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成立"丹山书院"。
明朝嘉庆年间对书院进行了复修,改名为"瑞泉书院"。
民国初年,又改名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这是宜川中学的前身。
1941年10月15日,陕西省宜川中学成立,时名"宜川县县立初级中学"。
1942年,学校搬迁至滨临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处宜川县城中心。
1941年,学校开始招收两个初中班65人,定为三三级,这是宜中的第一届学生,国民党时期,政治腐败,军阀混乱,学校没有固定校址,每年只能招收两个班,未能发展,截止解放前,仅招初中生460余人。
1949年秋,宜川县县政府恢复了宜川县初级中学,校长由县长薛明斋兼任,与一完小同校上课。
1950年,一完小迁出。
1958年,设立高中班,第一次招生37人,成为完全中学,从1958年-1966年共毕业九个高中班。
1966年至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学校没有招生。
1968年秋,学校开始正常招生,但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和春季招生,冬季毕业,并且没有高中招生。
1970年,学校恢复高中招生。
1978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
1979年,学校成为完全中学,且学制又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2003年7月,学校晋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
2006年9月,学校更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
2008年8月,学校增设新校区。
宜川县中学成立于1941年10月15日,当时的名称是"宜川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旧宜川县政府西花厅。学校的成立筹备工作由国民党县政府委托宜川当时的绅士张季玉负责,他就是宜川县中学的第一任校长,今天我们所在的校址是几经变化后于1942年春迁入后学堂内才固定下来的,当时占地2.07亩。追溯源流,历史悠久。据考,在明朝末年,成立了"丹山书院"。到明朝嘉庆年间进行了复修。改名为"瑞泉书院",到民国初年,又改名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这可以说是宜川中学的前身。
1941年即民国30年,当年招生仅两个初中班65人,定为三三级,这就是宜中的第一届学生,国民党时期,政治腐败,军阀混乱,连一个固定校址都没有,每年只能招收两个班,根本谈不上发展,所以解放前,仅招初中生460余人。
1948年春,宜川县解放了,经过一年的时间,全国解放了,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于1949年秋,就恢复了宜川县初级中学,校长由县长薛明斋兼任,与一完小同校上课。1950年暑期,一完小迁出,1958年设立高中班,第一次招生37人,成为完全中学。从1958年-1966年共毕业九个高中班。1966年至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没有招生。1968年秋开始正常招生,但是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和春季招生,冬季毕业,而且没有高中招生。
1970年恢复了高中招生,开始招四个班(125人),1971年至1977年底,根据当时的教育改革,学校开设专业班,如:理论班、写作班、数学班、农技班、机电班、医务班、文艺班、农机班、农数班等等,1978年3月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到1979年又成为完全中学,而且学制又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编辑本段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积极探寻生本教育真谛,着力构建以"自主课堂"改革为核心的高效课堂和以"自主管理"改革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在全国首创"学生自主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明校发展的创新之路,成效显著,影响深远。高考本科上线率、文理科平均成绩等六项指标七年蝉联全市各县区第一。2011年6月张瑛同学以644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全市文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11年11月省教育厅在学校成功举办"全省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现场会"。国家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等领导多次来校指导工作。两年来,内蒙古、新疆、甘肃、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全国各地数千所学校数万人纷纷来校考察学习。全市各县区广大学生纷纷慕名来校就读。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师报》、《华商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对学校全方位深度报道。
先进的办学思想,科学的管理举措,优质的教学质量,赋予学校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校长孙明贤被评为"全国先进校长"、"全国十佳现代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学校被授予"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理事长学校"、"中国基础教育百佳名校"、"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全国语文教改示范学校"、"全国高中绿色共同体学校"、"全国十佳现代学校"等百项称号。学校被誉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全国学生自主发展的一大样板"。
编辑本段 师资
学校占地面积75亩(其中校本部50亩,新校区2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现有96个教学班(校本部62个,新校区34个),在校学生6587名(校本部4350名,新校区2237名),有教职工385名。宜川中学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58个教学班,在校生4055人,有教职工202人,其中专任教师162名。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3人,中级职称教师64人。学校骨干体系中,名优教师20人,学科带头人25人,教学能手53人,教学新秀4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或教学能手26人。有二层次"三五人才"2人,三层次"三五人才"6人。
编辑本段 荣誉
学校全面实施和推进以内涵发展为根本的校本化管理改革,积极践行"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整体优化,自主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自主管理改革彰显出独特的办学魅力,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屡创新高。高考连续五年六项指标蝉联全市各县区第一。学校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周边县区广大学生纷纷来校就读,省内外兄弟学校纷至沓来考察交流。科学的管理举措,和谐的读书环境,优质的教学质量,赋予学校生机勃勃、人才辈出、桃李芬芳、文风昌盛的灿烂发展景象,形成以落后经济承载知名教育品牌的"宜中教育现象",在黄河之滨铸就一道风格独特的高中教育风景线。
2007年9月,孙明贤校长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赴京出席了表彰奖励大会。2009年孙明贤校长被评为延安市十大新闻人物,被媒体誉为延安教育神话的创造者。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依法治校先进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学校"、"陕西省国防生源基地"、"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延安市文明校园"、"延安市卫生先进学校" 、"延安市绿色学校"、"延安市高考质量优胜学校"、"延安市科研兴校明星学校"等百项荣誉称号。
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编辑本段 学校校长现任校长
强新霞,1980年9月出生,1998年参加工作,陕西宜川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曾多年担任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等职,现任宜川中学副校长,主管学校教学工作。2020年至今担任宜川中学校长。
校长寄语:
开拓与创新同行,沧桑与凯歌合奏。携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伴随着汹涌的黄河波涛,宜川中学乘着教育与改革的东风,提升办学理念,丰富教育内涵,强化改革,实现了办学层次、办学效益的历史性跨越,在黄河之滨铸就了一道高中教育的亮丽风景。
新一代宜中人,在学生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教书启智,育人铸魂,敬畏生命,呵护未来,努力彰显自主的特色,努力提升生命的状态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校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生命之花。
历任校长
张季玉(1908-1987)
男,汉族,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自幼在家塾读书,聘有石达开等老先生专为其执教。民国十三年(1924)入宜川第一高级小学读书,毕业后相继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于二十一年(1932)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科经济系读书,二十六年(1937)毕业。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因在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张季玉由雷向阳介绍参加了傅作义部的热河抗日先遣军暂编5旅14团任团长之职,曾返乡联络爱国志士,组织兵员赴抗日前线。二十八年(1939)三月,该军改编,任第二大队队长。因家事回宜再未归队,由军界步入政界,加入国民党,"特种联系会"的特务组织。曾担任国民党宜川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军事科科长、临时参议会副会长和国民党宜川县县党部书记之职。
在担任教育科科长期间,曾建立在宜川县少年队,倡建宜川县中学,任校长,将他家在英旺川之柏塔、交里川之陈家塬土地捐给学校。后又将县城南门外之花园田产捐给城关小学。并在南窑家办私立"裕德小学",资助困难学生学习的笔、墨、纸张等费用。
李立楷(1911-1961)
男,汉族,原宜川县第六区益枝村人(今属延长县罗子山乡),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地理专业毕业生,1942年春至1944年任宜川中学校长。
霄
山西永济人,1944年2月-1944年7月任宜川中学校长,后调任洛川中学校长。
齐济(字济平)
1936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曾任华县农校林场主任及省立鄜州师范教务主任,偕同其妻,1935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文史学系的李仲毅回宜川执教,1944年8月-1947年7月任宜川中学校长。
王志匀(1910年2月2日-2000年12月5日)又名王梦龙,男,陕西省延长县张家滩镇后王家河村人。1927年在绥德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宜川解放后,1948年3月-7月,任宜川中学代理校长。
朱玉堂
宜川人,1942年毕业于省立鄜州师范,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曾代任宜川中学校长,1958年因历史问题清除回家务农,1984年平反,恢复公职。
吉明超
韩城人,1950年10月-1951年11月任宜川中学校长,同年12月调陕西省教育厅。
张陶
男,宜川县丹州镇上降头村人,生于1925年3月16日,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
1941年就读于宜川县初级中学,1944年毕业于陕西耀县中学,随后考入西北工业大学。
1948年春,参加延大宜川分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分配到黄陵中学任教。1949年春调回宜川县初级中学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
东克信
陕西华县人,1955年2月-1956年7月任宜川中学校长,同年8月调渭南地区。
李世荣
(1922-1989年),宜川县牛家佃乡葫芦村人,1944年宜川中学毕业,1948年参加工作,曾任交里,城关完小校长,1956年8月至1959年4月任宜川中学校长,后调文教局,调任宜川师范代校长。还曾任教育科副科长,教研室主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王克俭
(1926年-1977年),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陕西省绥德县人,生于1929年,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延安保育小学校长、延安师范副校长,1959年5月调任宜川中学校长,后还兼任宜川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共宜川县委委员。1973年6月,再度出任宜川中学革委会主任,同年11月,调任延安中学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2月,不幸因急病去世。
吴耀堂
宜川县党湾乡人,无党派,1957年宜川中学毕业,留校担任会计工作兼管灶务。1968年9月至1969年3月任宜川中学革委会主任,1972年至1975年任云岩公社文教专干,1976年-1980年任延安地委党校伙管员,1981年至1986年在吴旗县多办、政协等单位工作,1987年任宜川县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提案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1月-1996年3月任政协宜川学习委员会主任、政协宜川县第三、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罗杰
(1930-1989),中共党员,陕西宜川县集义南坡村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政教系。同年分配到延长中学任教师,后任延长张家滩中学教导认行。1960年调回宜川,任中共宜川县委宣传部理论教员、宣传副副部长。1969年任宜川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后调县委宣传部、地委党校工作。1980年7月调黄陵中学任校长。1984年调任宜川中学顾问。1984年任黄陵中学校长时,该校获得地县教学质量奖。曾任延安地区第二届教育学会理事。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10月意外事故去世。
许朝荣
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长葛县人,现住大荔县双泉乡南龙村。1965年担任宜川中学教导主任。1971年,他被调到云岩中学,任教育组长。1973年任宜川中学教育组长,74-75年任革委会付主任,1976年任宜川中学校长直至1984年。
郭剑如
男,汉族,1944年1月20日生,宜川县城南街人(原籍河南省永成县),中共党员,1984年5月至1988年5月任宜川中学校长。
张思福
1939年生于陕西长安县郭杜乡,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大化学系,同年分配到宜川中学任教。1986年3月,任宜川各学教导处副主任,1987年起任教导主任,同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随后任副校长,1988年8月,任宜川中学校长。1989年被推选批准为陕西省特级教师,1997年退休。
黄高翔
山西稽山县人,1948年生于宜川,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8年毕业于延安师范,同年分回宜川参加教育工作,曾在壶口、城关小学任教,后任宜川县西郊中学教导主任、校长。
兰爱平
男,汉族,1964年2月生,宜川县交里乡太泉村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延安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