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无根架火,榆次区春节特色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源自上古,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广泛流行于山西榆次东阳镇南庄村及周边县区。南庄无根架火主体框架全部用高粱秆、外部造型以纸为原材料,经剪、刻、雕、画等工艺制作而成,架火高13米,形似宝塔,搭建和烟花燃放方式独具一绝,极具观赏性。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动,南庄无根架火都会将节庆的氛围推向极致,是一项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民俗社火活动。
明朝,江苏武进手工艺人吕富、吕贵兄弟二人侨居南庄,同架子火制作工匠一起,将苏杭刺绣、彩绘和园林艺术与南庄架子火熔于一炉,自此,传承600余年的南庄无根架火形成了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
明清两朝,在晋中大地,南庄无根架火推陈出新,大放异彩,成为当地百姓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重要仪式。
据《榆次县志》记载:春初迎神赛会,多放架火,南庄架火尤有名。记载阐明了古人对南庄架火的评价。
解放后,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南庄无根架火逐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得到发扬光大。
南庄无根架火之所以被称为“无根”,是因为它没有普通架子火当中的“通天柱”,也就是主梁,只在架火四角以四条绳索拉紧。因工艺的不同,南庄无根架火的放置,被称为“顶”。据南庄村老辈所言,在节庆活动中,架火一般要顶三天,而在这三天的时间内,村里会请戏班来“唱大戏”。最后一场戏唱完时,已是半夜时分,作为压轴的南庄架火即将被点燃。燃放现场周围人家的房顶上、院墙上、田地中,到处都是翘首以盼的人。
按照传统,南庄无根架火放置时,往往都在深夜时分,作业现场以帷幕遮挡。完成祭祀仪式后,伴随着唢呐等传统乐器的吹奏,八名壮汉围成一圈,拼装起塔顶最高的一层。在整齐的号子中,顶层被抬起,第二层“顶”入下方,依次类推。就这样,十数米高的架火被一层层地“顶”起来。而架火的周围,架起了三层的脚手架,每层都站有数名壮汉保护塔身。顶好之后,架火四角以绳索牢牢固定,稳如泰山。
南庄无根架火的燃放也有其独特的技艺,不需直接点燃,而是靠对面和左右对角的引火装置碰撞引燃,这种装置被称为“码儿”。“码儿”碰撞与对打的形制不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雅称,如“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
南庄无根架火高十三米开外,每层都用桌子装饰成殿宇、楼阁,其中一层二层各用三张桌子装成不同的三座庙。一层开扇内设三尊神,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意蕴滋养天地万物;二层为不开扇;三层四层两侧饰假山水,内装戏台,且有折戏造型。从三层到顶层为一桌一层,共计十二层或十三层。架火用不同造型的彩纸、彩炮、彩灯、彩旗装饰而成,其外观浑然一体,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南庄无根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彩色图案,全部是由工匠手工刺绣编织而成。仅编织彩炮就有数十图案品种。工匠将各种颜色的特殊纸张裁剪至一毫米左右的宽度,再以手工刺绣、编织装饰炮身,图案各异,风格奇特,悬挂架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