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上午,昌吉市举行民间社火巡演。梁宏涛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梁宏涛
2月5日上午,在昌吉市吉瑞祥影剧院前的社火表演现场,一阵阵锣鼓敲响,一曲曲秧歌跳起,一条条巨龙舞动,在欢天喜地的气氛中,今年元宵节昌吉市民间社火巡演拉开帷幕。当天,共有来自昌吉市城乡的8支社火代表队5000余名各族群众参加了社火表演。
除了舞龙、舞狮、秧歌等传统社火表演项目外,来自城乡的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20多个民族的群众,把回族“花儿”、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和哈萨克族“黑走马”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社火表演中,让观众一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独特魅力。
2月5日上午,昌吉市举行民间社火巡演。梁宏涛摄
“中国红”始终是元宵节活动中最耀眼的色彩。三工镇的红旗方队、二六工镇的红裙方阵一出场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鲜艳的色彩也体现了各族群众对红红火火好日子的礼赞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在北京南路街道社火表演队里,有一对老年夫妻格外引人注目,知道的人都称他们是“暖夕阳二人组”。丈夫王仁基,今年已经73岁,是今年昌吉市社火参演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妻子闫淑兰,今年69岁,夫妻俩都对社火表演情有独钟。
“我父亲过去就是闹社火的文化带头人,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咱们中华传统社火。”王仁基说:“我从16岁起就参加社火表演,刚开始学的是踩高跷,之后参加扭秧歌、舞龙,现在岁数大了,高跷踩不了,舞龙也舞不动了,但打鼓还可以,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参与下去。”
2月5日上午,昌吉市举行民间社火巡演。梁宏涛摄
昌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丽介绍,昌吉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在这里交汇融合,昌吉社火也就体现了文化融合的显著特点。她说,昌吉社火最初由疆外各地区汉族群众发起,既保留了原地区传统社火的特色,又吸纳了不同地区社火的风格,同时还不断融入了昌吉本地各民族文化的特质,从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各民族文化的融入,让昌吉社火逐渐呈现出各民族群众共庆佳节、共享盛世的绚丽景象。
李丽介绍,从1984年开始,昌吉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以竞赛的形式开展民间社火表演,昌吉社火已成为昌吉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月5日上午,昌吉市举行民间社火巡演。梁宏涛摄
来自全国文明乡镇榆树沟镇表演队的一支“黑走马”表演方阵格外吸睛。该镇前进村村民赵雪红带着儿女一家3人齐上阵,她打鼓、女儿敲锣、儿子舞龙。
“家里的土地都流转了,孩子也都有了自己心仪的工作,所以,我就带着他们参加了镇上的社火表演队,用闹社火的方式表达心里的幸福和舒畅。”赵雪红说。
2月5日上午,昌吉市举行民间社火巡演。梁宏涛摄
阿什里哈萨克族乡代表队是今年8支队伍中唯一一支来自牧区的表演队伍。表演队的哈萨克族群众把本民族优美的传统舞蹈元素融进社火表演当中,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阿什里哈萨克族乡阿根村35岁的牧民加尼别克·赛力克是第一次参加社火巡演。他用阿肯弹唱的方式弹唱了一首哈萨克族歌曲《加尔加尔》,表达哈萨克族牧民对党的感恩和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
“我们家5口人,以前靠放牧为生。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我现在开了一个牧家乐,每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加尼别克说,“现在过上了好日子,我就发挥自己会弹唱的特长,为村里培养文化能人,唱响对党的热爱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