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传承千年的陇州社火

(来源:网站编辑 2022-10-26 02:51)
文章正文

陇县位于陕西关中西陲,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北魏时期在县内设东秦州,西魏时改为陇州,1913年改为陇县。陇州社火起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兴盛于当代。

据陇州旧志载,秦汉时期陇州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陇州人根据黄公伏白虎的故事编演了角抵戏《东海黄公》。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唱戏斗台,境内各家社火随场演出、昼夜不绝,赛社火的风习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尤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158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社火游演规模宏大,表演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县委、县政府都要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焕发了社火艺术的活力。

陇县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民间社火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陇州社火是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色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尤显古战场的马社火、玄妙险峻的高芯、意趣横生的跷板、粗犷彪悍的挈社火、威武雄壮的锣鼓队,传神夸张的社火化妆脸谱等为陇州社火的主要特色。

马社火是遍及全县各乡镇、各村的主要社火。古陇州林深草茂,历为各朝代军马牧养地,公养、私养的马多达30余万匹,牧马业的发展,为陇州人耍社火骑骡坐马提供了优越条件。陇州马社火,造型威武,生动夸张,脸谱纹式细腻,人物个性突出,坐马膘肥体大,匹鞍坠镫,串铃哄鸣,人人士气高涨,精神抖擞,威振八方。

陇州社火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马社火为主要表演形式,占全县社火70%,它造型威武,阵容庞大。二是芯子社火、挈社火、秋千社火,化妆精美,造型悬妙,独具匠心,提人心神。三是各类社火脸谱奇特,如疙瘩脸等技巧夸张,立体感强,个性突出。四是社火锣鼓队阵容庞大,有上古祭祀乐和古代军鼓乐的遗存。表演者挺胸昂首、神采奕奕、节奏激烈、气势磅礴、震耳欲聋,犹如两军对阵,刀枪撞击,展现黄土地西部壮士的雄风。五是群众自愿出钱出力,乐于参与,老少喜爱,争相接待。六是“赛社火”已成习俗。陇县把每年“赛社火”当成宣传陇县、社会联系、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的大事来抓。参与的社火队最多可达200余家。七是耍社火前后有祭祀神灵的习俗,扮黑虎灵官开道,驱邪除疫,消灾免难;扮天官、菩萨、财神,以求送福送财,吉祥如意。这是民间传统习俗,也是群众内心美好的祝愿。

陇州社火在“文革”期间毁坏严重,大多数的社火会衣箱、道具全被毁坏;山社火、抬社火、古参军、地台社火词、曲、化妆艺术等已渐失传。由于受资金困难的束缚,部分社火会的社火服饰、道具破旧不堪,特别是近年骡马减少,马社火处于频危状态。也由于许多社火老艺人年老体弱,后继乏人,面临艺术失传,绝技难以传取,培养艺人是当务之急。

为了使陇州社火传承与发扬光大,近年来,陇县党政部门非常重视陇州社火艺术的保护、挖掘、传承工作,每年都组织各类大型社火游演大赛活动,表彰奖励好的社火会,建立了民间社火艺术档案,成立了陇县民间艺术协会,制定了陇县社火保护规划,登记、培训了各类社火会的艺人、骨干,形成陇州社火的组织体系。

陇州社火,千余年来繁延不衰,体现了它根植于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多年来,先后有德、法、美、日等20多个国家、千余名国外友人来陇观摩社火表演,2001年陇县挈社火赴宝鸡为德国友人表演,2006年陇州社火应广东省吴川市邀请,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飘色表演活动,获得广泛赞誉。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扶持下,陇州社火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老的社火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2013年元宵节成功举办了“西凤杯”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轰动一时,喷芳着泥土气息的陇县社火,走出了黄土山城,走向省外国外,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成为了黄土地上的文化盛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