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陇县党员帮助农户收获创汇好苹果。
□ 法治周末记者 卢伟
□ 唐勇智 朱富强 戚东辉
平整的水泥路进组入户,家门口就可实现务工创收,村集体经济“破壳清零”,“菜单式”扶贫让产业遍地开花,“陇州五宝”闪亮央视远销万里,整县脱贫顺利“摘帽”……
陕西省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77户49479人,贫困发生率20.4%。通过3年努力,全县终于在5月顺利脱贫“摘帽”。在“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思路引领下,该县正在发生一场美丽嬗变。
党员挺在最前沿
温水镇闫家湾村由原贫困村五星、深度贫困村白家滩三村合并组建,地处县城西陲,村民耕地破碎,产业基础薄弱。“晴天走路一身土,雨天出门两脚泥,半大小伙找不到媳妇”是闫家湾村的真实写照。
2016年2月,陇县城乡居民医保中心干部闫小海被选派到闫家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上任之初,他就立下“不脱贫,不回县城”的誓言,把带领闫家湾村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驻村4年来,闫小海扎根扶贫一线,协调推动建成标准化连翘产业基地1000亩,优质核桃500亩;建成中山福利奶山羊养殖场,奶山羊存栏达到500只;硬化通组道路24公里,并安装路灯,修建文化娱乐广场、幸福院,绿化、靓化、美化了村庄环境,并先后完成移民搬迁141户,改造危房69户,359户1548人脱贫出列。
一个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闫家湾逐步展现在群众面前。2018年,闫小海被评为省级“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主体是群众,关键靠干部。要注重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陇县是陕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庄长兴党建联系点,他多次深入陇县镇村、社区,现场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强调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6年以来,陇县积极探索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首当其冲的便是“头雁”引领工程。即从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拔103名科级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主任),坚持精准选派、精细管理、激励鼓励,着力打造冲在前头、干在实处的脱贫攻坚铁军,着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
近年来,该县选派370多名干部驻村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他们扎根贫困村,理思路、跑项目、争资金、办好事,一心一意帮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正因如此,县委树立从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干部机制,累计从实绩突出的优秀驻村干部中提拔科级领导61名。
党组织建在第一线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是夯实基层基础的最前沿。
东风镇焦家坡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低,无村办集体经济。早年曾一度徘徊在软弱涣散的边缘,村集体“缺钱”,让村党支部的工作开展起来“有心无力”,村“两委”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再加之村干部平均年龄较大,缺干劲、无思路,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度停滞不前。
“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其根本还是在人。”2017年5月,陇县果业局派驻焦家坡村第一书记王宏到焦家坡村报到后,动员致富能人杨东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将想干事、善作为、能成事的能人充实进村干部队伍,选派骨干力量赴宝鸡岐山参加“守初心、促振兴”培训,村干部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同时,村党组织多方争取资金30余万元,协助村委会高标准建起了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和幸福院。王宏还发挥行业优势,邀请县果业局专家来村开展核桃、药材种植培训。依托焦家坡村土地资源优势,多方出谋划策,协助村委会投资980余万元成立陇县普惠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为“双百扶贫示范基地”,种植药材150亩,高粱960亩,核桃3000余亩,仅此一项户均增收2500余元。3年来,该村累计脱贫91户29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7%。
正如该村贫困户李喜民逢人就夸:“咱支书有本事,自己富了,带大伙致富,咱村上一班人干事一声吼,3000多亩核桃园不到3年就建成了,给咱子子孙孙栽下了‘摇钱树’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要持续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组织力,在脱贫攻坚中自觉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建温度,党的根基才牢靠,脱贫攻坚才有基础。”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鹏说。
产业开花农民收果
“喂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以往陇县很多贫困村村民经济思维固化,基本是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
“有的贫困群众想养牛但是缺资金,有的想打工而没门路,有的住在沟里面就盼着能挪出去,还有的身患重病渴望政府更多救济。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对接贫困户诉求,群众想吃哪盘‘菜’、适合吃哪盘‘菜’,我们就上哪盘‘菜’。”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说。
为此,陇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按照产业精准到户、设施精准到村、保障精准到人的思路,实施了以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为主要内容的“菜单式”脱贫新模式。
县上整合各类扶持政策,推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三大类共72个“菜单”项目,下发到各村,贫困户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进行勾选,镇和部门提供扶持资金和政策,从而让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
在温水镇枣林村七组,大棚里香菇长势喜人,贫困户杨建国欣慰地笑着说:“今年我的香菇收成特别好,4个大棚能挣两万多元。”“借袋还菇”是一项针对贫困户的产业扶持举措,由陇县宏盛农牧食用菌扶贫基地推出,通过免费向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生产大棚,确保贫困户既能学到技术,又能发展产业,同时公司和贫困户签订利益共享协议,出菇后公司统一回收销售。仅此一项,就为23户贫困群众年户均增收达1.6万元以上。
时下,骑马游关山草原、进采摘园、吃乡土饭、住农家旅馆,成了到陇县旅游的客人最“时髦”的选择。背靠关山草原景区,天成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当地百姓也找到了致富新门路,30余户人家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农家旅馆。该县天成镇关山村做活“党支部+旅游+贫困户”模式,为贫困户安置公益性岗位15人,带动239人贫困人员就业和创业脱贫,群众增收47.8万元。
“近年来,陇县围绕‘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聚力推进‘支部+’模式。实施企业带动、基地园区牵动、旅游景区拉动、合作组织驱动、党员干部推动‘五动’工程,建立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富民’机制,把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两张皮’拧成脱贫攻坚一股绳。党建引领发展,产业助推脱贫,27万陇县儿女正在鲜红的党旗引领下向着美丽和谐幸福新陇县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