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资讯 陇县教育 宝鸡资讯 陇县房产 陇县汽车 陇州社火 陇州人物

【抗战岁月·文化名人在重庆】“中国的莎士比亚”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2-06 06:48)
文章正文

【抗战岁月·文化名人在重庆】“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

2021-06-04 17:40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

其代表作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

也彰显着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

他就是“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

铸就了中国话剧史的高光与辉煌

↓↓↓

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戏剧创作的黄金时代

是在重庆抗战的几年间

为中国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2月,曹禺乘船沿长江逆水而上,和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师生们一起沿途宣传抗日到了重庆,这一年,他28岁。一路风雨,一路宣传,抗战热情高涨的曹禺带领着学生,每到一地,都要敲锣,招呼着同学集合到街上演讲、演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年底,为了纪念中国第一届戏剧节,他和宋之的合作改编的《全民总动员》(又叫《黑字二十八》)作为压轴大戏演出。他还是导演团成员,并且扮演一个富商侯凤元。此剧明星如云,赵丹、张瑞芳、魏鹤龄、顾而已、白杨、舒绣文等,亮相大后方的舞台。演出场场爆满,轰动山城。

1939年、1940年,曹禺又先后创作了话剧《蜕变》和《北京人》,两剧都在重庆抗建堂首演。《蜕变》揭露了抗战中国民政府的腐败,被洪深(著名导演、剧作家)称为是“十部必须阅读的抗战剧本之一”。而《北京人》则被周恩来评价为是一部反封建的力作,是曹禺创作上的突破。

足以展现曹禺抗战热忱的是他抱病创作的《蜕变》。正在写作中,他的胃病犯了,有时疼得难以忍受,便按住胃部,继续写作。他一边写着,张骏祥一边领着学生排演着。看着曹禺的病痛,他的学生季紫钊专为他制作了一个可以倚在躺椅上写作的“写字台”。为了不耽误演出,他索性把季紫钊请来,与自己同住。他一边说,季紫钊一边记录整理,一边就刻写油印。此剧一经演出,就演遍大后方,甚至轰动上海“孤岛”。《蜕变》被洪深列为抗战戏剧十大名剧之一。

曹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曹禺来到远离重庆的江安,尽管生活比较艰苦,但却没有敌机的袭扰。在这样的环境中,曹禺依然潜心于创作。据说,他常常坐在茶馆里,观察生活观察人物。一次,他尾随着一个他要细心观察的人物——有人说就是江泰的原型,竟然把这个人吓得不知所措。1940年秋,他终于在十分艰难的环境里,写出《北京人》这样的杰作。

《北京人》具有戏剧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曹禺诅咒封建主义的没落、资本主义的腐朽,渴望新生命的力作,是曹禺创作艺术日臻成熟的代表作。

1941年10月24日,曹禺创作的《北京人》在抗建堂首演。

1941年夏,曹禺将剧本《北京人》送给著名导演张骏祥,请他排演。张骏祥请张瑞芳担任主角,联络国立剧专的学生江村、耿震、沈扬、赵韫如、刘厚生等,聚集在中央青年剧社认真地排练起来。10月24日,话剧《北京人》在重庆抗建礼堂首次公演。这出戏公演之后,轰动了重庆,接连演了三四十场。

1941年中青社在抗建堂首演《北京人》,图为江泰(耿震饰)与曾皓(沈扬饰)的一场戏。

《新华日报》最早于1941年12月13日刊登了柳亚子的《〈北京人〉礼赞》一文。茅盾在阅读了剧本之后,写了一篇颇有见地的简短剧评。他认为:创作《北京人》,“作者又回到从来一贯的作风。这是可喜的......《北京人》是作者极大的成功。”

时隔两个月,《北京人》再度公演,再次轰动重庆,受到观众的热捧。但与此同时,各种批评也纷至沓来。国民党文化官僚张道藩抓住《北京人》中出现北京猿人的身影做文章,批评剧本脱离抗战现实。不少左翼文艺家也批评曹禺写出《蜕变》后,又去描写抗战前的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一种倒退。

《北京人》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也引起了争论。有人认为作者指导思想模糊,不应该回到原始社会去,应该旗帜鲜明地喊出来。面对此情况,周恩来立即安排《新华日报》的记者去了解戏剧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让徐冰组织南方局的同志去看戏,自己也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观看演出,然后组织讨论。他综合大家的意见,肯定《北京人》是一个好剧,并责成张颖执笔,徐冰修改,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署名茜萍的评论文章《关于〈北京人〉》,肯定了《北京人》的社会意义。

▲曹禺话剧《日出》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它对《北京人》的肯定,使曹禺很快摆脱了困境。《北京人》第二轮公演后,周恩来写了一封长信给曹禺,以学友的身份同曹禺谈论抗战的形势和前途,谈论戏剧,并邀曹禺到曾家岩50号来做客。不久,曹禺来到重庆,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赞赏曹禺在《北京人》中对封建大家庭崩溃的描写,同时也从政治的视角提出了意见,但并没有强求曹禺修改。多年以后,曹禺谈到此事,真诚地说:“如果没有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北京人》可能就被打倒了。”

话剧《家》

1940年冬天,曹禺开始酝酿改编巴金的小说《家》。从巴金的小说到曹禺的戏剧,这种改编成就了《家》在戏剧史上的经典地位,被称为他的第五部经典。1943年,《家》在重庆道门口银社剧场演出。巴金的《家》写得好,曹禺改编的《家》更具舞台魅力。第一幕,戏一层一层地展开,到了夜半洞房,觉新和瑞珏的独白,窗外的湖光山影,雪似的梅花,杜鹃声声……诗一般的境界,迷住了观众,终身难忘。有人喜爱这场戏,竟然十几次走进剧场,问他为什么,他说不为什么,就是喜欢,越看越想看。《家》共演出86场,近9万观众,场次和观众都创重庆抗战时期剧场演出最高纪录,因此有了“轰动重庆第一《家》”之说。

《家》产生的精神力量也是难以估计的。封建势力给三位青年男女的迫害,使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不推翻封建势力,就谈不上人生的幸福与自由。然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屠杀掠掳,更比封建势力来得直接、凶残。《家》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幸福,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去!

曹禺是带着他的《雷雨》、《日出》和《原野》创作的辉煌走进伟大的抗战时代的。也可以说,抗战使他的戏剧艺术走向鼎盛,而重庆是使曹禺戏剧创作达到巅峰的福地。曹禺,给重庆这座充满文学艺术气息的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end ·

图文综合来源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网、红岩联线、重庆历史名人馆、华龙网、上游新闻

※ 声明:除原创内容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