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陇上非遗生活】非遗传统音乐 律动陇原大地

(来源:网站编辑 2022-12-18 05:44)
文章正文

原标题:【陇上非遗生活】

非遗传统音乐 律动陇原大地

文\王冰迪

陇东民歌歌舞剧《绣金匾》

唢呐

临夏花儿会

裕固族传统服饰

在陇原大地,非遗传统音乐的魅力像阳光一样默默地流淌在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街边巷尾。你听,婉转的花儿已经唱响洮河两岸;你听,玛曲弹唱像清澈的奶茶,飘荡在清晨与黄昏的草原上;你听,陇东的黄土高原上,唢呐十里,激情燃烧……这来自陇原大地深处的音乐,如甘露一样,滋润着每个陇原儿女的心田。

  红色歌谣

  陇东红色歌谣,唱响“不忘初心”

陇东庆阳,是革命老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种类繁多,素有“西有敦煌,东有庆阳”之评说。陇东红色歌谣是流传于庆阳一带的传统民歌形式,它遍布庆阳市七县一区及与之交界的平凉、陕北、宁夏周边地带,主要以歌颂革命、歌颂党、歌颂革命领袖、歌颂革命军队为主题。这朵来自民间的艺术之花,代代不息,又口耳相传,承载着庆阳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真情实感,寄托着百姓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作为汉族传统民歌,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学者考证,早期民歌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等篇目,艺术地记载了陇东远古民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的陇东民歌,通过与当地的地理、政治、文化等元素碰撞、交融、磨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情调。而红色歌谣正是在这底蕴深厚的传统民歌歌谣的基础上产生的。

陇东红色歌谣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十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为代表,唱遍了中国各地,是庆阳一份十分珍贵、耀眼的文化遗产。它在自身黄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了陕北信天游、陕西南部的小调、宁夏的花儿等地的音乐精华,从而形成了其高亢、悠扬、清新、质朴的音乐特点,不但长足地发展了姊妹艺术的特点,而且形成了其自身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陇东红色歌谣曲调优美,歌词精彩,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方言运用得当,口语特点非常突出,多以生活化的场景,随意摘取衣食住行的片段特征,表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有的诉说生活的艰辛,有的反映人生命运,有的描述劳动场景,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歌唱男女爱情,有的针砭时弊……发之于心,传之于口,或吟咏于门前树下,或回荡于麦趟沟垄,甚至遍布平塬、山川、沟壑,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它的生长存在。

总的来说,打下时代印记的陇东红色歌谣有着雄浑壮美的大气和乡俗平常的土气。它的这些“气”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再加之人民群众不断进行口头加工修改、锤炼,进而逐渐成为艺术品。那种散发着泥土芳香和流淌着河水激情的歌谣,曾伴人们度过了风雨如晦的年代,也是因为这些歌谣的出现,才使得大家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力争上游,努力生活,因此说它既是“好听的老歌”,也是历史的记录和证据,更是现在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

  武山唢呐

  一曲武山唢呐,直吹得桃花纷纷盛开

武山唢呐音乐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渊源于古乐中的‘鼓吹乐’,是北方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从汉代起,在军事征伐中,唢呐就作为鼓舞斗志、振奋士气、展示军威的手段。后来,朝廷在举行各种盛大典礼时,也使用这种乐器,随后这种器乐传到了民间。武山人把唢呐叫“吹响”, 唢呐属双簧管乐器,此乐器由哨、气盘、磬子、杆和碗等五个部分构成,杆多以柏木制成锥形管身。

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在婚丧礼仪喜庆等各种重大活动中发挥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演奏形式、曲目、表演等方面不断更新发展。常演奏的曲目有《将军令》《五更盘道》《八仙寿》《蝴蝶报喜》《走西口》《纤夫的爱》等,既有痛断肝肠、催人泪下的怀念倾诉性曲调,又有粗犷豪放、情绪热烈的劲曲,音乐通俗易懂,乐声洪亮,婉转动听,尤其是用于悼亡、祭神等祭祀场合的音乐,凄楚悲伤,深情细腻,触动心弦,催人泪下,引起人们对先人的敬重爱戴与感念回想。

武山唢呐音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秧歌或戏曲音乐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唢呐音乐融入了流行歌曲的元素,民歌的特点鲜明。武山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六大家两大派。以渭河为界,分为渭北派和渭南派;渭北派以李家、张家、康家为代表,渭南派以马家、姚家、陈家为代表。在六家的影响下,武山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武山目前成熟的专职唢呐班社就有四十多个,唢呐艺人四百余人,演奏曲目达三百多首,唢呐班的演奏非常活跃,尤其洛门镇的曲里、康庄、石岭、咀头、滩歌漆家湾、桦林天衢、张山、马力姚峰等村的人十之七八会吹唢呐。

武山唢呐段落较为精短,结构清晰,上下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较多见,旋律朗朗上口,有明确的调式调性,具有民歌、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在演奏曲目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是唢呐艺术活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一直以来,唢呐班社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如今由家族亲缘传承过渡为师徒传承。目前,武山唢呐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北民间传统音乐之一,已被列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扬这一文化遗产有其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继承和传播的责任!豪放刚劲,女子点步转圈,如凤凰摇翅飞舞,动作则端庄优雅,由此形成强烈对比和独特的视觉观感。

  玛曲弹唱

  玛曲弹唱,让您沉醉在草原的辽阔与芬芳中

玛曲,藏语“黄河”之意,是全国唯一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命名的县,境内自然景观雄奇壮丽,湿地风光绚丽多彩,藏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别具一格。玛曲是一块充满激情与欢乐的地方,是悠久的传说与现代意识相互融合的地方;玛曲也是一个伴着歌舞,伴着经咒,在桑烟弥漫的祈祷中回归自然的地方。

玛曲作为纯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地区,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继承,是藏族民歌弹唱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玛曲被喻为藏族民间弹唱的艺术之乡,悠久的历史为弹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曲调,其民间弹唱节奏十分明快,适合人们在草原上踏着琴声翩翩起舞。弹唱所用的乐器一般为龙头琴和曼陀铃(八弦琴),表演时可以按传统曲目自弹自唱,也可以由弹唱者即兴编排填词,格式为三段三句或三段四句式。玛曲藏族民间弹唱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史诗《格萨尔王》的说唱,一类是即兴弹唱。

在玛曲,无论结婚喜宴,或者重大庆典、祭祀,以及求吉祥、祈安康,牛羊兴旺等,均有优美和丰富的说词,说词有的富有生活情趣,有的富有深远的哲理,有的富有赞美及教育意义。目前,玛曲地区主要流行的歌为“鲁”和“拉伊”,流行的舞为“卓”和“噶尔”等。“鲁”是安多地区方言中对酒的一种歌唱形式,主要在节会上演唱,用以抒发情感,烘托气氛,表词达意。语言含蓄生动,比喻形象贴切,曲调比较短小,但音域宽广,音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拉伊”意为“山歌”或“情歌”,所唱内容多为爱情题材,也有少数赞美家乡风光和草原景色的。一般不能在家里唱,只有在远离帐篷和长辈的地方才能唱。拉伊的歌词多用比兴,语言生动浪漫,曲调高亢自由,音域宽广奔放,节奏鲜明,散拍中有规律,规律中有自由。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表演,有时男女相互对唱,内容涉及古老的神话传说、男女爱情等。歌舞兴浓时,则通宵达旦;进行比赛时,常一两个昼夜不散。

  花儿

  花儿会上,吼出火辣辣的心声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传统歌曲。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山区的交汇地带,古称临洮,又名岷州,是著名的“千年药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这里素称“西北花儿之乡”。“洮岷花儿”是西北“花儿”的先声,以洮水为界,洮河北和下游的“两怜儿”被称为北路派,洮河南的“阿欧怜儿”被称为南路派。

“阿欧”即是曲调起腔的呼喊句,“阿欧怜儿”曲调结构简练朴实,散板式节奏自由舒畅,以上、下二乐句成段,属民族六声商调式。“阿欧怜儿”因方言与地域之差,各呈异彩,城区及小东路以悠扬舒展见长,南路以婉转华丽见长,西路以急切豪放见长,东路以质朴简练见长。流传在县城北部西江、中寨、维新和西寨、清水两个乡的部分地方的花儿曲调叫“两怜儿”或“阿花儿”。

二郎山花儿会具体来说具有如下特征:鲜明的地域性,花儿演唱以岷县方言为主,运用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每年农历五月十七参加花儿盛会的群众有10万人之多;花儿演唱的音乐性,结构简练朴实,节奏自由舒展;花儿的原生态性,花儿演唱时多用假嗓子,男女同腔同调,起腔突发,高亢粗犷,悠扬婉转;花儿的教化作用,花儿题材丰富,涉及爱情、时政、劳动生产、历史传说等。

人们称短小零散的“花儿”为“散花儿”;把围绕有一定主题而展开叙事的“花儿”叫“整花儿”;把歌唱戏剧故事、小说传记、民间传说的“花儿”叫“本子花儿”。“散花儿”多是即兴之作,很难以数计,但较传统的花儿是产生新花儿的基本材料。“整花儿”的程式,也较固定,尽管有一点出新,总是变化不大。花儿的演唱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内容丰富多彩。如歌唱党的政策的:“党的政策兑现了,碗里有了肉饭了……”等。歌手们出口成章,自然流畅,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裕固民歌

  裕固族民歌,像草原上的羊群一样数不清

裕固族民歌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裕固语称民歌为“叶尔兰安”,是裕固族民间音乐中主要的艺术形式,也是裕固族人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裕固族民歌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据考证,裕固族民歌起源于魏晋时期,在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较为活跃,近代陷入低谷期。裕固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个部分,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宴席曲等形式。裕固族民歌在曲调和形式上,既继承了古代匈奴的某些特色,又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某些特点,并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

裕固族民歌的长调歌曲起唱大都有一个以“哎”“噢”“盖”“哎哟”“啊依咤”“啊依哕”等虚词为衬腔的引子。例如《西志哈志》《戴头面歌》等,旋律线起伏幅度不大,一般都围绕着一个或两个相距很近的中心音,或四、五、六度跳进,较少出现八度以上大跳。例如《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啦咪啰》等。其曲式结构大部分首先都是一句式重复、变化重复及变奏的单体乐段,例如《学步歌》;其次是两句式重复、变奏、发展的单体乐段,例如《垛草歌》;第三是对称性的四句头二句头曲体,例如《擀毡》;第四是不对称四句式结构型,例如《奶牛犊》;第五是句式一段体型,例如《划拳歌》。

由于大量的裕固族民歌是裕固族人民在放牧、割草、捻线、擀毡、拉骆驼、婚丧嫁娶等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时即兴创作的,所以它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