完成货运量9.13万多吨,货运周转量3298.43万吨公里,弥补了汽车运力之不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物资交流。

由于宝鸡东通中原和华北战场,南经川陕公路与川滇相连,西北与甘宁绥相接,运输任务相当繁重,原有的公路交通已远远不能适应,特别是与甘宁绥的联系,往返周折,极不方便。为增强宝鸡地区集散物资的能力,宝平、长益两路应时而生。抗战开始后,宝鸡办有永泰、益民、天成、裕泰、大有、益勤、联丰7家汽车运输公司,加上外地区私营汽车流入宝鸡,到1939年宝鸡城区已有汽车300余辆从事公路运输,加上行业单位汽车,共有700多辆汽车从事公路运输。川陕公路运输十分繁忙,每天有数千辆汽车奔波在这条生命线上,支撑着中国的抗战事业。1942年2月,宝鸡城北塬上建成军用机场,一度有飞机通重庆和兰州。这种交通格局使宝鸡成为公路、铁路和空中运输的连结点和转换地,从而形成物资集散中心。

交通对于近代战争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抗战期间陇海铁路因其重要地位,遭到日军疯狂的破坏,几乎每天都要遭受日军炮火或空袭。1944年5月底,日军占领洛阳迫近潼关,陇海正线仅余阌底镇至宝鸡段及咸同支线500余公里铁路可正常运行,作为大后方仅存的铁路干线,铁路运输始终不缀,陇海铁路为抗战军运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二   繁荣兴盛的宝鸡工商业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撑

宝鸡地处内陆,1936年底,陇海铁路通达宝鸡,加之川陕、宝平干线公路的竣工,南可入川贵,北可进甘宁青,成为抗战时期连接西北和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吸引了汉口申新纺织厂等大批工厂内迁,许多外地移民涌入,呈现了战时难得的繁荣景象,工厂厂房相连,街道车水马龙,商铺鳞次栉比,被茅盾称为“战时景气”的宠儿,充分发挥了支援前线的战略后方作用。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集中全国近70%的工厂的上海沦陷,工厂机器设备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武汉告急之时荣氏集团,将汉口申新纱厂设备拆卸搬迁宝鸡,建立起宝鸡申新纱厂。与此同时,福新面粉厂也从汉口迁宝;大新面粉厂亦从河南漯河迁宝;宝鸡机车修理厂由连云港、徐州等地拆迁来宝组建。宝鸡又筹建容量3300千瓦的发电厂,其后并陆续建起了宏文造纸厂、申新机械厂、太华纱厂、维勤纱管厂、振兴染织厂等大机器生产工厂。抗战期间迁入宝鸡的大工厂达24家。曾经狼狐出没、荒芜千载的十里铺,变成电灯日夜闪烁,机器轰鸣的秦宝工业区,人口达到2万余,超过原县城人口的两倍。这里不仅有了小学、中学,而且有昼夜营业的医院、商店和其他服务业。迁宝工厂的投产,首先为解决抗战急需及民用工业品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1945年公布的资料表明,当年十里铺地区迁宝工厂,生产棉纱14000件,布60万匹,面粉50万袋,纸5300令,铸铁170吨。发电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十里铺地区的生产用电,还为宝鸡城区提供了能源。宝鸡的用电照明,也从这时开始。

与此同时,西北工合宝鸡办事处,集中了大批沦陷区流亡的是失业人员,组建了遍布宝鸡城区的工业合作社。工业合作社与外地迁宝工厂,共同组成了宝鸡工业生产的主力军,构成了巨大的抗战后方生产力。大批抗战物资,源源不断从宝鸡送往抗战前线。

抗战时期崛起的宝鸡工业,历经战争的洗礼,不断巩固和发展,到抗战胜利时达到100多家,成为宝鸡工业的基础和母体。

抗战时期,宝鸡作为陇海铁路的西端终点,是西北、西南与中原地区人员、物资流转集散的中心,这就为商家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自陇海铁道西展以来,本县轮樯幅辏,市廛栉比,全国工商学各界来此经营事业者如过江之鲫。于是地方藉交通之繁荣,交通赖地方益重要。自晋南吃紧,武汉撤退,陕省遂为国防之最前线后,宝鸡骤跻而为后方之重镇。故不惟为战时物品输送出纳之汇点,亦为我陪都所在与大西北整个联系之枢纽。”

1937年陇海铁路西通宝鸡后,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民国30年(1941)迁至宝鸡县城。从此,宝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转移宝鸡。随着宝鸡经济的发展,虢镇、凤翔等地大商行也纷纷迁入宝鸡,中南地区的一些商号也随之迁来,“自陇海路通达,工商业即较昔为发达;抗战以来,形势益为重要,原于二十五之际,该地仅有商家百余处,今则增至600余家,其工商业发达之速,殊足重视。”⑤抗战时期,宝鸡由于铁路、公路相互衔接的交通条件和形成抗战的后方,灾民、工厂、商号纷纷迁入,不但成为商户、饮食服务业店铺林立的城市,而且变为连接西北、西南、中原经济的物资集散地,成为战时的军需民用物资供应基地。当时宝鸡商会管辖同业公会和事务所达44个,各类坐商1932家,摊贩4186个。有字号的大商店3000多家,行栈业80多个,主要行业有首饰业、百货业、针纺织业、杂货业、副食业、皮货业、粮食业、行栈、运输业以及旧货业等。随着宝鸡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经济作用的日益扩大,周围各县除凤翔仍保留商业贸易的优势外,如绛帐、蔡家坡、虢镇、常兴、齐镇、千阳、陇县、普集、嘴头等集镇,相继形成了比较稳定而又较为活跃的贸易市场。

三   蓬勃发展的宝鸡工合运动巩固了战时经济国防增强了抗战实力

工合运动,是埃德加斯诺夫妇和路易艾黎等外国友人在日军大举侵略中国领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救亡图存,为挽救和保存濒临毁灭的中国民族工业,发起和组织中国失业工人、流亡难民实行生产自救的一项活动。

工合作为在民族危难时刻,竖起的一面英勇不屈的旗帜。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抗战经济救亡运动。宝鸡作为抗战时期西北工合办事处和全国工合中心所在地,曾经闪烁过夺目的光彩。工合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内地工业化进程的开始,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封锁的破产。工合合作社与外地迁宝工厂共同组成了宝鸡工业生产的主力军,构成了巨大的抗战后方生产力。宝鸡的工合运动不但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为宝鸡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以宝鸡为大本营的西北工合,组建各种工业合作社2000个,安置就业劳动者近20万人。宝鸡城区的罗家堎、张家村和十里铺一带,仅纺纱织布厂就一连办起了10家,日产军布1200匹。工合医院设于宝鸡城区东南城巷,有医务人员20多人,日平均门诊病人80人次。正是因为宝鸡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正是由于蓬勃发展的宝鸡工合,日本侵略者大为恼火,曾先后多次对宝鸡城区进行了疯狂的轰炸,经受了极大的苦难和摧残。1939年10月31日,日军轰炸机中队在对宝鸡轮番轰炸前,曾在武汉宣布,他们空袭的目的,就在于消灭在宝鸡的中国工合这种新的工业形式。

根据《西北工合通讯》报道,到1940年,西北工合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月生产能力:纺织社可织布110万尺,毛呢39630尺,棉毯7410条,军毯或毛毯35700条,棉巾7000打,丝绸19980尺;机器社可制造铁织布机144台,织袜机及背心机11部,蒸汽机2部,木炭动力机9部,制革社每月可产底皮2270张,面皮3480张,绵羊皮4350张,服装缝纫社每月可制军服15120套。长短筒袜12240打。⑥

中国工合开展的百万条军毯运动中,是西北工合为前方将士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工合先后完成军毯500多万条,其中大部分是西北工合完成的,百万条军毯运动的成功开展,不但支援了前线抗战,而且提高了工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但保障了战时的军需供应,而且还解决了当地民生问题。工合的产品对于西北地区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坚持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   为万余名抗战伤病官兵提供了救治休养环境

作战受伤致残的伤兵救治与优抚,是直接影响到军队作战意志与士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对伤兵问题提到了政治影响的高度。

宝鸡位于关中西部,地域辽阔,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较为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冷暖适宜,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抗日前线较近,在抗日战争中地处抗战后方,为在抗战中光荣负伤国民革命军官兵提供了优越的治疗养伤的的医疗环境。基于此,国民政府军政部军医署将宝鸡作为一处重要的后方医疗休养聚集地,在宝鸡设立15所军队后方伤兵医院和休养院。其中军队后方伤兵医院和休养院12所。另有野战留守部队医院3所。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的侵略铁蹄不断伸向华北及内蒙广大地区。战争开始后,平津沦陷,河北、山西相继告急,日军沿着陇海线,向陕西的大门潼关逼近。随着战争的进展,前线伤兵增多,成批不断转移到后方医治治疗。由于陇海铁路通达宝鸡,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宝鸡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许多伤兵医院从前线陆续迁徙到宝鸡周边各县疗伤休养。自1938年以来,国民政府军政部军医署第38、47、58、71、85、100、105、106、149、161等陆军后方医院和第三临时教养院、军政部荣誉军人第18临时教养院、国民革命军第15军留守处医院、国民革命军第98军第42师、169师野战医院、陕西第十休养院宝鸡中队等16所部队医院、教养院先后搬迁至宝鸡、陇县、千阳、凤翔、扶风、眉县、武功、周至等县进行伤病员救治和伤病休养。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时期有15000余名抗战官兵在宝鸡得到救治。这些被救治的伤残病员有的重返抗日前线;有的在当地屯垦务田;有的自谋职业经商、办作坊办厂,自食其力,虽残不废,融入当地社会。

在救治伤病员的同时,宝鸡各界人士还开展拥军活动。宝鸡城区各戏院定期免费招待伤兵慰问演出。各剧社也曾利用节假日,举行招待伤病员演出,对官兵鼓舞很大。宝鸡县慰问团经常到长寿山医院慰问伤员。宝鸡县各界成立了抗敌救援会,为鼓励壮丁踊跃应征及慰劳伤病员,曾举行了多次欢送出征战士,慰劳伤病员大会。每次都需要大量现金购买慰问品。每逢重大节日各界组成文艺慰问队(包括曲艺、相声、杂技、秦腔、拉唱等形式),由负责人带队,敲锣打鼓,分赴驻宝的各伤病员医院、各休养院、驻军驻地慰问演出,到达去处后,双方负责人讲话,亲切恳谈,然后游艺联欢演出助兴,最后将慰问品分送给伤病员及士兵。为此,还成立了伤兵之友社等。

五  为流亡宝鸡的八万余沦陷区难民难童提供了救助保障

陇海铁路开通后,宝鸡成为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人流、物流密集,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全面抗战爆发后,宝鸡因为是铁路终点,成为内迁民众与企事业单位的集聚地。

陇海铁路通车前,宝鸡只是有六七千人口,且多是农户,工商业者只占其中一小部分。陇海铁路通车后,宝鸡对开客货列车,平均每天在两次以上,日吐纳旅客达2300人。 “宝鸡因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又加之是西北的交通要点,所以旅馆整天都是客满的”随着人流的集聚输转,宝鸡城市人口开始发生变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逃难者乘火车蜂拥而至。到1937年9月申新四厂迁来前夕,宝鸡人口已增至二三万人。随着战事的进行,经陇海铁路西迁的沦陷区民众络绎不绝,除转移到西南以及甘肃等省,尚有相当大一部分留居陕西,主要分布在西安、宝鸡、渭南、咸阳等铁路沿线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流落到宝鸡地区的难民达8.3万人。

陕西省府当局为推进垦荒事业和安置难民,开辟眉县渭滩、宝鸡县宽滩、千山、太白山、扶眉等垦区共安置垦民6.5万余人,垦荒8 820公顷。

1944年春,日军先后攻占郑州、洛阳,河南难民逃往陕西的越来越多,难民在初到西安遭受到歧视,一度救济不力,继续西逃至宝鸡一带的豫籍难民,在宝鸡得到了较好的救济和安置,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与宝鸡工合组织的人道主义救助以及合作社生产方式极为相关。而逃荒至抗日根据地的难民获得很好的救助。

宝鸡工合组织救济豫籍难民采取了以下应急措施。首先是维系生命救济。工合西北办事处立即组织难民救济委员会,急谋对难民进行救济,不让其饿饭。其次是保障生存救济,迁送难民垦殖事宜。组织难民前往陕甘两省南郑、凤县、徽县、天水、秦安、甘谷、兰州垦殖。三是不仅仅解决难民暂时的生存安全问题,更重要着眼于长远利益,重视对缺乏生产技能的难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将难民参加生产与积极自救结合起来,旨在解决难民生存问题。

1938年6月,开封沦陷,国军大溃退,为阻挡日军西进,蒋介石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泛区、沦陷区难民潮水般涌入宝鸡,光城区就有难民2000多人,衣食住医疗就业成为宝鸡社会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此,宝鸡社会各界于1938年冬组成宝鸡县救助协会,及时开展救助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协助宝鸡县政府筹募资金、衣物、面粉、医药等,安置了难民的吃饭、穿衣、住宿、医疗等生活问题,解决了燃眉之急。先后在店子街、五里庙、长寿山沟、庞里沟、县城周围等处打窑洞数百孔,解决了住宿问题,同时发给难民一定谋生资金,使其自谋生计。二是协助宝鸡县政府筹募基金,于1941年春成立宝鸡县救济院。使宝鸡县社会救济事务常态化;三是沟通各同乡会为难民购置义地,使死者有其所。四是协助政府每年开展冬赈,集资办粥场,解决难民吃饭、穿衣过冬问题。与此同时,救济协会还领导发动宝鸡县商会、工会、佛协、道协红十字会、宗教联谊会、各省同乡会等民间机构和慈善家发挥社会公德的救济力量救济难民。

与此同时,难童救济教养工作在宝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其中宝鸡地区就有各类慈善救济组织团体41家,成为除西安外关中地区的第二大慈善组织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宝鸡有教养机构23所,共计收容难童约7715人。“教养并重”理念始终贯穿于抗战时期宝鸡地区救济教养难童工作之中,表现在其教养难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难童救济、难童教养两方面。

抗战时期的难童救济教养工作的开展,其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分阶级、党派、信仰、地位、性别,投身到难童的救济工作,增强了民族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团结民众共赴国难的作用。大量的难童被运送到了安全地带,得到了生活救济和医疗救济,此举颇得人心,部分的解决了社会动荡问题,此外,将难童收容入院,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教育,获取自立谋生的技能,为社会输送了后备力量,当一部分年长难童毕业后进入社会时,已不再是社会的累赘,而是生产者,减轻了社会负担,后方的秩序得到了稳定,部分抗战将士因子女得到妥善安置而增强了抗战斗志。

六   宝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抗战贡献硕多

首先,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兵员。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宝鸡地区(含周至、武功县,不含凤县)从1937年到1945年期间,宝鸡地区实征兵员186661人,足以编成6个军。按当时宝鸡地区110余万人口计算,平均不足6人就有1人当兵。抗战军人在华北、中原战场前线为抗战以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另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仅千阳、岐山、宝鸡、扶风、武功5县共征用军用民夫、骡夫66479名(以下同);其次,在物资方面。除全区工厂企业为前线输送大量的军用必需品之外,自全面抗战开始到1945年8月,7年间宝鸡征雇及临时支应的军用大车8398辆,征购及征雇军用骡马59622匹;征购马草77118613斤,马料4445514斤;薪柴3954580斤。在财力方面不完全统计共征购军粮373019石。军用国防工事材料赔垫款及各种代购、赔累、差价321712471.03元(法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陕粮北运异常重视,在陕西耀县设置“陕北军粮运输督导委员会”,以耀县为北运军粮基地。第7、9、10三个专区皆在耀县设置军粮督导办事处,长驻耀县办公。宝鸡、凤翔、周至各派3人,岐山、扶风、武功各派2人,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各派1人。邠县、宝鸡、汉中地区25个县作为运输县,负责雇佣耀县当地车辆承运晋粮25万包,运交第二战区宜川军粮仓库。陕粮10万包分途运交第八战区洛川、黄陵、宜君3个点的军粮仓库。陕北军粮运输贯穿于抗战时期始终。

抗战时期宝鸡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参加国防工程建设。抗战期间,陕西省政府、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宝鸡县政府征派宝鸡、凤翔、岐山、扶风四县民工30000余强劳力,牲畜数千余头,铁轮大车千余辆,并雇用监工50余人,修建陵塬、凤翔、户县军用机场,民工吃住在工地,不辞辛劳,经过4年多建设,1942年2月,陵塬机场竣工,并在机场四周修建防空壕、工事、碉堡,建陵塬机场仅工费即达300万元,全部工程费用在550万元以上。凤翔机场则在抗战胜利后停建,户县机场1945年7月完工。1941年后,修筑“凤陇”、“宝平”公路和“宝天”铁路,征工之众,口粮、工资赔累之巨,实难计算。1938年至1943年,宝鸡县城200多家商号、作坊、银行和社会团体在县城内外修建防空设施56处,1000多平方米。在县城城墙、北坡等地沿坡崖挖建防空洞、壕1434处。1940年期间,宝鸡县政府组织在中山路修建长1460米,面积1500多平方米防空工事,在二马路修建288米防空工事。申新纱厂在长乐塬下修建3954平方米地下车间和230平方米掩蔽工事。

此外还有战时公债、同盟胜利公债、美金公债、飞机捐各派额,以及诸多慰劳金、慰劳品等等。由此可见,宝鸡人民抗战支前工作有着何等巨大的负担和贡献。

七   简短的结论

抗战爆发后,宝鸡遂成为关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商业繁荣发展,交通运输业日益发达,商品交易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以现代工业及商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西北重要中心城市,成为“战时景气”的宠儿,成为抗战时期的战略大后方。宝鸡在中国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是非常突出的。一是便捷的交通枢纽地位使宝鸡成为战时军需民用物资的重要生产基地和中转站;二是繁荣兴盛的宝鸡工商业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撑;三是以宝鸡为基地的 “工合运动” 蓬勃发展巩固了战时经济国防增强了抗战实力;四是为万余名抗战伤病官兵提供了救治环境;五是为流亡宝鸡的数万沦陷区难民提供了救助保障;六是宝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抗战贡献硕多。

宝鸡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为全面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其中就有宝鸡人的付出。由此可见,加强对宝鸡境内抗战遗址、抗战史料的保护利用,尤其是对抗战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出版,将抗战文化作为宝鸡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用宝鸡丰富的抗战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