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说明
做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工作,提高加快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恢复和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综合市场能力,必将推动区域内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本次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我们对陇县咸惠渠灌区节水改造进行规划编制。在编制工作中,从灌区的基础资料入手,针对灌区设施现状、存在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对咸惠渠灌区干支斗及末级渠系全面配套建设为近期治理目标。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精心规划,及时编制了《陇县咸惠渠灌区节水改造规划》。
陇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全县辖15个乡镇,1个管委会,总人口25.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25万人,农业人口密度0.009万人/平方公里。全县总土地面积22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95万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1.08亩,其中农业总产值7.26亿元。农业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辣椒、蔬菜、林杂果、药材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5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陇县咸惠渠灌区节水改造规划项目及主要建设内容:
2.基本情况
陇县位于渭北黄土高原西端,陕西省宝鸡市西部边陲,东连千阳县、南临宝鸡县,西北部与甘肃省的张家川、华亭县接壤。地理坐标于北纬34°43′—35°05′,东径106°37′—107°05′之间,东西长59.7 公里,南北宽57.6公里,海拔在800.2—2400米之间。地处鄂尔多斯台南缘和秦祁地槽褶皱北部的接壤处,始于中生代基岩和新生代红土层所构成的古地形上,成土母岩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沙岩。地表广泛覆盖黄土层,属黄土侵蚀地貌。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千河横贯其中,千河以北为千山山脉,以南为陇山山脉。在地貌上属于梁峁丘陵沟壑区,以梁为主,间有峁状分布,梁峁顶部地形相对平缓,坡度一般为3°— 8°,以下的斜坡坡度逐渐增大,沟岸两边部分地区有川平地分布。由于长期受水流侵蚀,坡面被切割的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沟壑密度达2.22公里/平方公里,大于宝鸡地区平均沟壑密度1.53公里/平方公里的45.1%。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全县辖15个乡镇,1个管委会,158个行政村,9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25万人,农业人口密度0.009万人/平方公里。全县总土地面积22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95万亩,林地面积167.51万亩,草地面积70.36万亩。全县人均基本农田面积1.08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2.4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26亿元,工业总产值15.19亿元。农业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辣椒、蔬菜、林杂果、药材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5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依据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性质,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及工程建设投资规模,结合县域水利设施建设现状,把中型灌区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快灌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项目确定对陇县咸惠渠灌区实行节水改造,全面规划。
2.1自然条件
咸惠渠灌区位于陇县城区西南咸宜河流域的曹家湾境内,上起咸宜关村,下止流渠村,涉及咸宜关、三里营、红星、教场塬、流渠等10个行政村。灌区系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属陇县千河川塬区,河谷川塬二级阶地,境内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海拔高程在1050米—1450米之间,灌区地形南高北低,干渠沿1190米山脊线横穿西北向山丘,川塬地占60%,阶地占40%。地表土壤主要为以砂壤土和中壤土为主,地质结构以石灰岩、砂页岩为主。
灌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旱多西北风,夏季炎热,干燥多东南风,风力一般为三至四级,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7℃,多年平均气温10.7℃。无霜期170—240天,年均无霜期195天,一般冻土层深度25—50厘米,平均冻深40厘米。多年平均陆面蒸发570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渠首以上流域面积2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49亿立方米。
2.2社会经济状况
灌区受益村有咸宜关、三里营、红星、教场塬、流渠等10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18625人,耕地面积2.26万亩,其中台田占60%。区域内粮食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植有烤烟、油菜等,农作物复种指数112%,是县域粮经作物主产区,特别是烤烟生产已逐步发展成为乡村经济支柱产业。2009年人均产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1660元。
2.3农业生产状况
长期以来,灌区内的农业生产还是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只仅仅满足农民的口粮问题。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